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城内,公民大会。
“你们看到后果了吗?梭伦执政官被杀,5W军队就这样失去,这就是雅典与斯巴达开战的后果。”
柴可此时异常愤怒的说道。
“那是因为他们在平原上开战的后果,此刻我们来守城,相信定可大破斯巴达,接着再进行反攻。”
马文再次站出来,反驳道。
“况且伊庇鲁斯已经答应与我们结盟并且调集1W兵马支援雅典,这场战争,我们绝对会笑到最后。”
马文的话再次让公民大会沸腾起来。
”是啊,正面决斗不行我们可以反守为攻嘛。“
”雅典城墙是如此高大,我们守城的部队本身就有3W人,又从各地调集了1W5千多人,此刻再加上1W援军,绝对可以一举击溃斯巴达。“
在得到梭伦战死后,公民大会立刻选举出的新一任执政官伯里克利此时内心波动着。
”梭伦办不到的事,如果我办到了,那么我肯定会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有史以来第一位击败斯巴达的雅典执政管,不,也是唯一一位,我要彻底消灭斯巴达,彻底地称霸雅典,后世之人要以我为荣。“
于是他猛地站起身,自信满满地说道:“大家安静,斯巴达人既然敢来就不要让他们走了。整个雅典做好开战准备,并且立刻积极募兵,另外拿出2W金币去到处招募雇佣兵,相信斯巴达人最终还是会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代价!!!”
“你们为什么还是得不到教训,一定要让那些可怕的怪物杀进我们的城市,一定要与那些恶魔开战!!!!”柴可站起身,大吼道,他年老的身体此时都气的颤抖了起来。
“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还是这么愚昧,为什么还是这么落后。真正狂妄的是你们,不是斯巴达人!!!斯巴达人有着与狂妄相符合的武力,而你们呢,一个个只会纸上谈兵,却根本不知道情况,难道只有你们真正遇到那些战场杀神时,你们才会得到真正的醒悟??”
“柴可,够了!!!我现在非常怀疑你是否是斯巴达人的奸细,来这里动摇雅典的军心。”伯里克利很生气。
“伯里克利执政官,请开始陶片投票抉择是否该驱逐柴可吧。“一直与柴可唱反调的马文说道。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约公元前487年左右陶片放逐法才首次付诸实施。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以及极具社会威望、广受欢迎、最可能成为僭主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历史事实表明,“陶片放逐法”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病,这个弊病就是依此法作出的判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因此,公民对官员优劣的判断未必都能深思熟虑,用贝壳或陶片投票作出的判决也就未必准确。雅典民主政治后期,党派斗争频繁尖锐,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贝壳放逐法”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贝壳放逐法”的弊病更加严重地显露出来,越来越失去了维护民主秩序的作用,相反,加剧了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陶片放逐法是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若干古希腊城邦所实施的一项独特的政治法律制度。每年雅典城邦公民大会第6次常务委员会(亦称为主席团,为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的常设机构)会议期间(12月)
陶片放逐法,常务委员会会询问公民大会是否需要进行陶片放逐投票,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太大的人士(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放逐有恢复僭主野心的雅典政治家),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的2月或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地点在雅典的阿哥拉(Agora)。但放逐投票会议的召开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人被放逐,因为雅典法律规定放逐投票须达到6000人的法定人数。投票当日,阿哥拉中央用木板围出一个一个圆形场地,并留出10个入口,与雅典的10个部落相对应,以便同一部落的公民从同一入口进场。投票者在选票--陶罐碎片较为平坦处,刻上他认为应该被放逐者的名字,投入本部落的投票箱。如果选票总数未达到6000,此次投票即宣告无效;如果超过6000,再按票上的名字将票分类,得票最多的人士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10年(一说为5年,但都可以为城邦的需要而随时被召回)。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10天内处理好。
====================陶片放逐进行中=======================
”总数是否统计好了?“
”8455票,投票有效,可以放逐。“
”将柴可放逐!!!!“伯里克利说道。
”你们会后悔的,也会为此付出代价的。“这时柴可离开雅典城前的最后一句话。
”好了各位,开始全面备战,就让斯巴达人看看我们的力量。必胜!!!“
”必胜!!!!“
此时,离开雅典的柴可,不知该何去何从。
”雅典人,你们既然如此无情,就不要怪我了。“
斯巴达通向雅典的路,无论如何都要过一片落日坡。
”我就在落日坡那里等待斯巴达吧。“柴可自言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