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451100000037

第37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2)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针对对外开放形势下出现的盲目崇洋媚外的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同上,第44页)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他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仍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绝不允许把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经验,变成崇拜资本主义外国,为此“我们要坚持建党几十年来最好时期的传统,就是要艰苦奋斗,谨慎办事,兢兢业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6.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针对长期以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错误,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以大无畏的精神首先提出: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41页)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一科学论断,实现了知识分子问题上最重要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敏锐地觉察到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人才。他在1984年10月评价十二届三中全会决议时表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他一再表示“我最关心的,是人才”。“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政治家、经济管理家、军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样,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9页)他还对思想文化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同上,第40页)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一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同上,第145页)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多次提醒全党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他说:

“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同上,第144-145页)8.加强和改善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说明,党的领导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党的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同上,第152页)他又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65页)他还特别指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同上,第7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理论基础。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中的有关论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迈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征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形成和发展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几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步经验作了总结,把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提到战略全局的高度,把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十二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同上,第117-118页)

1985年5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同时针对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突出强调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陈云等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1986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个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的历史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这是党中央作出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门决议。《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这个总体布局的基本框架就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发展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在新形势下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全党面临的新问题。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重申,要根据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在此基础上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继续推向前进。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文明

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了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目标,确立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重大战略方针,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内容、指导思想、方法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提供的材料和马克思为该书所做的详细摘要的观点,把人类社会大体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三个时代,认为“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分工,由分工而产生的个人之间的交换,以及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先前的整个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4页)

文明是个历史范畴,文明的产生距今只有五千年左右,文明时代始于奴隶社会;文明是个社会范畴,文明是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创造的,又是一脉相承的;文明是个整体范畴,它是社会各方面进步的总称。

关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92页)“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恩格斯又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32页)他们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文明同一切阶级社会的文明一样具有两重性:既推动社会的进步,又产生和扩大社会对抗。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都被剥削者占有,并把它们作为压榨和奴役劳动人民的手段。所以,只有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使文明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上论证了文明和社会主义不可分割。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结尾引用了摩尔根的话:文明的发展,即“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75页)

马克思把这个“更高的阶段”说明为“高级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就是说,文明的发展,将促进新的社会制度诞生,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将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

在列宁生活的时代,创造社会主义文明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实际问题。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理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实践意义。

列宁于1920年10月发表了《青年团的任务》的著名演说。这篇演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文献。在这之后,他又撰写了许多文章,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1923年1月他在《论合作制》中,把有关思想概括为“文化革命”。“文化革命”即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它包括广泛的任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造就庞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培养大批能够从事国家管理的干部;对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等。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苏维埃国家要把教育任务“提到首位,因为我们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训练群众。”(《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364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87页)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建立一支人民教师队伍。他多次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677页)

在列宁领导下,苏联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

列宁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他说:“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16页)“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否则,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40页)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列宁针对当时“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观点,阐明“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348页)要防止轻率否定一切的“左”的倾向,同时对以往的精神文化只能批判地继承其中优秀的部分,即只能吸取它的“彻底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因素”。

列宁认为把青年培养成共产主义者,就要让他们积极参加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要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要学习人类所有的知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代新人。

在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列宁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如:从扫除障碍入手,包括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开展扫盲教育;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我们是应当把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方面的”(《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687页)这里所说的文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又包括精神文化建设;把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扶植共产主义的萌芽因素,倡导被称之为“伟大的创举”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进行反腐蚀斗争,对资产阶级的腐蚀“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来抵制。”(《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版,第77页)尊重知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等等。

二、建国以后毛泽东及中央领导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