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2380000000006

第6章 孩子不听话,父母难辞其咎(2)

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焦虑不安。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不是细心帮助孩子找原因,而是简单地痛打一顿,使孩子总担心自己不能使父母满意而又要挨打,情绪异常紧张,焦虑不安。结果离父母的要求反而更远。

父母期望孩子早日成才,期望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本是合理的。但也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应该掌握好尺度,要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相关科学的方法,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怀着不合实际的“期望”,走向极端。父母总是用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心智方面都有过高的估计。父母在这种自我沉迷的状态下不能清醒地认识问题,久而久之,使自己的行为成了一种惯性和教条。最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孩子对受教育的感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甚至还导致孩子心态失衡,走上极端。

5.粗暴打骂:孩子身心受摧残

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奉行“不打不成才”的训戒,这句话之所以能延续至今,看来它一定是有一些道理的。把“打”作为一种教育孩子和惩罚孩子的手段,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讲,也无任何不妥之处。只是不能滥用“打”。

既然只是为了教训孩子,使他有些惧怕,因而棍棒不可多用。打两三下,作为警告也就够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响鼓不用重捶敲。反之,打多了,打惯了,把一个孩子打疲了。那么,孩子对打也就不会有所惧怕了。一旦一个孩子对打失去了惧怕,最好就此住手,另想他法。

但是,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执迷不悟,坚持非要给孩子一些惧怕。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不信我就打不怕你!”于是越打越厉害,一次一次地加码。

他们总以为儿子不怕是因为打轻了。打重了,孩子就一定老实了。以至于最后丧失理智,不知轻重,把孩子一棍子打伤或打死的事也不少见,这样的悲剧希望做父母的记取。

一旦滥用打罚,它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动不动就打,不讲道理!”“武断!蛮横!”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对抗、对骂和对打。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是封建糟粕,是没有一丝科学性的,经不住当代文明社会的实践。家庭教育采取打骂的方式,最终的结果是在潜意识上深深地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正如一位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人士所言:“你用自私、冷酷和暴力对待孩子,那么你在他心里播下的只能是仇恨的种子。等他长大了,就会感到世界不公,就会愤怒,就要反抗。”

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父母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当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孩子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6.家庭破裂:孩子心伤难以弥补

破裂的家庭本属于不良的家庭环境之一,由于今天破裂的家庭日益增多,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应引起父母的重视。

作为孩子的父母,在长年累月的相处过程中,免不了会有些磕磕绊绊。有时静下心来双方坐在一起,互相商讨一下,也就没事了。可许多家庭,却在这里走入了另一误区:过不成就离,完全不顾孩子的将来,没有了道德伦理的约束,或仅凭法律解决,把孩子推给另一方,此时的孩子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谁都不想扛。其结果呢?孩子自己会怎么想?大人也许觉得孩子不懂事。可他们忘了,孩子也有心,他(她)会用心和感觉来感悟一切!还可能的是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对感受较大的事物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永不泯忘,从而引起了对父母、对社会的一种反感和抵触,有时还走极端,采取报复手段。下面是一个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着的孩子所叙述的故事和内心呐喊。

小时候,我不懂父母为何那么喜欢吵架,我幼年时代几乎是在父母的吵闹声中度过的。那时候,我发现父母吵架时总那么凶,打起架来谁都不弱,往往是见血才罢手。每当他们打架时,我吓得魂飞魄散,浑身哆嗦,尿也憋不住了。后来,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接着一位漂亮姑娘成了我的后妈。我原来的妈也嫁人了。可是,刚过了两年,我的后妈跟一位老外走了。后妈走了之后,我父亲的心情特别不好,抽烟、喝酒,也不想上班,酒喝得多了还骂我,有时摔家具,弄得家里恐怖极了。有一天,父亲喝得半醉,走路疯疯癫癫的,不断地叹气,有时发出似叫似哭的声音,我大着胆子劝他,没料,爸爸给了我一个重重的耳光,我被打得脸上火烧着似的,眼睛里冒着金花。爸爸还说:“你为啥不跟着你妈,要跟着我?就是因为有了你我才留不住她,现在她走了,你妈妈也嫁人了,我怎么办?”我实在莫名其妙,心中受了委屈,但我还是强忍着劝说父亲,我一边哭一边说:“爸爸,你不要这样,我很理解你,但你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爸爸恶狠狠地揪住我的耳朵说:“当初我要你叫她妈妈,你死也不肯叫,并说你只有一个妈妈,但不是她。这都是因为你,使我与她的关系产生了裂痕,要是没有你,她不会离我而去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次又一次类似的事件发生,我总要被父亲打一阵,骂一阵,他感到在我身上发发怨气才舒畅些。当爸爸恢复常态后,又觉得很后悔,可是父亲给我心灵的创伤实在太重了。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知何时才能了结。

其实,父亲与母亲的离异以及后妈的离去,这都是父亲自己造成的,怎么能全怪我,父亲把怒气发在我身上,有时我想,我也要寻找发泄的缺口……可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别说学习,就是吃饭也会觉得无味,心里定会总是被莫名其妙的东西堵着。

通过这个实例,不难看出,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如果家庭破裂,往往是不仅难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大多还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其结果必然摧残孩子的心灵,减弱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受到重创。据研究,孩子长期成长在破裂家庭环境中,会产生种种不良的性格、心理。例如,长期有父爱无母爱,孩子容易滋生自大粗暴的心理;长期没有父爱只有母爱,孩子容易胆小怕事,变得没有主见;而既没有父爱,又没有母爱的孩子最为危险,极容易让社会环境中各种坏习气和不良思潮渗入。

可见,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永难磨灭的创伤。

7.外界污染:疏于防范缺乏引导

孩子们思想活跃,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而家门内外、街头巷尾,碟片、游戏机、网吧、歌厅……五光十色的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孩子形成巨大的诱惑和冲击。父母稍不能帮孩子辨别是非、激浊扬清,则孩子难免近墨者黑,带给父母无尽的烦恼。

父母千万不能只顾孩子吃饭、睡觉、上学、读书,而疏忽孩子因外界不良因素引起生理、心理、思想的变化。孩子易受外界因素不良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呆板乏味,进而使孩子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孩子,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孩子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孩子的一点儿小错揪着不放,使孩子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之。

(2)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孩子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明显。这是因为在孩子的同辈中,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孩子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孩子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孩子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因此,在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人生的两个反抗期,均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孩子们对外界充满着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然而,许多父母却对孩子的行为难以理解,有的表现为冷漠、置之不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加以制止,甚至给予处罚,这都会使孩子感到压抑,从而以反抗来回应父母。

父母应了解孩子,特别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大,躁动不安、宣泄欲强,易入危途,父母对此应多关心,多引导,对万花筒般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则更要留神,孩子生在其中,难免受污染,父母需要及时清洗,还孩子以健康阳光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