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2408100000008

第8章 “多强”有多强?

“一超多强”的未来走势,一方面取决于“一超”的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多强”的发展。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格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衰落,同时其他几强又不够强大造成的。如果到2020年,即使美国的实力地位没有多大变化,而其他几强趋于衰落,那么美国的一超地位不仅能够维持,而且还会加强,单极霸权有可能真的成为现实;或者,美国的实力地位有所下降,但多强的实力地位下降的幅度更大,上述情况也会出现。所以,要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态势,除了考察“一超”的实力地位外,还要考察:第一,目前“多强”中的主要成员,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各自的实力是趋于增长还是下降?第二,有没有新的力量能够加入“多强”的行列,从而使“多强”的总体实力增强。俄、欧、日、中四强中,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如期实现,其综合国力会有大幅度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李洁明谈中国崛起与世界格局>

问:我已经采访了几十位美国战略专家,他们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听听您的见解。

答:让我先告诉你,我不是战略思想家,我是你们称之为实际工作者的人。我曾在CIA作过情报员和分析员,后来成为外交官。在做外交官期间,处理过运动危机,如天安门事件,韩国民主运动,还有对台武器出售。我不是战略思想家,我不用那种方式思考问题。

问:但是您了解中国?

答:我了解中国的一些事情。我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出生在那里,生长在那里,学习过中文,学过中国历史、中国诗词。但是我总是认为,自己对中国还不够了解。所以我警告你,我也许不是一个大思想家,不像芝加哥大学那位教授那样。我关注的事情是与美国现实国家安全有关的事情,如在北朝鲜发生了什么,中国经济、军事力量增长情况,中国在中亚的战略。也许你对我没有长远的战略概念感到失望。

问:作为一位十分了解中国的人,您怎样看中国的未来?现在许多美国人正讨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您怎么看,您相信中国能崛起为一个世界大国吗?

答:这也许是所有问题中最难回答的问题。中国是个庞大的国家,有13亿人口,巨大的国土、资源和海岸线。把所有这些都考虑进去,中国能成为一个大国。如果你回顾一下中国发生过的事,比如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你会看到很多很多戏剧性变化。头10年同苏联站在一起,然后同苏联分裂,再后有文化大革命,再后是邓小平的改革,然后有天安门事件……在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开始了美中战略关系,这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基础上。后来又加上中国改革后美中贸易关系。邓小平改变了中国。

中国成为一个大国,成为世界的一个主要力量,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中国能否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这还有待观察。

问:也许不会成为像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但却是有影响力的大国,是地区大国。也许美国是头号,中国是第二号,中国是两个超强之一?

答:我想是这样。我知道,这已经发生了。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总是比俄罗斯和法国更重要。俄罗斯无所谓,法国除了制造麻烦什么都不是。但是中国是主要力量,在联合国安理会,在其他地区,你们在亚洲发挥作用,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台湾,它们总要考虑中国因素,中国说什么,中国的建议是什么。我想,中国的影响还会继续增长,在东南亚、韩国、台湾,中国的影响在迅速增长。

一、俄罗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衰落期,综合实力大减。但是俄罗斯毕竟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俄罗斯具备大国的先天素质。问题是俄能否将自己的潜力发掘出来。为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俄罗斯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看看俄罗斯是趋于继续衰落,还是走向复兴。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实行了以市场经济体系为取向的经济改革。经过8年改革,俄罗斯市场经济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1999年底,俄GDP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左右,经济实力由世界第二位跌至第15位。1999年12月31日,普京被叶利钦任命为代总统,开始执掌俄罗斯最高权力。俄罗斯政治进入了普京时代。普京上任后,在全面总结过去8年改革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俄罗斯面向新世纪的社会经济改革计划和富民强国战略,其目标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市场经济,力争保持7%-10%的经济增长率,到2010年时,使俄成为欧洲第二或第三经济强国。为实现普京提出的富民强国战略,俄政府战略研究中心颁布了《2000-2001年俄联邦政府在社会政策和经济现代化方面的行动计划》和《俄联邦政府长期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针》,以及到2004年的中期计划。从这些文件来看,俄富民强国战略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在2000年完成经济改革的关键任务,即为创造经营的新条件建立基本的法律基础,使国家的义务同其所拥有的资源相适应;第二阶段是利用4年时间即到2004年,实施新的经济政策,基本精神是保护产权和保障平等的竞争条件,由国家投资对生产和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国家保障财政稳定并降低经济的债务负担,在放开经营的基础上发展新兴部门;第三阶段是再用6年时间即到2010年,进行大规模经济结构改革,主要精神是通过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如新投资的积累,并建立更有效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机制,来提高生产效率。就目前的情况来年,第一、二阶段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俄罗斯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基于此,普京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进一步提出了10年内GDP至少翻一番的目标。

如果这个目标如期实现,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呢?俄官方公布的2002年俄GDP为3467亿。但是考虑到影子经济的因素,俄实际GDP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因为俄罗斯的影子经济无处不在。奥地利学者施耐德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影子经济成分一般在10%左右,比如美国约为8%,日本为11%,但是俄影子经济却高达41%。也有俄学者指出,俄影子经济成分至少占50%。这样算来,俄罗斯的真实GDP就应该为近7000亿美元。如果翻一番,到2010年可以达到14000亿美元。如果参照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用10年时间再翻一番,可达到38000亿美元。

从普京执政以来的施政情况以及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构想来看,俄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经济方面来看,俄将进一步实施以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立良好的经营和投资环境;推行积极的新工业政策,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增长;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建立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发展科学技术潜力高度密集地区计划。在政治方面,普京已着手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体系,比如建立七个联邦区,加强联邦总统的权力,规范政党体制。此外,普京还积极倡导民族精神,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普京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将人类普遍价值观与本国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强调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的同时,恢复东正教的思想凝聚作用。普京还实行积极的社会政策,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与实施富民强国战略相适应,俄罗斯调整了对外战略。俄独立初期,一度实行对西方“一边倒”的战略,在军事安全上寻求同西方的全面合作,将美国与北约视为合作伙伴。以后,随着北约东扩,西方的抑制俄罗斯发展的战略意图逐渐明显,俄开始调整对外战略。1996年的《总统国家安全咨文》就提出,北约东扩使欧洲军事力量对比向不利于俄的方向发展。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以及北约战略新概念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北约要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谋求对俄的绝对战略优势的意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面对外部安全环境的新变化和挑战,普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对外战略。在任俄罗斯代总统时期,普京多次公开发表讲话,主张俄罗斯奉行“务实外交”,为复兴经济、“强国富民”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最大限度地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为此相继出台了“新国家安全构想”和“俄罗斯外交新构想”,推出了以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对西方外交和欧洲事务为重点,但不放弃东方外交、积极向东方和亚太地区发展,东西方均衡的全方位外交战略框架。2000年1月,普京签署了新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4月批准了新的《俄联邦军事学说》,9月批准了《俄联邦信息安全学说》。这些文件全面分析了俄罗斯面临的安全形势,强调俄面临的外部威胁大于内部威胁,在特定环境和特定领域,国际威胁增大,甚至面临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在威胁主要来源上,美国和北约被认为是俄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不过,“9·11”事件以及2002年莫斯科人质事件又促使俄罗斯的安全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恐怖主义威胁被看成是最主要的安全威胁。俄开始积极与美国进行反恐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合作。然而,美国退出反导条件、加速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将俄列为核打击对象、推进北约进一步东扩、单边发动伊拉克战争等举动,又迫使俄修改其国家安全战略,普京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强调,俄罗斯仍然面临严重的内外安全威胁,尤其是在地缘政治上受到挤压。

为了应对严重的内外威胁,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俄调整了军事战略,开始实施新的“威慑与遏制”战略。这一战略强调军事安全和加强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确认强大军事实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为此,俄一方面突出核威慑力,坚持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优先发展核遏制力量,提高战略核力量的水平;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常规力量建设,宣布不再单方面削减常规武器,以确保俄在世界大国中拥有相称的地位。

在调整军事战略的同时,俄罗斯也调整了外交战略。俄独立初期,曾一度实行对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但很快就进行了调整,转向兼顾东西方的全方位外交战略。普京上台后,基本延续了这个外交战略,并使之更加完善。目前俄罗斯外交战略有四个支点:

(1)努力维持和发展同美国的关系。虽然俄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利益矛盾,而且美国一直在推行弱化俄罗斯、挤压俄战略空间的政策,但是俄无意也无力与美国对抗。相反,俄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发展同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双方在安全、经济、能源、防扩散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9·11”后,俄在同美进行反恐合作上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姿态,使俄美关系迅速升温。不过,伊拉克战争又使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显现出来,俄美关系又有所降温。

(2)加强同欧洲国家的关系。俄主体部分虽然地处欧洲,但是却长期游离于欧洲大家庭之外,被国际社会看成是“非欧洲”力量。但是从彼得大帝开始,俄就致力于融入欧洲,努力使俄罗斯成为欧洲的一部分,可能只有苏联时期是例外。在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苏联重归欧洲,建立“欧洲大厦”。冷战结束后,俄更重视同欧盟国家的关系,这既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也有牵制美国的战略意图,更有融入欧洲的长远打算。伊拉克战争中,法、德、俄结成反战阵线,与美国唱对台戏,凸显俄重视同欧盟的关系胜过同美国的关系。

(3)积极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俄罗斯的外交顺序中,独联体也是极为重要的对象,因为独联体成员国基本上是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稳定周边地区、建构安全空间、形成战略均势、抗衡北约、重新确立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是向亚洲东部和南部发展的桥头堡,是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向北扩张的前哨,也是俄罗斯重要的资源供应地和商品市场,所以俄罗斯一向极为重视与独联体各国的关系。普京指出:21世纪的前10年将是建立独联体现代形象的关键,独联体必将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地区性组织,并促进整个前苏联领域内的繁荣与合作。因此,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是绝对优先的方针。

(4)重视发展同亚洲国家的关系。开拓东方外交,不仅是俄罗斯国际战略平衡的必需,也是其拓展外交回旋空间,扩大对外经济合作,恢复国内经济,增强国家实力的必须。因此,面向亚洲的外交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之一。普京把中国视为亚洲外交的重中之重,是俄罗斯在亚洲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伙伴和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把“进一步深化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对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全面加强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俄也重视同日本、印度等亚洲大国的关系。

展望未来,虽然俄罗斯经济发展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且还面临着北约继续东扩、独联体离心倾向加剧、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严重等诸多挑战,但是可以预见,俄的经济、军事实力将会有大幅度增长,而不是下降,它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扩大,而不是缩小,俄罗斯与美国的综合实力对比差距趋于减小而不是拉大。

二、欧盟:团结就是力量

冷战结束后,国际事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就是欧洲加快了一体化进程。1993年欧洲联盟诞生后,不断扩大,到2004年5月1日,已有25个成员国和4.5亿人口。在当今世界,欧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欧盟成员国多为发达国家,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实力最大的地区经济组织。1999年欧元启用后,已经成为同美元分庭抗礼的国际性货币。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两个为欧盟国家;号称富国/强国俱乐部的八国集团中,有四个是欧盟国家;按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世界前八名中,有四个是欧盟国家。论军事实力,英国和法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军事强国,而且是有核国家,特别是近些年来,欧盟还加强了自己独立的防务力量,在军事上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可是,在世人的眼中,欧盟的综合实力却比美国弱得多,不仅发生在家门口的事,要经常靠美国帮忙解决,如波黑问题、科索沃问题,而且在许多国际事务中,欧盟虽然不满美国的霸道作法,但却无可奈何,如伊拉克战争。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欧盟的前景如何?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欧盟只是个松散的联盟,是一盘散沙,其行为能力非常有限,在伊拉克战争中欧盟国家分成两派就凸显了这一点。作为民族国家,欧盟许多成员国,如英法德,都是仅次于或美俄日的重要角色,但是欧盟却不能使它们形成合力,成为一个与美俄日平起平坐的重量级角色。换句话说,如果将欧盟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可直接对比的力量简单相加,欧盟的综合实力肯定超过日本和俄罗斯,与美国的差距不是太大,但是欧盟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欧盟并未使欧洲现有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

欧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改变“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成为未来世界能与美国抗衡的一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加快政治一体化进程,提高欧盟的行为能力。团结就是力量。欧盟虽然使成员国在经济上团结起来了,但政治上的团结却大打折扣。这是欧盟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经常充当美国“小伙伴”的根本原因。团结是提升欧盟行为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的:“政治上统一的成功,将在欧洲创造出一个生活在民主屋顶之下,享有与美国相当的生活水准,且拥有大约4亿人口的单一实体。这样的欧洲必将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

那么,欧洲政治上统一的前景如何呢?悲观论者认为:欧洲政治统一的道路将是非常漫长的,甚至欧盟永远都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像美国那样的合众国(United States),至多是一个欧洲国家联合体(United Nations)。欧洲虽然有一致的文明、价值观和宗教,但是却难以逾越民族国家的界限,更何况欧洲没有统一的语言,没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核心国家,特别是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与法德等国还存在着全球战略利益上的深刻矛盾。不过,从历史的角度看,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开始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从世界发展大趋势来看,欧洲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在未来的多极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欧洲政治上的统一符合欧洲各国的根本利益。从这个角度看,欧盟政治统一的前景是乐观的,丘吉尔所设想的“欧洲合众国”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如此,欧盟的综合实力将大大增强。

三、日本:走向政治大国

日本是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00年GDP达4.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一半。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但是并未动摇其“老二”的地位。近些年,日本经济开始复苏,其“老二”地位有望保持更长的时间。除经济总量外,日本经济还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日本外汇储备长期居世界第一,截止到2004年3月已达到8265亿美元;日本是世界最大债权国;日本是世界上提供政府经济援助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日本经济的质量较高,有巨大潜力。

日本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日本的军费开支总数目前居世界第二,2000年度达484亿美元,高于英、法、德、俄和中国。与其他几强相比,日本军事力量的主要缺欠是没有核武器,但是日本具有发展核武器的巨大潜力,有资料显示,日本具有制造1000-2000枚原子弹的核材料和核技术,并且能在183天内造出原子弹。 再说,在核技术不断扩散的今天,拥有核武器已经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核武器不再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与其他几强相比,日本综合实力的主要不足恐怕是在政治方面。首先,与美国结盟,并信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降低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担当独立角色的能力。在世人的心目中,日本只不过是美国的小伙伴,还不是完全独立的政治力量。一个允许别国军队驻在本国的国家,总是有点“世界二等公民”的味道。其次,历史包袱对日本的国际形象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从而大大降低了它的软实力。日本一直没有像德国那样清算其侵略历史,使其与许多亚洲国家的关系受损。日本一直致力于成为政治大国,甚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维护国际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一个不能正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怎么能担负起维护国际秩序的重任呢?国际社会又怎敢将这样的重任交给它呢?就像一个曾经违反交通规则并因此而给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肇事司机,事后不承认他有责任,还要继续开车,并且要当交通警察来维持交通秩序,人们怎么能赞成他呢?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虽然会有所增长,但由于受软实力的制约,日本综合实力的增长幅度将相当有限,它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不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有所扩大。从更长远的态势来看,由于日本受国土、地理位置、资源、人口以及文化的限制,日本经济力量的增长将趋于缓慢,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会相应减弱。当然,如果日本能够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其走向政治大国的目标也不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它毕竟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之置换成软实力。

四、印度:南亚巨象走向世界

世纪之交,当人们审视世界大舞台,看看谁将成为未来世界的“极”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向了印度。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经济、军事实力都在较快地发展,极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继美、欧、俄、中、日之后的一个世界力量中心,而且在许多战略家的心目中,印度的前景要好于日本。

印度具备成为世界大国的自然条件。印度领土面积为29524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两面临洋,北靠喜马拉雅山,居南亚次大陆的中央,具有良好的安全条件;大部分地域是亚热带气候,适于人口和植物生长。印度是人口大国,到2001年1月26日建国51周年时,印度人口突破了10亿大关,占世界人口的1/6;而且印度仍保持着较高的出生率,平均每分钟有30个婴儿出生,每年新出生人口1570万,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据联合国估计,到2050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经济实力增长较快。在农业方面,独立51年来,印度最大的成就是从60年代开始进行“绿色革命”,迅速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印度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小麦和大米生产国。在工业方面,印度已经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方面,印度已在和平利用原子能、航空航天、卫星的制造和发射等领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自1991年开始,印度政府实施以自由主义为理念、以放宽限制和引进外资为中心的经济政策,进行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特征的经济改革,向外国产品和投资开放印度国内市场。经济改革促进了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90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6-7%,进入21世纪后则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0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为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13位。

印度最令人刮目相看的经济成就是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1986年,印度软件产业的销售额还只有1000万美元。自1991年进行经济改革、确定了扶植信息产业的政策大纲以来,印度的软件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印度建立了自己的“硅谷——软件技术园区”,全国共有17个软件园区,其中7个在被称作“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现在,印度已拥有5800家软件公司,软件开发人才28万人。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中的104家,最大的1000家公司中的203家使用印度开发的软件。1994-1999年,印度的软件业每年以令人吃惊的56.7%的高速度增长,1999年的软件产品销售额为59亿美元,其中出口39亿美元;2000年软件产品销售额又增加到86亿美元,增长率仍然高达51%。印度是世界最大的英语国家,在发展软件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国内经济的同时,印度还不遗余力地发展军事力量,包括常规军事力量与核威慑力量。印度自1998年5月连续进行核爆炸以后,继续进行各种型号和射程的导弹实验,并加速进行核弹头的小型化、实战化,加速迈向核大国。1999年8月,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制定了“核政策草案”,提出国家核战略方针,主张有条件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但必须具有使敌方认识到对印度发动核攻击是得不偿失的核能力;坚持要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慑和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印度核力量三大支柱中最主要的是陆基导弹,有射程为2500公里的烈火—2型和射程为3700公里的烈火—3型地对地弹道导弹。空中力量有能携带和发射导弹的战斗机,其中有英法联合研制的“美洲虎”,俄罗斯生产的米格—27和苏—30 MK。在海基力量方面,正在开发射程为300公里的“大洋”潜射弹道导弹,并获得了俄罗斯提供的水下导弹发射技术。目前印度已成为拥有137艘军舰、其中17艘潜艇、2艘航空母舰的亚洲第三大海上强国。

印度陆军的兵员数量、坦克和大炮的数量都位居世界第四。空军的作战飞机数量和装备技术水平也位居世界第四。海军则在世界十强之列。因此“印度已牢固地占据了南亚地区军事大国的地位”,同时“增强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印度的国防开支增长较快。1989年为77.56亿美元,1998年增到98.42亿美元;1998-1999年度国防开支比上年度增加18%,其中航天开发经费增加44%;1999-2000年度国防开支递增9%,航天经费则递增16%;1999年印度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0%,高于英国(2.60%)、法国(2.15%)和中国(1.31)。 印度的国防科技水平较高。2000年,印度成功地发射了“一弹三星”,掌握了多弹头分导式导弹技术。较高的军费开支和较先进的军工技术决定了印度的军事实力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正因为印度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冷战后,亚太各大国在调整外交战略时,都特别重视印度,与印度的关系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印美关系迅速升温;印俄关系不断巩固;印日关系更加密切。许多国际战略专家在考察未来世界战略格局时,都把印度放在重要位置上,比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就将印度与俄、中、法、德并列,称之为欧亚大陆上的五大地缘战略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