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2406500000009

第9章 上善若水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言善信[5],正[6]善治,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

【注释】

[1]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2]处众人之所恶:停在人们最厌恶的地方。因为人们都喜欢向上进取,厌恶卑下的地方。恶,厌恶。

[3]故几于道:所以和道差不多。几,相似、差不多。

[4]渊:沉静、清澈的深水。

[5]信:讲信誉,有诚信。

[6]正:公平,不偏不倚。

[7]动善时:把握好时机才行动。时,时机。

[8]无尤:没有过错。尤,过失、差错。

【译文】

最高境界的善,具有水一样的优秀品德。流水包容一切,滋润万物,却不和任何事物争长短,人们喜欢积极向上,它却流向人们讨厌的低处,水的品德与“道”同出一辙。

达到至善的人,能伸能屈,无往而不自得,心境深沉得如潭水,清澈、平静,与他交往的人能感觉到他水一样的亲切、润泽。他重视承诺,说出的话一定会兑现,处理政事像水一样平而不偏,对待事情能随机应变,懂得韬光养晦,等待最好的时机才采取行动。

因为从不与人争长短,抢功绩,所以没有忧患,能独善其身。

【阐述】

智者乐水。水让人着迷,让智者沉思。

不沾山水无以成文人。其实,水可以掬捧在手上,可以放在心里,却也可以制成世界最锋利的刀——水刀,自由地切割特大型的钢铁材料。水是柔媚的,也是强硬无比的。水,当然不仅仅是骚人的座上客,今天更是科学工作者注目的“尤物”。

唐代诗人元稹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渊深广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难以去吸引他;在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之外,他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不足挂齿。

水所在的地方不一样,境界上也有差异。这是诗人的情怀,但在老子看来,无论什么地方的水都是无差别的,这个“水”是抽象意义上的水,是在说水的质,水的性。

老子说,水是最合乎大道的。上善之人,就有水一样的质性。

水不拘一格,不偏执一端。时而细腻,妩媚,湖面上泛起波光粼粼;时而粗犷奔放,像大海一样奔腾不息。水总是随着外界的变化,随时随地调适自己的形态。入夜,可结为露珠;晨起,又飘散为雾霭;炎炎夏日,化为雨;北风呼啸,凝为冰雪。在田间,潺潺流动,润物细无声;在茶杯,托举茶香,沁人心脾。水,最懂得随势而变。在舒缓的大地原野上,是潺潺溪流;在陡峭的山崖,可以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深处为潭,广处成海。

水之状,水之形,就是对上善之人的勾勒,是对体道者的描绘。

水无常形,它不执拗固有的形态,遇圆则圆,逢方则方,变化多端。我们只能说,水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也孕育着无限的生命,产生无限的生命的奇迹和力量。水不追求富贵,不急功近利,不会因身处贫贱就像人一样忧心忡忡。在金碗银碗翡翠碗里,在瓷碗铁腕塑料碗里,它都一个样,不脸红,不心跳,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状态。

水是有力量的,只是不会无缘无故呈现出来。只有遇到险峻,遭逢阻隔时,积聚起大力量的它也会奔腾,咆哮,冲破一切阻挠走向新地方,绝不屈服,绝不忍耐。

水意味着胸怀。海纳百川,说的是人应当具有的气度,大海的胸怀足以包容一切,融合一切。爱心会使水滋润万物,兼济天下,只作贡献,不图回报。水施而不求有报,所到之处,养山则山青,育花则花娇,不挑肥拣瘦,不贪慕虚荣,更不会站出来争功。水是渊静的,沉静的。人心在水面前可以得到更好的修为。

月光如水。水更亲近,于是可以修饰出月色的浪漫来。水是柔的,有的是韧性,虽柔但不失劲道和力度。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潮湿的阴冷的卑下的,水愿意去,因地势而下,顺其自然待在那里。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水愿意去做,能够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它执著执拗,坚韧负重,让人望洋而兴叹,油然而生敬意。

水又是透明的,澄澈的,无论我如何夸赞它,它都不留痕迹,还在干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依然故我,不微笑不点头不示意。在水面前,人的一切智慧都显得那么笨拙呆滞。

“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