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北朝时期一位绝代佳丽李祖娥的悲惨人生,这位身为皇后的美女,最后皈依佛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回我们就说一说魏晋北朝时期的佛教故事。
从东晋十六国开始,河北佛教盛行,许多高僧大德在这一带传播佛教,我们要说到三个地方和四位佛教僧尼。
这三个地方分别是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赵郡城平棘和常山郡城真定。
历史文化名山封龙山,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市与元氏县交界处。在这座名山上,不仅保留着东汉的重要碑刻和古代书院,而且此山在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东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留下了很多高僧的遗踪。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随着汉译佛教经典增多和大量中国佛教著述的出现,佛教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促使中国佛教进入第一个高潮期。
释道安就是在封龙山弘扬佛教的一位高僧。
释道安是常山郡扶柳人,属于现在衡水一带的人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前秦佛教的代表人物,也是建立中国化佛教的第一人。
要说释道安,先要说他的老师佛图澄。
佛图澄是西域龟兹国人,就是现在的新疆天山库车一带的人。他九岁出家,很快成为很有造诣的高僧。他七十九岁的时候来到中原,先到洛阳,能诵读佛经数十万言,而且善于解释佛经的文义。
佛图澄非常精通当时人们的心理,在传统的神权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任何理论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播,必须假借神权的名义。因此,佛图澄为了传播佛法,不断使用神法、魔咒,能役使鬼神。他用麻油掺和胭脂涂在手掌中,声称能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就如面对一样。据说,他听见塔铃之声就能断定事情的凶吉。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那些译经、讲说、传教和造寺等活动,基本上没有封建统治者的介入,而是靠信徒们自身的力量进行。释道安的老师第一个成功地规劝皇帝石勒、石虎信奉佛法,支持佛教的发展,使佛教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持。
佛图澄来到后赵的都城襄国,就是今邢台市,来为石勒出谋划策,辅助石勒称帝,建立赵国。石勒登位后,对佛图澄十分崇敬,有事必先问佛图澄,而后才发令行动。
佛图澄在348年圆寂,享年一百一十七岁。有关他的神异事迹,《高僧传》中记录很多。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三百二十三窟,就有描绘佛图澄《幽州灭火》故事的壁画。据说,佛图澄与后赵皇帝石虎共坐在殿堂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说:
“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他饮了一口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扑灭了。”
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一股酒气。”
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故事,人们把佛图澄封为神僧。
其貌不扬,释道安为何让师傅刮目相看?
游学四方,黑和尚怎样令高僧大为惊叹?
身逢乱世,他究竟为佛教作出哪些贡献?
再说释道安,他早年父母双亡,由表兄抚养成人。释道安七岁开始启蒙读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读两遍就能背诵,乡邻们都感叹不已。十二岁时他出家为僧,但因形貌非常丑陋,不被师父看重,只能去干些体力活,一直干了三年。他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毫无怨言。几年之后,他才请求师父给他经书读。师父给他一部约五千字的经书,道安带着经书下地干活,利用中间休息的时间读经。晚上回寺院后,他将经书还给师父,并要求再换一部,师父说:
“昨天给你的经书还没有读,怎么今天又要?”道安回答说:“昨天的那部经书我已经会背诵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却并不相信,但还是给了他一部一万字的经书。道安又是带着经书下田干活,利用休息时间阅读,晚上回来时又还给师父。师父拿着经书让他背诵,他竟然背得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另眼相看。
道安受具足戒后,开始游学。在后赵都城的寺中,他遇到佛图澄,两人谈了整整一天。佛图澄对道安非常赏识,但是寺院里的其他僧人见道安皮肤很黑,其貌不扬,都很轻视他。佛图澄说:“此人有远见卓识,你们这些人跟他不能相比。”由此道安拜佛图澄为师。佛图澄讲经时,道安作复述,众僧人很不服气。待道安复讲时,众僧人纷纷提出许多疑难问题,道安一一作答,深入浅出。因此,当时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漆道人,惊四邻。”是形容释道安长得很黑。
后来,道安为避难,隐居于山泽之中,随后迁居于封龙山。当时的封龙山是东晋十六国河北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封龙山中,他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和老乡僧先。两人相见非常欣喜,开始研究佛经,商讨佛教戒规及如何在中国民众中传播佛教经典,这为后来释道安整理佛经奠定了基础。
他们以封龙山作为基地,道安经常北上太行恒山,创建寺院和佛塔。道安四十五岁时,回到家乡冀州,弟子有数百人,道安常常向弟子宣讲佛经。当时,后赵石虎死了,石遵即位,派使者请道安到华林园居住,并且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房舍。但是道安认为后赵国运将危,于是他又飘然西行,率领众人进入山西,颠沛流离于冀、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弘扬佛法。结果不久冉闵杀了石遵,建立魏国,史称冉魏。
释道安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有若干方面:一是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佛教经典,编纂佛经的目录,便于对佛经的检索;二是提出并确立了一系列佛教寺院的戒规,对于完善佛教寺院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作为佛教僧侣的标志。此外,释道安还是当时佛教僧团的领袖,门徒众多,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经过释道安、僧先等高僧的弘扬,封龙山成为当时著名的佛教名山。周边州郡的一些僧侣,先后来到封龙山,开凿佛教石窟,创建寺院,香火日益旺盛。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另一个佛教中心就是赵州。
赵州是我国佛教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
相传著名的柏林寺,原名观音院,可能创建于东汉时期。
到了东晋十六国和北朝时期,这里的佛教寺院增多,不少僧侣到这里出家。其中北齐时期,赵郡李氏出了一位著名女尼,叫法行,她是赵郡世族李元忠的女儿、著名音乐家李搔的妹妹。
名门闺秀,李氏为何拒绝婚嫁立志出家?
偶遇杀生,法行如何劝阻屠夫放弃宰杀?
饥民遍野,她又为何被人赞誉为活菩萨?
赵郡李氏,是北朝时期显赫的世族大姓。上回说到的李祖娥的父亲、祖父,都是赵郡李氏的高官贵族,而且李氏家族的许多贵族都笃信佛教。
由于赵郡李氏具有这种家风,因此法行小时候就崇尚佛教。到了该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谈婚论嫁的年龄,这个法行却自己截断手指发誓不嫁人,要出家为尼。为了接受佛教寺院的受戒仪式,她徒步三百里从赵州到邺城,在路途中如果没有食物,她就靠饮水维持,意志坚定,信念可嘉。
有一次,法行遇到一个屠夫,看见屠夫拿着刀子牵着一头牛要去宰杀,她就请求屠夫不要杀牛,屠夫对她说:“我们屠夫如果不杀牛,靠什么生活?”
法行无奈地说:“我想买了你这头牛,带回去。”屠夫问:“你肯出多少钱?”
法行只能脱下自己的外衣,请求救赎那头牛,结果屠夫不答应,牵着牛就走。法行就哭着跟在屠夫后面,一再讲佛法无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这个屠夫最后只好放弃宰杀这头牛。
法行对待动物很有慈爱之心,是一个保护动物的天使,所以一些雉鸡、野兔都跑到她的山居房室中觅食,和她成了朋友。
北齐亡后,时遭天灾,河北各州饥民很多,法行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把寺院耕种获得的粮食拿出来,在路上施粥给流民,沿途百姓都说她是活菩萨。
法行同父异母的弟弟与本家族人在盖房子的时候,为了一块宅基地争执不下,后来居然对簿公堂,告到了官府。法行知道了,就对他们说:“我有地,你们两家如果愿意要的话,随便归你们谁,何苦为了几尺宅基地不顾亲情,闹到这种地步?”说得他们十分惭愧,最后两个人都变得互相礼让起来。官府也非常敬重法行,称赞她是大德大义的比丘。
除了赵州之外,还应该说到北朝时期常山郡的治所真定城。正定佛教寺院出现很早,至迟在十六国初期已经开始出现了。
东魏北齐时大批寺院纷纷崛起,如正定城净观寺(隋改解慧寺,唐改开元寺)和城东临济村临济寺皆建于东魏兴和二年。佛教僧尼也有很多,譬如释道安老乡僧先,就曾经到常山郡城拜谒渊公和尚,学习佛经。
熟读经书,真定美女为何皈依佛门舍弃尘俗?
色胆包天,太守杜霸怎样欺压僧众调戏尼姑?
身中数刀,智贤最终能否逃离劫难死而复苏?
北朝时期常山城里最著名的是一位比丘尼,法号智贤,是常山城的本地人,俗姓赵,也是真定赵氏家族的美女。她从小美貌高洁,熟读经书,很有操守。看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军阀混战,各地官员腐化堕落、滥杀无辜,她立志皈依佛门,普度众生,因此在常山城里出家为尼,持戒读经,清心寡欲。
当时的常山太守名叫杜霸,这个恶官确实很霸道。他本人非常崇信道教,因此排斥佛教。他传令常山郡的所有僧尼都必须经过考试,不合格者令其还俗。
智贤按照官府的要求前去应试,杜霸亲自主试。对杜霸提出的各种问题,智贤都对答如流。杜霸看到智贤长得很漂亮,姿色出众,就生了邪念,把智贤叫到密室,企图调戏,结果遭到智贤的严词拒斥。杜霸恼羞成怒,拔刀对智贤连砍二十余刀,智贤险些丧了性命。智贤被其他僧尼救回寺院,侥幸活了过来。从此,她苦修佛法,收门徒百余人。到了前秦,苻坚占领常山郡以后,对她十分尊重,为她制作金丝织绣的袈裟,褒奖她的高洁贞操。后来智贤南下,离开故乡,移居合肥西寺,广纳门徒。到了七十多岁,她依然精勤修持,每天日夜诵读一遍《法华经》。
这正是:
东晋佛教广传播,常山僧尼故事多。
赵州城内留寺院,封龙山上见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