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最好的自己(向大人物看齐)
2359600000001

第1章 不可逆转的是时间,不可侮辱的是人格(1)

§§§01 摔倒也要自己爬起来——自己站起来的肯尼迪

尊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处世的底线,那究竟怎样做才会有尊严呢?首先要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尊是做人的灵魂,也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自尊不是骄傲自大,不是妄自菲薄。只有尊重别人,自尊的砝码才能加重。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原动力。

莎士比亚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许多先烈志士视尊严如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千古美谈。

俗语说:“一生依赖他人的人,只能算半个人。”人,要靠自己活着,而且只能靠自己活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应有的自立水平,拥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立精神。因为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和自立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管不了,还能谈发展成功吗?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从小就注意对儿子独立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培养。有一次他赶着马车带儿子出去游玩。在一个拐弯处,因为马车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当马车停住时,儿子以为父亲会下来扶他,但父亲却坐在车上悠闲地掏出烟吸起来。

儿子叫道:“爸爸快来扶我。”

“你摔疼了吗?”爸爸问。

“是的,我感觉自己站不起来了。”儿子带着哭腔说。

“那也要坚持站起来,重新爬上马车。”儿子挣扎着自己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近马车,艰难地爬了上来。

父亲摇动着鞭子问:“知道为什么让你这么做吗?”儿子摇了摇头。

父亲接着说:“人生就是这样,跌倒、爬起来、奔跑,再跌倒、再爬起来、再奔跑。在任何时候都要靠自己,没人会去扶你的。”

向大人物看齐

一个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他自己。有时候确实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如果将别人的帮助当成一种依靠,就势必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对于一个杰出的人来说,他的选择则是舍弃依靠,自己去奋斗。当然,外界的扶助、有所依靠,有时也是一种幸福。但不可否认的是,“依赖心理”带给人们的弊远大于利。人们经常持有这样一个谬论,就是以为他们永远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却不知一味地依赖他人只会导致懦弱。如果一个人总是依靠他人,将永远也坚强不起来,永远也不会有独创力。

对于成大事者,拒绝依赖他人是对自己能力的一大考验。依附于别人,就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别人,而失去了做大事的主动权。摆脱一份依赖,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近了一步。

如果将自己的发展依赖于别人的定位,而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自我实现的欲求,就不可能做出一番事业。人的生命,要靠自己去雕琢。一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证明。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真实的高度,就应当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取得一定的成绩。

肯尼迪的父亲十分清楚这一点。从那时起,他就已经注重对肯尼迪的培养,如经常带着他参加一些大型社交活动,让他学会如何跟客人打招呼、道别,与不同身份的客人应该怎样交谈,诸如此类。有一次,一位客人这么问肯尼迪的父亲:“他还这么小,您这么要求他,是不是太难为他了?”

不料肯尼迪的父亲立刻回答:“哦,我这是在训练他当总统呢!”果然,后来肯尼迪不负众望地当选为美国总统,并且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

§§§02 成功善待说真话的人——门德尔松和女皇的对话

门德尔松于1809年出生在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同是,这也为门德尔松以后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29年,年方二十岁的门德尔松开始了他第一次的旅行演出生涯。他的行迹遍及欧洲各个文化名城,当他到英国演出时,由于他出色的艺术才华,伦敦人对他的演奏崇拜得五体投地,他的演出轰动了整个伦敦。消息很快传到了维多利亚女皇那里,女皇也想见见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

于是维多利亚女皇热情地邀请门德尔松进宫,并特意在白金汉宫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为答谢女皇的盛情,门德尔松为女皇演奏了几支曲子。晴朗的夜晚,一弯明月悬挂在白金汉宫的上空,人们静静地欣赏着,为他精彩的演奏所倾倒。女皇也听得入了迷。

当门德尔松刚刚演奏完《伊塔尔兹》一曲,维多利亚女皇便不禁连声称赞这支曲子作得好,并说:“单凭你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曲子,就可以证明你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音乐天才!”参加招待会的其他人更是赞不绝口。

听到这些赞扬声,门德尔松不但没有高兴,脸反而一下子红到耳根,急忙说道:“不,不,不,这支钢琴曲不是我作的。”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说是太谦虚了。女皇说:“你太自谦了,只有你这样的天才,才能谱出如此优美动听的曲子。”但是,门德尔松却认真地向女皇和在场的人们解释道:“这支曲子真的不是我写的,而是我妹妹芬妮亚的作品。”女皇在吃惊的同时也表露出深深的赞许之情,她为他的诚实所折服。此时,场内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此后,门德尔松的音乐才华和诚实的品格越加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敬。

诚实的品格来自于一颗正直无私的心。诚实是一种能够打动心灵的品质,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失去诚信就等于丢掉尊严。正如西塞罗说:“没有诚信,何来尊严?”人活在世上,要讲诚信,否则就很难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更不用说成功了。也许谎言可以让你获得一次成功,但不是每次都不会被人揭穿。诚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好方法。

尽管别人并不知道曲子是门德尔松的妹妹作的,可是诚实的门德尔松却不愿欺世盗名,在大庭广众面前公布了这支曲子的真正作者。门德尔松出生在德国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那时像梅涅、歌佳这样的名人,都是他家的常客。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和妹妹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妹妹芬妮亚天资聪慧,因而也成了一个相当出色的作曲家。只是由于门德尔松的家庭不赞成用女人的名字发表作品,所以妹妹才用了门德尔松的名字。

一个人可以做错事,但不能不诚实,我们可以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却不能随便原谅一个人的不诚实。就像考试的时候,你由于课前没有认真复习,做错了一道题,老师或许会怪你不认真,但是他会原谅你;若你因为担心成绩不好而抄袭其他同学的试卷,即便你考试得了满分,老师也不会原谅你!因为一个不诚实的人,是没有人喜欢的!

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我们都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做错了事,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批评或责备就说谎欺骗家长或老师。因为谎言之后会牵引出一个又一个新的谎言。并且说谎容易养成习惯,慢慢的,我们只会让自己变成越来越不招人喜欢的人。

诚实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无论何时,这种品质都不会过时。我们青少年应该从小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做诚实的人,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为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记。

向大人物看齐

越是领域内的大人物,往往越能坚持自己的原则,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不滥竽充数、巧言令色。门德尔松的诚实使他赢得了维多利亚女皇以及在场每个人的尊重,也正是这种诚实的品质使他在天才的光环下仍然能够保持谦虚认真、勤奋不懈的创造态度,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淳朴典雅、清新自然的音乐作品。

§§§03 给不了的尊严需自己争取——民权之母罗莎·帕克斯

1955年12月1日,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一家百货公司工作了一天的黑人裁缝罗莎·帕克斯,登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那时,公共汽车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在车厢里白人坐在前半部分,而黑人只能坐在后半部分。可是,那天的黄昏正值下班高峰,上车的人越来越多。于是,白人驾驶员便命令坐在后排的四个黑人乘客站起来为白人让座。其中的三个黑人乘客照办了,只有罗莎·帕克斯太太依然坐着,纹丝不动。

为了坐着的权利,为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罗莎·帕克斯无所畏惧地向不公正的法令发起了挑战。很快,她就遭到了逮捕,理由是藐视蒙哥马利市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

此事传播开后,激怒了这一地区的所有黑人和一部分白人。他们号召所有的黑人兄弟姐妹团结起来,不取消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就拒绝乘公共汽车!

四天后,蒙哥马利市数千名黑人从拒乘公共汽车开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一场在美国现代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为争取基本人权的民主运动开始了。他们扶老携幼、互帮互助,或乘小车或步行,甚至宁肯跑步也不乘公共汽车。

虽然罗莎·帕克斯多次接到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暗杀恐吓,但她一直在为自己那一份平等的权利和尊严而斗争。面对日益升级的威胁与迫害,他们争取平等的脚步并没有停顿,而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为了那份平等的权利和尊严,罗莎·帕克斯和许许多多的黑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付出了沉痛而巨大的代价,甚至付出了满腔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

历史在斗争中前进,时间是最公正无情的法官。在拒乘公共汽车381天之后,美国最高法院被迫做出关于蒙哥马利市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是“违宪”的裁定。

罗莎·帕克斯胜利了,黑人又回到了久违的公共汽车上。虽然渴望的权利并没有随着最高法院的裁定书一起完全来到,此后他们还要为捍卫自身的权利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是在公共汽车上争取与白人平等权利的斗争,毕竟取得了影响极其深远的胜利。

这个朴实无华、散发着慈爱光辉的罗莎·帕克斯太太曾说过一句话:“我上那辆公共汽车并不是为了被逮捕,我上那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回家。”为什么罗莎·帕克斯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而不接受站起来给白人让座的命令呢?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对此说道:“她坐在那里没有站起来,因为压在她身上的是多少日子积累的耻辱和还未出生的后代的期望。”

为了坐着的权利,为了正义和尊严,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罗莎·帕克斯没有屈服,弱小的她向强大的不公正法律制度发出了抗议和挑战。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属于我们的正当权利受到侵犯,有关于我们的尊严时,我们也要据理相争。当你在自己的课本上读到那篇关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课文时,你的内心难道不会感到震颤、愤怒吗?在自己的国土上,出现这样的事情我们当然要抗争!相信每个青少年都会非常珍爱自己的尊严和平等的权利,那么当它们受到侵犯时,我们就一定要奋力抗争。

历史记住了罗莎·帕克斯这个勇敢、高尚的黑人妇女的名字,常言道:一时胜负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在争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权利面前,她无所畏惧,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一切。

四十四年后的1999年的6月15日,美国各界代表近千人聚集在国会大厅,参加一个隆重的颁奖仪式,克林顿总统亲自授予这个瘦弱的黑人老妪——八十六岁的罗莎·帕克斯以国会最高荣誉奖。罗莎·帕克斯也被尊称为美国的“民权运动之母”。

向大人物看齐

莎士比亚说:“没有自尊心的人,即近于自卑。”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你是否敢于与权威抗争,保持尊严呢?罗莎的行动,体现了一个弱女子的高贵,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气势。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就是可以那么真切地感受到。当你正义凛然时,你看到的是他的面孔;当你蝇营狗苟时,你得到的是他的背影,那便是尊严。

§§§04 没了原则就成了奴隶——布鲁诺之死

1548年,布鲁诺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城镇。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神父们收养了他。虽然如此,但布鲁诺自幼勤奋好学,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年轻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布鲁诺接触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著作,自由思想好像阳光一样照进了被教会禁锢的心田,也就是在天主教修道院这个禁地,布鲁诺偷偷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日心说”有一股无穷的魅力,吸引他去进一步探知与教会所说的完全不同的世界。理性像雨露一样滋润着布鲁诺的心田。“叛逆”的火种在他的心里逐渐燃烧起来,而且越来越旺。他拿起笔,写下了颂扬“日心说”的诗篇《哥白尼的光辉》。

很快,布鲁诺的叛逆行为被教会发觉了。在中世纪,除了教会所宣扬的,教士、神父和教徒不得有任何自由的思想。修道院责令他公开认错,从根本上抛弃违反教会的思想。可是布鲁诺坚决不屈服,他义正词严地说:“想叫我从一个为美德服务的自由人变成一个假仁假义、可怜而愚蠢的驴子,我不干!我不能、也不愿放弃我的思想。我没有什么可放弃的东西。”

由于布鲁诺坚持自己的理念,修道院很快就向罗马教廷指控他为异端,罪状达130条。布鲁诺被迫出逃。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布鲁诺不仅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且进行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宇宙理论。他进一步深入地表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天空中一颗普通的恒星。他甚至大胆地提出,在别的行星上,也可能有生物存在。

布鲁诺在欧洲的四处演说滋润了人们久经禁锢的心田,动摇了教会统治的思想基础。罗马教廷再也坐不住了,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一个阴谋产生了。

布鲁诺在威尼斯时有一位好朋友名叫麦桑利哥,是一位侯爵。罗马教会知道这一点后,就千方百计拉拢他,让他去引诱布鲁诺回来。迫于教会的压力和诱惑,麦桑利哥屈服了,他给布鲁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邀请他重返威尼斯讲学。乡愁的困扰和友情的诱惑使布鲁诺回到了威尼斯。然而他刚踏进侯爵的大院,教会的人就把大院包围了。布鲁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