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2380000000008

第8章 对症下药:孩子不听话的一般对策(2)

在我国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家常便饭,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恰恰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父母、老师所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表现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父母们不顾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唠叨,没完没了。

其实,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父母们不如多下些功夫,多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发现它,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扩大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作潜在的启动点。

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也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一旦触发了这个启动点,孩子就会自动自发地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树立起远大的志向,从而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5.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父母和孩子做朋友,基础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有缺点的孩子在成长进步中,更需要父母做自己最值得信赖和帮助的大朋友。现代家教中,父母们只有先学会做孩子的朋友,才能当好称职的父母。

曾有一位学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谈道:

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作为一名父母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真是一点也不假。

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分析事物、明辨是非,鼓励他对家庭的任何事情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将与他的谈话录下来。我们把孩子的启蒙画保留下来,把他的学习成绩、身高等按逐年变化绘制成曲线图,从小就教他唱歌、游泳、吹口琴、钓鱼,带他到博物馆参观、看展览、看节目,有空还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在各种活动中,我们不以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说一不二,或摆出什么都对、什么都懂的样子,而是做能给予他知识和欢乐的最知心、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经常组织家庭会议,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家庭气氛民主和谐,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

孩子有事跟我们讲,从不在心里放着,出门说“再见”,进门问好,做饭当帮手,饭后洗碗擦桌扫地。平时买菜,洗菜,给父母盛饭,端汤,拿报纸,捶背。有时父母批评过了头,也不当时顶嘴,过后再解释。我常对孩子讲:“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有义务培养教育你们,也应该得到你们的帮助,你们长大了,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发现我们很多地方不如你们,这是正常的。因此,要像朋友一样互相谅解,互相帮助。”

在家里,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提出的看法,我们都认真思量,有道理的就接受。我们的想法也都和孩子讲,共同商讨。这样,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有地位,受重视,所以也就对家庭更加关心。

我认为,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称职的父母。

这位父母的体会深刻、经验丰富,其做法令人敬佩。

在这样和谐的家庭中生活,孩子们会感到幸福快乐,有利于缺点的改正,更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由于孩子与父母像朋友似的交心,也便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

6.恰当地赏识孩子:让孩子感到被重视

孩子是需要赏识的,但赏识要有节制,要有原则,要有具体目标,否则“赏识”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毒品,单纯的赏识将造成教育的灾难。

赏识不可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绝不等于“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换句话说,“赏识”其实改变的并非孩子的现实,而只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如果对赏识缺乏必要的控制,无限度地“赏识”孩子一切方面,孩子的心理感觉与孩子的现实,便可能出现很大的差距。这时,孩子便可能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想,而不愿去面对现实。

这还不单单是我们常说的“被表扬冲昏了头脑”,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便是,让潜能永远成为潜能,他不愿意尝试着使之成为现实。为什么?因为恐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看起来更聪明,当自己真的在别人心目中显得“更聪明”之后,我们又盼望保持住这种良好的感觉,我们会惧怕做事,因为它可能打破这个美丽的肥皂泡。在一部最近火热的韩国电影里有这样一个细节,男主角回忆自己的童年时说,绝对不要夸奖你的孩子聪明,要是那样,他们就永远不会学习。

赏识是一种激励孩子的重要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个孩子都希望讨大人喜欢,每个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权威;而这又埋下了一种危机,如果一味用赏识满足孩子,孩子们也一味期待大人的赏识,最后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赏识孩子是为了激励孩子努力,可如果掌握不当则会转变成孩子努力,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赏识;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父母当然乐于充当孩子的拉拉队,但问题在于,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消失不在,这个时候,他们还有信心和动力跑下去吗?

许多孩子已经养成了因为表现良好就期待奖赏和刺激的习惯,他们念念不忘表扬,因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期盼父母的夸奖或者金钱奖励。在整个童年以及少年时代,他们或许会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宠儿,但一旦长大后,成人的赏识失去作用,他们便或多或少地感觉失落,他们没有学会从自己的行为本身获得满足和动力,他们没有学会自己为自己加油。

缺乏赏识、肯定、赞美的激励机制,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显得动力不足。但是,在大力提倡父母的赏识教育之时,我们也需要指出赏识教育的局限所在。在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中,赏识作为一种手段是必要的,运用得当,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赏识毕竟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种。对一般孩子来说,赏识不可滥用。我们需要认识赏识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赏识作为万用的法宝。

7.适度地惩罚:过犹不及皆不可

奖惩具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禁止某种行为,二是为了诱导出所期望的行为。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应惩罚禁止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却很少深思如何引导孩子实践良好行为。若是父母的惩罚只能达到第一种目的时,常会使孩子形成下列各种反应:

碰到惩罚就反抗——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较容易引起这种反应,有些孩子甚至会辅以反抗的情绪,将怒气发泄在其他人身上。

碰到惩罚就逃避——通常弱小、畏缩的孩子常会有这种反应,并且通过哭泣、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发泄。

碰到惩罚就说谎——这种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没有悔意。但为了避免受罚,常以说谎来掩饰错误行为。

碰到惩罚就自我防卫——自我防卫就是在自己心中筑起一道无形的墙,用来保护自己。

孩子会有这种反应,主要是为了防范惩罚所带来的压力。

以上这些反应,都是因为惩罚方法不当而引起的。父母在发现孩子有这些反应时,应反省自身的不足之处。

小东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闯点祸,诸如打碎花瓶,和别的孩子打架。每次闯祸回家都免不了挨父母的揍或训斥。刚开始时,父母发现打骂还有点效果,时间长了,小东仍旧屡教不改,好像已经习惯了父母的打骂,有时明知父母会揍他,他也毫不在乎。父母面对小东,不知该怎么办了。

有位父母碰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他16岁的儿子骂人了,当时他一气之下说:“如果你不承认错误,就将你的腿打断!”这位父亲手里拿着铁棍面对儿子,儿子就是不承认错误,双方僵持了一个小时左右,这位父亲实际上不可能将他儿子的腿打断,但已经说出的话就要维护老子的尊严。正在双方僵持之时,幸好邻居来了,否则这位父亲还真的下不了台!

以上两例都是教育失败的例子,失败的原因在于父母不能正确运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

小东父母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总是使用惩罚方式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无论小东犯多大错误,犯什么性质的错误,他的父母无一例外地采用打骂的惩罚方式,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适应”现象,可以忍受这种精神或肉体上的痛苦,有时甚至会让孩子觉得:“大不了回去挨父母的骂,从而有意冒险犯错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了伤疤忘了痛”、“耳朵说疲了”的现象。

父母应切记:惩罚只有偶尔使用才是最有效的。

第二位父亲失败的原因于在他所说的惩罚是根本做不到的。孩子知道你根本不可能这么做,当然也就有恃无恐。有的调皮的孩子甚至故意做错事,看父母怎么下台。这样一来,孩子掌握父母的弱点,不仅不会听从父母的管教,反而会对父母产生轻蔑之心,使父母威信大减。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爱说:“打死你”或“你要再犯错误,看我怎么收拾你。”其结果只能和那位尴尬的父亲一样。

父母要注意,千万不要说出你做不到的惩罚,惩罚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惩罚同时配合表扬奖励单靠惩罚确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惩罚还会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是一种负性强化。因此,当孩子出现某一行为时,首先应肯定、表扬他做得对的地方,然后再惩罚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或某一不良行为稍有改进即表扬。

②惩罚行为不能伤害孩子的人格惩罚应针对孩子的某一行为,而不应伤害他的整个人格。如果只是骂人了,你可以就骂人这一行为让他赔礼道歉写检讨,而没有必要大骂“你这孩子太坏了”。

③不要当众惩罚不当众惩罚孩子,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④惩罚要就事论事惩罚孩子刚刚犯的错误行为时,不要将过去的陈谷子烂芝麻之事搬出来说个没完没了,更不能就此将孩子的未来说得一钱不值,给孩子的未来下结论,以免孩子就此开始破罐子破摔!

⑤惩罚时应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受惩罚孩子毕竟是孩子,受到莫名其妙的惩罚会同样失去惩罚的效果。孩子私自外出玩了很长时间,这时不告诉他为什么受惩罚,他可能会误以为不应该与那几个小孩一起玩,不知道错误的实质是“外出没有与父母打招呼”。

⑥惩罚后不要嫌弃孩子惩罚和嫌弃不是一回事!生活中却有很多父母在情绪状态下,大骂孩子,声称:“不该生你”、“早死早好”、“有你没你无所谓”、“早知今天这个样子,不如当初弄死你”等气话。这些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父母要切记:惩罚后别忘了爱小孩。

8.逐步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父母总把孩子当成“笼中鸟”,以致孩子长大了想飞也飞不高。只有从小锻炼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孩子长大了才能自立自强,搏击长空,翱翔天地间。

孩子随着自己的年龄、能力、活动范围等的扩大,会开始逐渐意识到要管好自己,但他们可能由于经历尚少、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所以感到困难,不知从何下手。这样就需要父母来指导孩子,教育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孩子的自我管理,就是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其目的在于激发孩子在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的自我管理,有一个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增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也不断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水平便随之提高。中学和高中学生,尤应重视自我管理。

孩子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父母应指导他们不断与他人比较,也和自己的过去比较,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克服困难,战胜不足,最后达到自己考察自己,自己解剖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如果管理达到了这种境界,即不用别人的管束,自己就能调节自己的言行,达到自觉的程度,这便进入了自我管理较成熟、较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