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皇帝们的奇葩事
23568400000231

第231章 长信(五)礼、法之辩

一般资质的人,分析已经发生的事头头是道,但不能预料未来的走向。

所以,以礼教人和以法制人是不同的,礼,就是防患于未然,见之于未来,让他不要犯错。而法制,则是在人犯了错后再惩罚、处置。

所以,运用起来,当然是法制容易得多了。

奖善罚恶,以往的圣主都是这样做的,而且不改变,很精准、很公平、很无私。

但是,礼,却更进一步,能在恶行发起前就制止住,而且从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细节中推行教化,使百姓不知不觉地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秦始皇想将秦朝传之于万世,理想与商汤和周武王是一样的,然而结果却完全相反,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秦始皇在礼和法之间的取舍出了问题。

商汤、周武王治理天下用仁、义、礼、乐,子孙传了几十世,但秦王治理天下用的是法令、刑罚,结果姓嬴的差不多死绝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现在有种说法,礼制,不如法制,教化不如刑罚,老大你何不想想商、周、秦的教训呢?

皇帝之尊,就像朝堂之上的高台,群臣就像高台前的陛,老百姓,就是朝堂中的地板,所以,九级台阶上的高台,离地板就很高远,如果没有陛,就跟地板很接近,就变得卑。

高的东西,难以攀上去,卑下的东西,容易受欺凌和压迫。

所有,古代圣主要列等级:朝廷之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然后这些诸侯和官员下,又有办事的公务员,一直到平民百姓,等级分明,所以高高在上的天子,尊严高不可攀。

但是,天子又以礼义廉耻的礼来教化近臣,他们也是有尊严的,所以犯了事,都是让他们自杀,而不去杀他们让他们尊严扫地。为了保持他们的尊严,所以自古脸上刺字、割鼻子等侮辱人的刑罚,是不用在大夫身上的,因为这也关系到天子的尊严啊。

而现在沿用秦法,这些诸侯王、这些权贵们,犯了罪,竟然与平民百姓一样,要接受刺字、割鼻、剃头、砍腿、抽鞭子、辱骂、斩首示众等刑罚,这不就好比朝堂之上没有九级台阶的陛了吗!?

不提倡廉耻,下面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们,岂不是渐渐也没有羞耻心了?

鞋再怎么漂亮,也不能用来做枕头,帽子再烂,也不能做鞋垫。

如果天子给下面的大臣、权贵们尊严,那么平民百姓也会敬重他们,但现在他们一有过错,皇帝可以废了他们,可以让他们退休,可以让他们死,也可以灭他们族,但是如果把他绑起来,让他们做官奴,那些仗势欺人的看门狗都可以辱骂他们,这些事情,就不应该让寻常百姓看到啊。

当平民百姓看到这些平时尊贵无比的人,也变得如此卑贱,也会学着去侮辱他们,那么今后政府官员、皇族贵戚的尊严何在?

古代有大臣不廉洁,贪污腐败,就不能说他“不廉洁“,而要说“不饰”;乱搞男女关系或者男男关系的官员,不能说“污秽”,而要说“帷薄不修”;软蛋不能胜任的官员,不能说他“软蛋”,而要说“下官不职”。

所以,重要的大臣就算犯了大事,也不能呵斥他,直接点出他的罪行,而是要为他避讳。那些被纪委约谈喝茶的官员,都是自己穿着丧服,戴着白帽,端着盛水的盘子去宾馆接受“双规”,而不能五花大绑,颜面扫地。

犯了中等罪行的,如果自杀,就不能去割他脖子;犯了大罪的,如果向北跪拜,跪着自己了结的,就不能去砍下他的脑袋。

如果皇帝以礼待群臣,做手下的不廉洁来报答老大,那就不是个东西了。

所以,如果一旦这样的风气形成了,群臣就不会事事都只顾着私利了,这样,管理这些大臣就容易多了,延伸开去,管理国家也就方便许多,这就是礼义廉耻教化的最优效果。

做这样的事,对于老大你来说,一点损失也没有,却为何要一直效秦法,辱戮大臣呢?这就是我要叹息的最后一件事了。

终于写完了。我也要叹息一声了。

贾谊并不是凭空写这封信了,前面几章大家都看到了,是因为诸侯王、匈奴的事,为刘恒出主意,并写出时政的弊端,后面,则是因为贾谊受周勃案子的牵连。

前面说起过,周勃这位大功臣在牢里吃足苦头,还受到狱警的侮辱,幸亏用钱才买通了狱警,得以最后出狱。

贾谊最后写的,就是针对周勃受辱这件事,讥讽刘恒,让功臣受辱、掉价,其实也是让皇帝掉价。

这封信,刘恒看了也是一边叹息连连,看到最后,他觉得贾谊说得有理,就下令:今后某某级别以上的大臣犯死罪,都赐自杀,给他们以尊严。

就好比现在不用砍头、枪决了,而是用注射,给人以尊严。即使他是个将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