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创新(公务员培训系列丛书)
2451100000018

第18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在这样的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实行计划经济,消灭了货币和商品生产。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它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里产生的。列宁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十月革命后,列宁把马克思当时设想的社会主义称为发达的社会主义,把苏维埃俄国准备着手建设的社会主义称之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142页)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僵死、凝固、一成不变的东西”,它究竟要“经过哪些阶段,通过哪些实际办法”达到共产主义,“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257页)他认为这个问题要靠实践中解决。列宁根据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里存在某些矛盾。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要消失,矛盾还会存在。”(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页)这些论述无疑是正确的。由于当时苏联还处于过渡时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出具体分析。1921年列宁根据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实践经验指出:“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89页)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他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例子”。(《斯大林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98页)但是,斯大林晚年开始纠正自己理论上的错误,开始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他指出:“当然,我国现今的生产关系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他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增长,推动生产力一日千里向前发展。但是,如果以此自满地认为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就不正确了。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25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列宁、斯大林对于未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比较简单,他们对于未来社会发展问题的论述也很原则,如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社会,但对于如何变化和怎样改革,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具体看法。事实上,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错综复杂造成历史实际进程的复杂性,社会主义革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也只有在全面认识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正确地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问题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奠定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马克思在说明社会生产等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之后,特别指出,还应研究“生产的国际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考察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曾经对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对外贸易、国际价值以及输出资本等有过论述。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和探讨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体系的思想家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和国际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基于社会劳动,获得本民族的利益。

“资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利润,然而并没有在严格意义上实现价值增值,因此,不仅单个资本家之间,而且国家之间可以不断进行交换,甚至反复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交换,然而双方的盈利无需因此而相等。一国可以不断攫取另一国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而在交换中不负任何代价,不过这里的尺度不同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的尺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402页)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指明了世界交往加速的总趋势。他们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往和国际分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132-133页)他们又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同上,第254-255页)列宁最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列宁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理论。一方面,生产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分工就越加严密和细致,就越要求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不断加强经济交往和技术合作;另一方面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更需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社会主义往往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落后于或暂时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现象。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国际市场,拒绝吸收外国资金以及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就是封闭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列宁说:“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关系联系起来。”(《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03页)因此,列宁提出在对外交往中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要尽可能地采取灵活手段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比如租让制,要争取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借贷,要尽可能地扩大对外贸易。在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列宁的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经济关系理论不断充实,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与资本主义国家交往的政策和策略。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之上,并认为:“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511页)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坚持了列宁的正确主张。斯大林认为,“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版,第118页)尽管斯大林在国内推行肃反扩大化,但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苏联许多重要的军事项目和工业项目都是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设备,苏联大量引进西方发达技术或者专业人员,并且通过一切手段获取先进技术。为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共中央文献及相关领导人的论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共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对于具体的社会主义体制进行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讨。特别是“一五”计划期间所显示出来的苏联僵化体制的弊端,促使人们思考社会主义的体制问题。1956年2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指出了苏联模式的错误,并提出了对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思想。1956年11月,在八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曾指出未来社会也要进行改革,他说:“将来全世界的帝国主义都打倒了,阶级消灭了,……社会制度还要进行改革,还会有’革命‘这个词。当然,那时的革命的性质不同于阶级斗争的革命。”他还指出改革的对象是“不对头”的生产关系和“保护”它的上层建筑。

1957年2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打下了理论基础。后来,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共产党员和党外人士“按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为改革和建设我们的社会而无所畏惧的奋斗”,做“立志改革的人”。这些论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无疑是科学的。

在这一时期,认识上把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制度。后来又作了修正。1956年9月。中共八大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毛泽东说“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以“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同上,第377、375页)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因此必须维持不变。“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来的任务仅仅是“发展生产力”,也就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

薄一波回忆了《论十大关系》形成前后中共高层领导人的调查和探索情况。从1955年12月开始的一段时间,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在处理繁忙的日常国务之余,抽出大量时间,从事调查研究和听取汇报的活动。34个部委汇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这些会话所集中的问题基本上是论十大关系形成的基础。其中也谈到经济体制问题,主要是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问题。还有关于国家对经济和其他事业的管理体制问题,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毛泽东说,“我们恨美国那个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实在是不好的,但它搞成这么一个发展的国家总有一些原因。它的政治制度是值得研究的。看起来,我们也要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

地方的权力过小,对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利的。”(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8页)1957年下半年以后,毛泽东为了“巩固”社会主义,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后来又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再到后来继而演变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仅不再提“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因为有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就很少提或根本不提“发展生产力”了。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还没有完成,所以,“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这种斗争把中国历史拉向倒退。

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领导同志还是愿意对外开放的。毛泽东说:“我们提出向国外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页)。

“一要和平,二要通商”,这是毛泽东总结和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也主张学习世界先进经验,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些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的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那段时间里,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往来应该说一直在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还是实行对外开放的。首先,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早在1936年7月毛泽东就与斯诺的谈话中说:

“当中国真正获得了独立时,外国正当贸易利益就可以享有比从前更多的机会。苏维埃政府是欢迎外国投资的。我们要接受一切合法的投资来完成我们建设的计划。”(《毛泽东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8页)在建国前夕,毛泽东说,我们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新中国很快实施了“一边倒”的对外开放方式。50年代的中国,还能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与对外交往。毛泽东还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页)然而,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的发展,极左路线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封闭。1968年全国举国欢呼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我国对外经济联系被指责为“洋奴哲学”、“出卖资源”、“崇洋媚外”,经济孤立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与世隔绝了。1972年,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容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中国外贸部发表的文章也重申:“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和同外国共同开发本国或其他国家的资源;根本不会同外国搞联合经营,根本不会乞求外国的贷款。”(《中国对外贸易》1974年第1期)这一时期,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但是闭关锁国却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技术上一度曾经缩小的差距又重新拉大。一些原来经济、技术基础不如我们的国家也远远超过了中国。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