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内心强大,谁都伤不了你
2360200000005

第5章 先把强大的自己找回来(3)

美国妇女翠西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做晚班店员,她态度亲和,做事一丝不苟,以认真负责为荣,颇受好评。

有一晚,气温骤降,便利店门口来了一名乞丐,破旧的衣装,脏兮兮的脸,但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眼巴巴地站在玻璃门外看向店内。店里比较暖和,没有风雨,且夜里也没有什么客人……可是便利店有规定,不允许这类“游荡者”入店,违反的人会被罚一周的薪水,因而值夜班的男搬运工杰克坚决反对乞丐进来。

翠西也一直都遵守店规,乞丐最后只得窝在便利店外窄窄的屋檐下躲避风雨。

杰克码好货后就去睡觉了,留下翠西一个人在店内值班。过了一会儿,翠西打开门,请乞丐进来,并准备了一杯热咖啡和一个热的三明治。

后来翠西的行为被便利店内的监控录了下来,翠西受到了责罚,她一个礼拜的晚班薪水都没了,并且被店内记过。

这个世界不为某个人而单独存在,因而每个人都有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此一来,遇到与自己内心的原则相冲突的事情并不奇怪。

对翠西来说,她所珍视和坚持的工作荣誉就面临着挑战,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个乞丐站在店外,但是店内有规定——不允许乞丐进入。并且同事也不同意,还有一些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更别提她一直以来的优异表现了,但是翠西仍然选择悄悄放乞丐进入店内,并提供一些简单的食物。

结果她不出意外地受到处罚,但这是翠西的选择,翠西并没有怨天尤人,她认为她如果不那么做,内心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可见,本色不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种本领,在内心与外界规则间不断寻找平衡点,减少两者的摩擦,但这没有规律可循,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在A情况下坚持的“本色”,很有可能在某一天的B情况下就变成了一种墨守成规的迂腐,甚至是错误。这个时候,我们的“变通”实际上才是对内心的坚守。

“本色”不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种本领,在内心与外界规则间不断寻找平衡点,减少两者的摩擦。内心是需要成长的,是由弱逐渐变强的,外面的世界复杂多变,这时候适当的“变通”实际上才是对内心的坚守。

当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是否留意到自己的内心原本的坚持出现了“错位”?因为自己遭受的不公而对第三方也如此?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快意恩仇的“本色”之人,当他遭受到不公,在他的“本色”理念中是要有报有还,那么他是否会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呢?

仁之本色

相传玄奘法师在赴西天取经的路上曾遇到一个受伤的路人,玄奘法师邀请他骑上自己的马,谁知那个路人上马后就策马而去——抢走了玄奘法师的马。玄奘法师一路向人描述、打听那个路人,有人便对玄奘法师开玩笑说见过,玄奘法师便诚恳地请他代为转告一句话——不要将白马的事告诉别人。

此人很奇怪,便要求玄奘法师说出事情的原委,否则就不会向那人转告。玄奘法师只好说出白马被抢的事情。

那人听后更加纳闷儿了:“明明你的马被人抢了,为什么你反而要请对方不要声张呢?”

玄奘法师说:“他抢走我的马的时候很得意,我担心他说出去以后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别人就不敢在路上帮助其他人了,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抢马)啊。”

玄奘法师不因为遭遇不好就改变自己仁爱慈悲的内心,翠西也不因为要坚守规定而违背自己同情怜悯之心,无论改变或者是不改变都是遵从内心的指引,实际上是实现了内心的一种升化,他们也会因此使得内心更加强大,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假如你的竞争对手需要帮助,你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吗?曾经嘲笑你的人遇到困难,你会反过来嘲笑对方吗?可能竞争对手在渡过难关后依然会来压制你;即使你不去嘲笑那些曾经鄙视你的人,对方依旧轻视你。可是,哪怕我们有千万个理由拒绝救助,嘲笑对方,但是我们真的愿意这样做吗?

玄奘法师在坐骑被抢后,他可以去报官,可以去提醒别人不要上当受骗,但是在他的内心他却把这一切都放下了,他的内心是一个仁者,他关注和看重的是人世间的善举不要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减少,那是他的理想。

如果我们转回头问翠西这样的“改变”值得吗?她其实会很自豪地说:“我没有改变什么,我就是在坚守我的内心。”

不盲从,不迷失自我

跟在别人后面走,下场也同别人一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做别人毁誉的“奴隶”。

一场多边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了。

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代表离开了游船。大副惊诧不已,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对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对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对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尚;对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对美国人说,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对中国人说,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性却显露无遗。

跟在别人后面走,下场也同别人一样。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自己拿主意,坚定自己的立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要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想法。

盲从是一种可悲的行为。很多人都有跟风、从众心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类互比”,即人们为了达到其理想的生活目标,随时都需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尤其需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当缺乏判断信息的标准和有效方法时,就常常通过与他自认为同类的人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现状、社会位置以及应采取的行动。

同类互比,是社会给个人设置的一个陷阱和圈套。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人一旦选择了跟风、从众,往往就意味着选择了失败。

王小波有一篇文章非常值得一读,篇名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相信读过之后,每个人都会喜欢上那只猪,因为我们身上欠缺“它”所拥有的一些特质。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自己,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第五节 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苏格拉底说:“一个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

内心越强大的人,其内心越安宁。人在向世界迈出第一步之前,首先就要认识到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可以走多远,可以跳多高,并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需要做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也会具体地表达和表现自己,而这一切反过来,又回馈给内心,以帮助内心的成长,促进我们变得强大。

与自我的相处之道

当一个人找到了与自己的相处之道之后,他就会格外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足,就会合理地制订自己的目标,就不会盲目冲动,不会自负,也不会自卑,他会客观地从自身出发,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他的每一次发力都是精准有力的。

你是否真正地认识了自己?

真正的自我是在不断蜕变的,可能是往前也可能是往后。即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在碰壁之后可能会变得谦虚谨慎,也有可能变得骄傲自大。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前者适应了环境,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而后者可能充满抱怨,开始自怜自艾。

真正的自我是在不断蜕变的,正确地认识自我可以让我们不断前进。一个初入社会的人,在碰壁之后如果能够学会谦虚谨慎,适应眼前的环境,那么就能增长自己的见识。但是,如果在碰壁后失去了自信,变得畏首畏尾,那么就可能会一事无成。同时,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还要学会用鼓励信任的目光看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勇敢尝试和行动,信任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人应当有适当的自我鼓励,这种鼓励是我们要学会用鼓励信任的目光看自己,鼓励自己勇敢尝试和行动,信任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流、交往,自信有礼的举止可以帮助我们增进与他人的友谊;反过来,我们过于自负,则容易陷入自吹自擂中;过于自傲,则不利于与人交流;若我们自怜自艾,则容易给人留下难堪大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