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
聪明与笨,看似两个互不相容的字眼,在做学问时却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品质。不够聪明,知识学习得慢,研究不得法,难有成果;不下笨功夫,学问不扎实,轻浮没有沉淀,终难有成就。据《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载,胡适认为,凡有成就的大学问家,都是既有聪慧的头脑,还肯勤学下苦功的人。
世上聪明人不少,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却甚少。聪明是一道火花、一道闪电,能激扬起学问的灵感。但要使轻飘的智慧扎根成坚实的学问,还要苦学勤学。孔子可称得上是第一聪明人,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说:“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在孔子看来,他认为自己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无所感觉,甚至连吃饭都忘记了;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又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衰老的威胁都忘记了。孔子孜孜不倦地学习,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永远年轻的为学精神,能让人永远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有新境界。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也是为学精神的受益者。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天资聪颖,机敏好学,七八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师承其父。
有一次,王羲之看小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其身后,猛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结果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曾对儿子说,只有写完院里的18缸水,他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直立稳健。小献之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他勤奋地练了5年,写完了3缸水,自认为书法已小有所成,遂将自己十分满意的习字拿给父亲过目。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却频频摇头,直到看见一个“大”字,王羲之才现出了较满意的神色,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
小献之心中不服,又将习字拿去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翻看,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一点,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献之此时方知与父亲的差距,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当他真的用尽18缸水后,书法果然突飞猛进。后其,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其书法与其父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胡适一直劝诫年轻的朋友,聪明是成功的必备因素,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只聪明不勤奋,只会在天资的促使下有一点儿才华的闪光,绝不会成就大事业。聪明和勤奋,如同鸟的两只翅膀,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向着高远的天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