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抗日英雄赵一曼
24404400000035

第35章 36回到哈尔滨再见方记者

赵一曼到珠河游击区工作后,一直没有消息,方记者就时常牵挂着她,担心赵大姐去了珠河县农村生活更苦,不适应哪里的生活,她的身体吃得肖吗?更担心她在游击区与敌人战斗,如今是否的安好?

那天,方记者从日伪掌控的《大北新报》报纸上,终于看到了赵一曼在珠河一带,带领游击队抗击日寇的报道中,方知她在哪里平安,打了不少胜仗,让敌人胆战心惊的消息时,令他十分欣慰。

是夜晚,方记者做了一个梦:赵一曼骑着一匹大白马,身披红装飞跑,腰挎双枪英姿飒爽,威风凛凛驰骋疆场……

当第二天方记者刚到《国际协报》上班时,没料真的看到了经过化装前来找他的赵一曼。他心里想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谚语:说曹操、曹操到。

赵一曼又想起了组织交给她在哈尔滨培养、关心方记者的任务。他们就相约到一个善于谈话的马迪尔咖啡馆见面。

哈尔滨从冰雪的冬天翻转了身,出现了春天的气息。这天,方记者早早地来到马迪尔咖啡馆。这是一个犹太人开的咖啡馆,在这里见面相对安全。

赵一曼如约而至。她外穿着一件红色风衣,一身华丽的打扮,脸上化了淡妆,脸色光润,嘴唇像涂抹了一层薄薄的口红。一眼看上去是一个相当时尚的美女。

方记者打量着坐定的赵一曼,看见她从珠河游击区回来时,不但看不出她吃苦受累、艰苦卓绝的模样,反而见她比下农村时,精神更加神采奕奕,只是脸色晒得黑些。他的心中才安定了。

“之前,一直没有你的消息,我很担心你的安危?今天终于又见到了你,我的心就落底了。”方记者还没有等赵一曼问话,他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打听游击区的情况。

赵一曼告诉他:“我们革命根据地的游击队伍,一天比一天壮大了,部队就渐渐地扩大起来了,打了不少胜仗,我想留在那里长期坚持战斗。”

“很好!我也才从报上看到你们哪里的消息,你们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为我们中国人出了气,我为你们高兴,也感到自豪。”

话间,方记者就端起桌上的咖啡杯子说:“祝贺!祝贺赵大姐,你们打了胜仗。”

赵一曼也同方记者碰了一下咖啡杯子,说:“现在还没有打败日本鬼子,还没有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祝贺的话还是留在我们胜利的哪一天,才庆祝罢。”讲到这里时,她端起咖啡杯子,轻轻地喝了一口,慢慢地说:

“我好久没有闻到咖啡的香味了,在城里生活真好。而在游击,不但经常忍饥挨饿,每天都过着艰苦的战斗生活,而且,不时还有战士受伤,乃至付出年轻的生命。但是,我坚信,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长远了,只要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努力,不仅会驱除日寇,解放哈尔滨,解放全东北,还可以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我们革命胜利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曙光在前头。”

“我相信,我也想跟你到游击根据地,去面对面地同敌人作战。但我的任务你是知道的,组织让我守好那块宣传阵地,为你们抗日救国摇旗呐喊,为中国人反击日寇加油鼓劲。”

“只有我们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在哪里也是战斗。当然,你做的工作也很重要。我们就是要听党组织的安排。我这次从游击区回来,一是向满洲省委汇报工作,二来嘛想看看你,也想请你跟我一起到珠河县去,到游击区的部队去,拿起枪杆子,同日本鬼子真枪真刀地战斗。我们那里最需要像你这样又有文化、又懂军事的干部,特别是你这样有文化、懂军事的青年人,去了更有用武之地,更能施展才华的。”

“我当然想去了,巴不得马上就跟你一起去,同你们一起参加战斗。可我还没有向组织正式提出要求,也不知组织上的意图,同意我离开报社不?”

“这是个问题,请你仔细想想,想好了后再向组织请求,看能否批准你去的。我下次来哈尔滨时,等你的消息啊。”

“好!对了,赵大姐,哪天省委派人通知我,省委正在研究,想在哈尔滨也像北平一样,建立一个左翼作家联盟分会,正在找一些搞文化宣传的同志,组织有意要我加入联盟分会的。”

“啊,我远离城市,对外面的消息,一点也不知道的。当然,你在这个方面有特长,如组织安排你做这件工作,也是有上级的考虑的,你也能发挥好积极的作用,最后就听组织的安排吧。”

哈尔滨有了春日的景象。当他们从马迪尔咖啡馆走出来后,走在中央大街的石板路上,暖阳洒在街上,照耀在他们的身上。

“终于见到了春光,人也感觉暖和,方记者走,我们到松花江上去划船。”

“好!我们去散散心,也让你紧张的心情放个假。”

他们走到了松花江边,租了一支小木船。赵一曼坐在一头,方记者坐在中间,划着双桨,就向太阳岛驶去。她望着微波荡漾的江水,若有所思,低声地唱起了《珠河游击队》这首描写抗战的歌曲——

长白山上打游击

高山丛林任驰骋

风雪再大我不怕

没吃没穿更勇敢

夜袭敌人夺枪炮

全民皆兵齐上阵

保家卫国杀敌人……

“好听,这首歌曲很有力量,很鼓舞气势,请问这是谁创作的?赵大姐请你把它写下来,我拿去报上发表。”

“是我们集体创作完成的。”赵一曼微笑着说。其实,这首歌词是赵一曼创作的。当时,他们打了一场胜仗,在休息时,就突然来了灵感,脱口而出,一个会谱曲的队员,后来就把它写成了歌曲。

小木船在宽阔的松花江水面荡漾。赵一曼坐在其中,由衷感叹地说:很久没有坐过小船、划过小船了。记得还是在宜宾女子中学时,和同学们曾在金沙江、岷江坐过、划过船的,现在已经过去好多年了。

讲到这里时,赵一曼深情地说,也不知当年同学们如今咋样?我很怀念那时的光景。人们都说哈尔滨是美丽的城市,我说这里只是人工打造的美,并不是自然美。哈尔滨有江没有山,我的家乡宜宾有江又有山,那才真是江山多娇,江山如画啊。

春风吹拂,船儿微荡。他们慢慢地划着船,船在江中行,赵一曼的思维飘远。她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就不是这样认为的。而我感觉是身在异乡非异客,每逢佳景倍思乡!”

他们一边划着船,一边交流思想。赵一曼自言自语地说,每一个生活在人类社会里的人,都应该为全人类的生存和幸福而斗争,一个人应该做一个无私无畏的战士,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扫除黑暗,解放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像马克思那样,像列宁那样,才是真正地体现出人生的核心价值。

听赵一曼这样说,方记者也就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他就连连点头,赞成赵大姐的人生观。

赵一曼看见方记者的表情时,她就发出微笑地着说:“我们相识相知了很久了,也给你讲了不少的道理,看来你是听进了不少,看来我还没有白讲,我感到十分欣慰。不过思想认识上容易做到,但要去实践起来,往往就会遇到许多艰难的挑战了,有时是很难很难的啊!”

方记者轻轻地划着小木船,听着赵一曼讲述人生的感悟。她沉思了一会儿就问:“你知道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是谁在指导中国革命?在瑞金的****中央谁在领导中国革命?”

方记者回答说:“这些我都没有听说过,文件上也没有看到过。”他只摇头抱歉地笑了笑。

“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是米夫,他是共产国际东方部中国部主任,又是中山大学校长。他自称是中国通,写了不少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实际上,他对中国国情知之甚少。他是中山大学学生中所谓‘二十八宿’最拥护的人。”

“那请问赵大姐,在瑞金的****中央主要领导人是谁?”

“当然主要是******。******、朱德指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敌人第一、二、三次‘围剿’,在瑞金建立、发展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即苏联十月革命的庆祝日,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建立了自己的红色政权,在瑞金叶坪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诞生,******被选为主席。”

“你懂得真多,赵大姐不是你给我讲这些,我还真没有听说过的。”

小船划到太阳岛,他们停泊上岸,岛上没有几户人,空落落、冷清清的。赵一曼看见太阳岛的那个民房,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那次把一个暗探擒获,抛进松花江中的事……

在太阳岛上,有一条俄罗斯风情街。他们走向俄国人开设的餐厅,餐厅还未开张。他们都很扫兴,就回到小船停泊的地方。

返回上船后,赵一曼就主动提起划桨,她说要划一划船,练一练,说不定哪天就用得着的。

方记者这次坐在一头。赵一曼划桨,划得不怎么熟练,划了一会儿好像还很吃力,脸发红了,呼吸也有些急促。

方记者看出赵大姐的身子虚弱,船还没有划到江心,她的额上出了汗。他就不让她划了:“赵大姐你休息一会儿,我来划,我的体力好。”

赵一曼有些喘息地说:“我再划一划,好好练一练。”然而,没划多远,她就体力不支了。方记者就从她的手中抢过木桨。

他们交换了位置,方记者又慢慢地划起了双桨。

赵一曼坐下后就掏出手帕擦汗,还轻轻咳嗽了两声。

小船划到岸边,交了船后,他们就上岸了,沿着岸边走,一边走一边聊着,来到了中央大街,再往前走了一段路程,赵一曼就对方记者说:“我要去找另一位同志,我等你的回话啊。”说完这句话之后,他们就分手了。

“我等你的回话啊”这句话,一直留在方记者的心里。他知道赵大姐是等他回答,去否珠河游击区的事。

8月1日早晨,方记者还躺在床上构思一篇杂文,没有起来。

这时,赵一曼又一次化装来到哈尔滨。见到方记者时,她就问他组织决定没有?

方记者回答说:“请示过了,让我再等等。”

赵一曼突然把话题一转:“今天你咋还这样休闲啊?你真是马马虎虎的。你知道今天是个什么日子?”

方记者回答不知道。

“8月1日,这天,是我们党有了自己正规军队的伟大日子,连这个你都不知道,可见你对党的历史知道得太少了。”

“赵老师,你就再给我补补课吧。”

“好!******、朱德你知道不?”

方记者说:“我知道他们,在报纸上看到过的。”

“1927年8月1日,就是他们在南昌领导起义,从此,我党就建立起了正规军队。我们都学过军事,还要参加军事工作,连这个伟大日子都不知道,哪能行啊?”

对于赵一曼的批评,方记者只是惭愧地笑笑。

“这也怪我,作自我批评,以前都没有给你讲过这些。”赵一曼平时就是这样,善于批评又善于自我批评。

其实,这事不能怪方记者的。那时,在哈尔滨的****党员中,不只是新党员,就是一些老党员,对于****党史也知道太少了,许多事件都不清楚。因为那时还没有人写过一本党史,所有党的文件对****党史的叙述也很少。

于是,赵一曼就给方记者补上这一课。课上完之后,她又向他讲起革命根据地近来的情况……她越说越有精神,他也越听越高兴,也就忘了去吃午饭。

当方记者想起还没有吃饭时,他对她说,我们去馆子里吃午饭。赵一曼说不去了,她在哈尔滨还有其他任务,因此,他们就握手道别了。

方记者本想到游击区参加部队工作,同志们也说他到部队去工作很适合、很对口。可他没有想到,组织最后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

当党组织决定派方记者去苏联学习时,《国际协报》这个阵地交给谁?经过他的力荐,后来由著名女作家,白朗接替了方记者的主编工作。

在10月的一天,方记者悄悄地离开了哈尔滨,离开了可爱的故乡,可爱的祖国,踏上了去苏联海参崴列宁学院的求学道路。

在苏联学习期间,方记者在当地办的《工人之路》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的文章。他根据耳闻目睹和赵一曼向他讲过的战争故事,构思写成了几篇小说,向全世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以来,对中国人民的侵犯、掠夺、屠杀的罪恶事实;同时,也描述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日,英勇反击,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方记者在海参崴列宁学院时,同萧三等人成立了远东中国作家党支部,方被选为书记。他们主编了中文版《太平洋》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了《白山黑水》、《长白山下》、《松花江畔》、《蹂躏》等爱国主义的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后来转到国内以后,极大地鼓舞了反满抗日将士的士气,激励了中国人民战胜日寇的坚强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