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大文学课
2405600000005

第5章 汉晋风度(1)

过秦论(节选)

西汉·贾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1];谪戍[2]之众,非抗[3]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4]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5],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6],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8]。

【说文】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被文帝重用,力主改革,被贬。这篇文章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

【解字】

[1]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意思是农具木棍比不上钩戟长矛锋利。

[2]谪戍: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

[3]抗:抵抗、抵御。

[4]向时:先前。

[5]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絜,衡量。

[6]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7]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发难。七庙隳:宗庙毁灭,这里代指政权灭亡。七庙,天子的宗庙。

[8]攻守之势异也: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淮南子》二则

西汉·刘安

夫大寒[1]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2];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3]。

【说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因此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的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字】

[1]大寒: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那时天气是最冷的时候。

[2]莫服、莫乘:没有人佩带、乘坐。

[3]不为莫知而止休:不因没有人知道而停止,是说君子行仁义之事不求名、不避宠。

项羽本纪(节选)

西汉·司马迁

太史公[1]曰:吾闻之周生[2],曰“舜目盖重瞳子”[3],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4]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5]然羽非有尺寸乘勎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6]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7]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8]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9]

【说文】

“本纪”是《史记》的一种体例,是按照年代先后的顺序,叙述历代帝王政绩。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因此司马迁将项羽的传记列入“本纪”中。

【解字】

[1]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2]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3]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五帝”之一。盖:原来。重瞳子: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

[4]苗裔:后代子孙。

[5]陈涉:名胜,与吴广一起发动农民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首难:首先(向秦朝)发难。蜂起:像群蜂飞舞,纷然并起。胜:尽、全部。

[6]非有尺寸: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

[7]“及羽”句: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做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困难了。

[8]“自矜”句: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再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寤:通“悟”。

[9]“乃引”句:项羽竟然用“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种话来自我开脱,不是太荒谬吗!

淮阴侯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1]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2]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4]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5]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6],乃谋畔[7]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

【说文】

本篇出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第九十二卷。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韩信一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司马迁在文中注入了无限的同情和感慨。

【解字】

[1]布衣:平民。

[2]行营:四处寻找、谋求。

[3]良然:的确如此。

[4]伐与矜,都有夸耀自满的意思。

[5]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杀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

[6]集:通“辑”,安定。

[7]畔:通“叛”,背叛。

报任安书(节选)

西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2]仲尼厄而作《春秋》;[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孙子膑脚,《兵法》修列;[6]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说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字】

[1]“古者”句:古时候虽富贵但声名无存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能获得赞誉。倜傥:卓越豪迈,才华不凡。

[2]“盖西”句:传说周文王被拘禁时,把《易》的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

[3]“仲尼”句: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围攻、绝粮等困厄,因道不得行而作《春秋》。厄:受困,这里更多地指政治上的不得意。

[4]“屈原”句:屈原被流放后,才写出《离骚》。赋:写作。

[5]“左丘”句:左丘明失明后才著作《国语》。左丘: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厥:才。

[6]“孙子”句:孙子(即孙膑)被挖去膝盖骨后,编著了《孙子兵法》。修列:著述、编著。

[7]“不韦”句:吕不韦贬蜀后《吕览》才流布于世。《吕览》:即《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完成的。迁:被贬谪。

前出师表(节选)

三国·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1]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2]。侍中、尚书、长史、参军[3],此悉贞良死节[4]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5]。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6],猥自枉屈[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8]。后值倾覆[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0]。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11],以伤先帝之明[1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1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14],攘除奸凶[15],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17],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18]。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19]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说文】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前出师表》,是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

【解字】

[1]先汉:西汉。后文的“后汉”相应指代“东汉”。

[2]痛恨:遗憾。桓:东汉桓帝刘志。灵:东汉灵帝刘宏。

[3]侍中、尚书、长史、参军:官职名。侍中指郭攸之和费祎;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诸葛亮死后继为尚书令,统领国事。

[4]贞良:坚贞诚实。良:忠诚坦白。死节:以死报国的气节。

[5]计日而待:指很快就会到来。

[6]卑鄙:地位卑微,见识少。

[7]猥:谦词,谦卑地。枉屈:屈尊、委屈。

[8]许:答应。驱驰:为人效劳。

[9]值:遇上。倾覆: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后派诸葛亮到孙权处求助,与孙吴联盟,在赤壁共同抵抗曹操大军。

[10]寄:托付。刘备东伐孙吴,在秭归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居白帝。

[11]不效:没有结果。

[12]伤:有损。明:英明。

[13]五月渡泸:建兴三年(225年)南中诸郡反叛,诸葛亮率军出征,渡过泸水,平定南中四郡。泸,泸水,即金沙江。

[14]驽钝:这里以劣马(驽)和不锋利的刀(钝)来比喻才能的平庸。

[15]攘除:铲除,排除。奸凶:指曹魏。

[16]旧都:这里指洛阳。

[17]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革。

[18]慢:怠慢失职。彰:暴露。

[19]咨诹:咨询。

诫子书

三国·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2]无以明志[3],非宁静[4]无以致远[5]。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6],非志无以成学。韬慢[7]则不能励精,险躁[8]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9],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说文】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五十四岁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也可以看做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解字】

[1]行:操守、品德。

[2]澹泊:也作“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3]明志:表达自己崇高的志向。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5]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广才:增长才干。

[7]韬慢:过度地享乐。

[8]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9]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三国志》三则

西晋·陈寿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说文】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文赋(节选)

西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1]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2],良多变矣,妍蚩[3]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4],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5],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6],因论[7]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8]殆可谓曲尽其妙。至于操斧伐柯[9],虽取则[10]不远,若夫随手之变[11],良难以辞逮[12],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说文】

这段文字选自西晋文学家陆机所著的《文赋》,主要论述了写作的动机和目的,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字士衡,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负盛名的诗人。

【解字】

[1]窃:谦称自己。

[2]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这句的意思是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3]妍蚩:美丑。

[4]属文:做文章。

[5]恒:常。逮:达。

[6]盛藻:褒义,华美的辞藻。

[7]因论:凭借此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