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好的自己(向大人物看齐)
2359600000004

第4章 卓越品质,源于高尚心灵(2)

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氏是个没有缠足的大脚姑娘。后来,朱元璋登基当了皇帝,她做了正宫娘娘,人们背地里就叫她“大脚皇后”了。

马皇后虽然脚大,人也长得不出众,却聪明机敏,为人淳朴善良,对朱元璋的生平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她和朱元璋的结合是郭子兴一手包办的。当初夫妻俩寄人篱下,难免碰见不少嫉贤妒能的小人。时间一长,就连郭子兴对朱元璋也不给好脸色了。

有一次,郭子兴借故臭骂了朱元璋一顿,然后又关了他的禁闭,不让他吃饭。马氏心疼丈夫,总偷着给他送吃的。一天,马氏刚烙完大饼就有人来了,慌忙中她顺手把烙饼揣进怀里,等别人走后掏出来偷偷送给丈夫时,她的胸脯已被烫伤了一大片。当时朱元璋感动得哭了。

直到登基的那天,在对群臣讲皇后贤惠的时候还提了这件事。

马皇后总是劝朱元璋说:“夫妻贫贱相依,患难与共,富贵长久,这是容易做到的,但是君臣之间,能做到长久互相信任却很难啊!你不忘同我患难,更希望你不忘和群臣的患难。”朱元璋易怒好杀,马皇后劝他不听时,常解开衣服叫朱元璋看她胸前烫伤的那块疤。这对朱元璋的触动很大。

平定天下后,马氏仍时常劝朱元璋克制容易发怒的毛病。

宋濂是个有学问的人,帮朱元璋平定天下,算是个有功之臣。丞相胡维庸因过被杀,宋濂的孙子也被牵连进去。因此,朱元璋逮捕了宋濂,并将其定成死罪。

马皇后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难过,在和丈夫同桌吃饭时一声不吭。朱元璋见妻子反常,问其原因。马皇后说:“孙子的事爷爷并不知道,怎可一并定罪呢?”朱元璋被打动了。第二天,便免了宋濂的死罪。

公元1382年秋,马皇后得了重病。朱元璋千方百计为她寻医治疗,可她什么药也不吃。朱元璋问及原因,她说:“如果我的病好不了,你会治医生死罪的。”不管朱元璋怎么劝,她硬是药不沾唇,宁愿自己病死,也不愿丈夫枉杀一人。

临终前她仍劝朱元璋:“希望你改改脾气,求贤纳谏,对待功臣善始善终,使天下臣民各安其所。”

向大人物看齐

马皇后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朱元璋落魄时坚定地守在他的身边,而是在她贵为皇后之后仍然以一种平和淡然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包括对朱元平日的规劝,其用心之良苦,其为人之风格,不能不让人敬重。得妻若此,夫复何求?

§§§06 不贪富贵,不慕虚荣——戚父教子

好的习惯往往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如果能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方面注意到这一点,从严要求自己,至少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戚家祖先戚祥跟随明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为国捐躯。明太祖特封他的后代到登州(今山东蓬莱)担任指挥佥事,并且世代承袭。

戚家将因家风严而闻名。第六代戚家将叫戚景通,文武全才,刚正不阿,是大家公认的难得的好官。

戚景通任江南粮把总。一次,他押运粮食入太仓时因没有给仓官送财物,而遭到仓官的刁难。戚景通的部下张千户一向佩服戚将军,就送来300两银子请他用钱打通关节,避免灾祸。

戚景通拒绝了:“我因不愿违背良心才得罪赃官,若是收下你的银子,不也同样是违背良心吗?”后来戚景通因此而丢官。

官场上的厄运并没有让戚景通伤心,令他不如意的只是年过半百还膝下无子。公元1528年,夫人为五十六岁的戚景通生下了一个男婴。他激动地说:“我为儿子取名继光,要他继承、光大我六代将门家风,前程无量!”

戚继光从小跟随母亲读书习武,十岁时,他就读了许多兵书,还能写出很多漂亮的诗文。戚景通白头得子,钟爱异常。他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戚继光少年时,父亲就经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他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所以对戚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

当戚景通告老返乡时,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很是破旧。次年,他打算修缮一下,命工匠安设四扇镂花门户。工匠们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请安设十二扇镂门户吧!”戚继光向父亲提出这个意见。父亲严厉斥责了儿子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说贪慕虚荣,连这点家业也会保不住的。戚继光虚心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戚继光十三岁那年订婚了,亲戚送他一双做工考究的丝履。戚继光穿着这双丝履走过庭前,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地批评他:“为将之道,文武双全。文要精熟韬略,足智多谋;武要临敌破阵,武艺高强。然而更重要的是为官清正、爱兵如子。从小不贪图富贵,将来才能和士兵同生共死。你这样做以后就势必要侵占士卒的粮饷,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父亲还将丝履毁裂,不让戚继光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

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引导他。一次,父亲问戚继光:“你的志向何在?”

戚继光答:“志在读书。”

父亲告诉戚继光:“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并命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字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观览。戚景通教育儿子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克己奉公,讲求气节,对儿子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戚继光一面刻苦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求继承父业。三年过去了,戚继光博览群书,学业大进。十五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因病去世,十七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上任后,戚继光见倭患严重,便招募了戚家军,并根据沿海地形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创立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历时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平定了倭寇之乱,被誉为民族英雄。

向大人物看齐

戚家门风好,体现在戚父对戚继光的教育上,能够从小抓起,从一些生活方面的细节之处来教育引导。作为一名长者,戚景通明白品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保持下去才谈得上开创事业。有这样的家庭环境,戚继光能够成为一名民族英雄也就不奇怪了。

§§§07 不卑不亢对强权——巧对日本人挑衅的冯玉祥

冯玉祥年轻的时候,曾担任过常德镇守使。当时,他非常痛恨日本人在中国的胡作非为。

有一天,从停在沅江的日本军舰上走下来几个日本兵,大摇大摆地想要进城。守城士兵要对他们进行检查,可是日本兵在中国境内放肆惯了,哪里肯接受检查。他们不但拒绝检查,而且还动手打了中国士兵一巴掌。中国士兵岂能受辱,当即端起刺刀与之搏斗,结果三名日本兵受伤走了。

驻常德日本居留民会会长高桥新二得到报告后,马上气势汹汹地找到冯玉祥,高桥新二首先表示了“气愤”,随后日军舰长挺着胸脯,粗声粗气地说:“镇守使先生,我们大日本海兵是绝不能受此侮辱的!”

冯玉祥对此早有准备,因此他不慌不忙地说:“关于这件事嘛,我刚才已经接到报告了。”高桥新二说:“既然如此,镇守使应该马上对此事做出处理,先把行凶的士兵给监禁起来,然后再谈别的。”

冯玉祥问:“那你的根据是什么?”

“按照第222条规定,应该对凶犯进行监禁。”日军舰长马上从腰里掏出一个小册子来,并熟练地翻到已做好记号的一页说。

冯玉祥一听,便问高桥:“请问他手中拿的是本什么书?”

高桥回答:“是《日本海陆军刑法》。”

冯玉祥听了,眼睛立即瞪圆了,浓眉都立了起来,只见他抬起脚,把鞋脱了下来,马上又站了起来。

高桥见情势不妙,赶紧问道:“冯先生,你这是想干什么?”

冯玉祥非常愤怒地说:“你告诉他,他要再这样说,我就要用鞋底抽他的嘴巴!”

“这是为什么?”高桥神情慌张地问。

“他这是用你们的日本军法来判处我们的士兵,这显然是在侮辱我中华民族,我当然想用鞋底来教训教训他!”

日军舰长一听冯玉祥的话,脸色顿时变了,慌忙把小册子收了起来,问:“照您的意思,应该怎么处治呢?”

冯玉祥停顿了一下,非常严肃地说道:“我们是中国的军队,自然有我们中国的军法。”

“那按照你们的军法应该怎么办?”两个日本人紧紧追问。

冯玉祥表情严肃地说:“士兵担负着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有权对任何进城的人进行检查。若对方拒绝接受检查,即可当作匪徒处理。我们的士兵因为忠实地执行命令,打伤匪徒,我要对他们给予大大的奖赏。”

“冯旅长,”高桥用威胁的口气说道,“你这是存心不打算跟我们和解,那我们也没别的办法,只有向我们的天皇报告,然后直接同你们的段总理进行交涉。到那时,你可不要后悔。”

冯玉祥冷笑了一声,随即说道:“我冯某人已经通电全国,就是为了反对段总理,你难道还不知道吗?你快去叫他来惩处我就是了!我冯某只知真理,只知中国人的自尊自爱,此外没什么可怕的了!”

话讲到这里,高桥和日军舰长的骄横气焰立即被打了下去,他们只得强作笑脸忙赔不是,请求冯玉祥息怒,然后灰溜溜地离开了。

在有关祖国尊严的关键时刻,冯玉祥没有软弱,而是挺身而出,做出了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举措。

向大人物看齐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该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我们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成为现实。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先生曾经这么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对青少年朋友寄予了很高的厚望。我们国家的富强、独立、自由、进步……都有赖于我们青少年去奋斗、去拼搏、去完成,这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它,只有我们在心中树立起这样的责任意识,才能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08 摈弃奢华,节俭自律——苏轼的生活准则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他一生坎坷,二十一岁中进士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放逐,有一次甚至还被抓起来,押到汴京治罪。

虽然身处困境,苏轼仍然保持自己节俭度日的一贯作风。在饮食上,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定:每顿饭只能一个菜,如有客人来,也只能增加两个菜,不能再多。如果朋友请客吃饭,他也要事先告诉别人不许铺张,否则就拒绝前往。

有一次,一位与苏轼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他,十分高兴,于是便邀请苏轼去吃饭。苏轼告诉他,千万不可大操大办,老朋友在一起边吃边叙友情就行了。

可是,当苏轼去赴宴时,却发现酒席相当铺张奢华,苏轼很不客气地说:“看来老兄并不真正了解我,本人一贯主张节约,你的酒席备得这样丰盛,看来根本不是接待我的,我还是离开。”说完转身告退。

老友急忙解释说:“今天是个例外,一来你我偶然重逢,应该好好庆贺一番;二来苏兄正在朝中担任要职,如果我安排得太寒酸,岂不太失老兄的身份……”

苏轼接口道:“朋友相聚,就应该彼此随便。再说我在朝为官,并不意味着可以铺张,相反,官位越高越应该节俭自律!”他硬是坚持不入席。

苏轼不但自己生活俭朴,还同样要求他的亲人。他有个正在做高官的远亲,生活非常奢华。单是起居时的“小洗面”,就要有两个人专门侍候;若是“大洗面”,侍候的要增到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就要有九个人服侍,并且“澡浴”以后还要用名贵药膏擦身,用异香熏烤衣服。

有一次,他写信给苏轼不厌其烦地夸耀他的“养身之道”。

苏轼看后,回信时只简单写了一个字:“俭”。他希望这位远亲在一个“俭”字面前能够自省,改掉奢华的恶习。

向大人物看齐

节俭的习惯如果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精打细算,厉行节约,突变就会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发生。当你惊觉时,事物的性质恐怕早已走到了反面。

懂得金钱的价值在于把钱花得最有意义。学会节俭,制定节俭的计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踏上成功的起点。

§§§09 威武不屈——董宣秉公执法

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采取了很多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等。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知道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用来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依仗自己的兄弟是皇帝,骄横非凡,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治罪。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马车外出,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了湖阳公主的马车。

湖阳公主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湖阳公主十分生气,马上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动手,微臣有话要上奏。”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如果因此获罪,微臣恳请以死谢天下!”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汉光武帝理屈词穷,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赔礼。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上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侍卫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大声启奏:“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那样肆意为之。”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

向大人物看齐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封建官场上,敢于做到这一点,坚持原则不退让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官品与人品皆属上乘。当然,能够容忍这样下属的皇帝也是比较英明和有远见的。

法治是一种信念,它是文明社会一道不变的标杆。董宣在权贵淫威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