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皇帝们的奇葩事
23568400000227

第227章 长信(一)温水煮青蛙

资治通鉴的许多文章,司马光都有删减,所以文辞都很简短。

但到如今,贾谊的一封长信,司马光却没有删减。

这封信,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很长。

文言文,都有三四千字。

这也是资治通鉴写到现在,收录的最长的一封书信了。

到底说什么,我帮大家翻译一下。

会分成几章来翻译

此时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而且,前面他上书的关于铸钱币的法令,如石沉大海,贾谊很郁闷。

本来要被升为公卿的他,由于不小心踢翻了醋坛子,反而被贬,于是,他又琢磨着、调研着,废了很大的劲,写了这封长信。

这封信,一定要结合贾谊当时怀才不遇的遭遇来读,才能读出其中隐含的深意和味道。

一上来,贾谊就哭丧着脸:

现在天下之事,值得痛哭的有一件,值得流泪的有两件,还有六件,唉,都要叹息摇头啊。

至于其他不合理、违背道德的事,就无法一一写出来了。

现在有一种舆论:天下太平了。

只有我,觉得,为时尚早。

说现在平安,已经大治的人,不是蠢蛋就是阿谀奉承,都是不清楚事实、懂得治乱根本的人。

温水煮青蛙,水还没沸腾时,青蛙觉得很安全。现在,就是这样啊!

老大,你为啥不让我在你面前详详细细地介绍治国方案和策略呢?

如果我提的方案,让老大你很劳累,甚至没时间听听音乐、玩玩网游,那就不要用。而我的策略,是让你舒舒服服的,一点也不劳累的,同时,国家又很安乐,诸侯都很安分守己,没有战争,匈奴臣服,百姓过上品质生活,那你不就是圣主了吗?你的圣名将流传于后世,你的庙号也会被称为太宗,宗庙之中,可以配得上与太祖坐在一起了。你创造的法律法规,都可以流传万世,即使后世出现比较平庸的子孙,也只要按照你创造的一切去做就可以了,以老大你的英名神武,只要一两个能人辅佐你,就能达到这一理想了。

先说诸侯国,如果诸侯国强大,那么皇帝肯定会怀疑诸侯王,这样下面担惊受怕,皇帝也日夜忧虑,这不是安定团结的局面和方法。现在一些诸侯王,有的是老大的亲弟弟,却预谋称东帝,有的是老大你的亲侄子,却谋划要来攻长安,老大你现在正是壮年,做的事没有什么过失,对人都很仁慈,有你这样的皇帝,尚且出现这样的局面,何况还有些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比提到的两个王爷还要大十倍呢!

但是现在天下还是比较安定的,为啥?是因为那些大诸侯年纪还小,又是老大你钦点的老师和相国在操控政治,几年之后,这些小崽子长大了,这些老师和相国都退休了,这些小鬼还不是提拔自己的人?如此,一个淮南王倒下了,后面还有好多个淮南王哪!

到那个时候再想稳定,尧舜来了都没办法!

现在维持安定很容易。如果不早采取措施,等到骨肉相残再去砍他们,那不是跟秦二世一样了吗?以前异姓王要造反,都一一平复了,现在同姓王要造反,已经有征兆了,如果不改变规则,那么这样的造反会连绵不绝,老大你这么圣明如果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后世就难了!

我归纳了以前发生的事,基本是强者先造反。长沙王吴芮虽然国土小,人口少,但他最忠心,这跟吴芮为人胆小、国势不强有关系。假如当年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各自占据数十城封地称王,说不定今天都已经玩完了。

如果要诸侯王都规规矩矩,那么就要学习长沙王的典范,要天下安定,不如封许多诸侯,而分散他们的实力,实力弱了,就容易跟他们深明大义,国土小了,就没有邪念,让整个国家运转,就好比指挥胳膊,胳膊指挥手指,都很顺从,诸侯王不敢有异心,都一心为皇帝。

我的具体建议如下:把齐、赵、楚分割为若干个诸侯国,如果诸侯王不够,就把小的封地空置起来,留给诸侯王的后代,这些封地、百姓,皇帝都丝毫不取利益,这样做,仅仅为了安定天下,这样,就算BABY皇帝即位,也无忧了。

这样好的办法,老大你为何不采用呢?难道是忌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