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高血压健康生活指南
2351800000004

第4章 一、就医知识55问(4)

4.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人人皆知。适量的运动,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控制血压。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气功等节律慢、运动量小的项目,且以自己活动后不感到疲倦为度。寒凉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故冬季老年人宜在室内运动,也可做爬楼梯运动。

5.常测血压:对高血压病人来说,经常测一下血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可根据血压的水平来调整降压药的品种与剂量。若有条件,家庭最好自备一台血压计。一般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3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80~90毫米汞柱,且无不适症状为宜。

6.节食减肥:据统计,胖人平均寿命要比体重正常者短5~10年,这是因为肥胖能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肥胖也可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出血等。减肥的措施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有两点:一是少吃,二是多动,而且二者应配合进行,缺一不可。

7.长期打算:有些高血压病病人血压一下降,便立即停药。这种不正确的服药方法,即服药——停药——服药,结果导致血压出现升高——降低——升高,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易于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等。高血压病极少有彻底治愈的,故高血压病患者要坚持服药,要有服十数年乃至一生的思想准备。

31.高血压病人怎样预防中风

脑中风病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分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是常见的高血压所致的严重脑部并发症。一旦发病,重者丧失生命,轻者丧失正常生活能力,留下严重后遗症。高血压病人怎样预防脑中风呢?

1.稳定血压:血压过高、过低都可导致脑中风,有高血压的病人,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理想的降血压目标应该是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舒张压控制在88毫米汞柱以下。应当避免使用大剂量降压药物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压,一般在2~3个月内使血压降到标准状态。

2.降血脂:高血压合并血脂增高更易发生脑中风,在降压的同时选用降血脂药物。

3.戒烟、少饮酒,不饮烈性酒。

4.防止血凝:血小板凝集是发生脑中风的病理因素。高血压患者要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5.科学合理饮食:三餐均衡,食不过饱。限盐减糖,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6.生活规律:合理安排作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疲劳、情绪激动;注意经常锻炼身体。

7.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是预防脑中风的重要环节。

8.讲求精神心理卫生:要心胸开朗,外事豁达,学会自我排解,学会超脱。

9.多饮水、畅大便:平时要养成多饮水习惯,特别是睡前和晨起时,饮1~2杯温开水有益健康。要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会使腹压增高,导致血压升高;用力排便易诱发脑中风。

10.重视发病先兆:约有70%的脑中风病人病前有先兆症状,主要有:突然剧烈头痛、天旋地转;突然手脚无力、四肢麻木、说话不清;突然神志不清,晕厥;情绪突变,或暴躁,或淡漠;常打呵欠、嗜睡;频频呕吐或呃逆等。有上述症状者,应及早就医。

32.为何要积极预防冠心病

中美科学家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中国人患冠心病的第一危险因素不是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而是高血压。

多年来,国内外医学界一直认为,导致中国人患冠心病的第一危险因素和西方人一样,是血清总胆固醇增高。而中美心血管疾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近二十年的研究彻底推翻了这种传统看法,医学专家确认,中国人患冠心病的最主要因素是高血压,其次才是吸烟和血清胆固醇增高。

这一研究结果为卫生部制定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策略提供了可靠依据。卫生部已决定,将高血压标准从收缩压160毫米汞柱/舒张压95毫米汞柱,调整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目的就是为了警示人们重视高血压的早期治疗,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3.积极预防高脂血症有什么益处

高血压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高,病程长,并发症多,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危害。随着年龄增大,高血压的病情容易加重,并发症增多。当机体动脉血压高出正常范围时(舒张压大于90毫米汞柱,收缩压大于140毫米汞柱),就称为高血压。

引发高血压病的因素有:精神刺激、情绪波动、饮食含盐量高、吸烟、饮食不节、遗传因素、内伤不虚损、职业环境等。在日常生活中有眩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闷等症状,应该引起重视,预示可能有高血压。高血压可以控制,但不能治愈,病人不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确定血压的高低,不能自我感觉良好而随便停药。当确诊为高血压开始降压治疗以后,应维持终生服药,如果停药,血压会很快升高,并出现并发症。

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许多高血压病人常并发脂质代谢异常,表现为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多。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另一方面,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有高血压。目前已证实,高血压病人的血清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均属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而且当两者同时并存时,则冠心病的发病率将远比存在一项者要高,显示它们具有协同的作用。因此,积极防治高脂血症,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防治极为重要。卵磷脂能有效防治高脂血症等心脑血管并发症,使高血压病人健康长寿地生活。

34.为何高血压病人降压同时要降脂

据一项长达5年的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同时积极进行降血脂治疗,不仅可明显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也可使中风发生率明显降低。

这项研究始于1998年。公司在英国、爱尔兰、瑞典等欧洲7国选择19342名高血压患者,研究比较新的降压药是否比老的降压药有更大的心血管方面的益处,并对其中10305名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服用降脂药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和安慰剂比较。结果,服药者降低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达36%,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中风降低了27%,心血管事件和血管重建术降低了21%。

这个结果将对我国如何治疗血脂正常或轻度升高这一特定高血压患者群产生重要影响。以往,我们认为这些患者不需要降脂治疗,也没有认识到降脂治疗对中风预防的重要性。我国目前有1亿多高血压患者,其中30%~50%伴有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应认识到合并高血脂的危险性,积极进行血脂筛查。如发现血脂异常,应在积极降压的同时接受降脂治疗。

35.为何要重视收缩压及脉压的控制

关于老年人高血压的控制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孙宁玲教授提示,其血压控制模式已从对舒张压治疗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亿,其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占60%~70%。收缩期高血压是老年高血压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主要转归为脑血管病。在一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中风占44%。我国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情况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而控制率低。

美国作为世界上血压控制率最高的国家(平均控制率在26%),其舒张压控制在90毫米汞柱以下的比率77%,而收缩压降至140毫米汞柱以下的仅有34%。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控制一直面临着挑战。

最近几年来的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收缩血压的增高是与预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关系更为密切的因素。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更高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现象同时脉压增大,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率较高。

收缩压增高及脉压增加实际上是大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结果。正常状态下,大动脉可以缓冲左心室射血产生的流量波动和压力波动。动脉扩张性降低的主要表现为动脉僵硬性增加。因为压力波动的发生部位距升主动脉较近,结果就增加了主动脉和心室收缩期压力,降低了舒张期压力,因此大动脉缓冲功能的降低会导致收缩压水平升高,舒张压水平降低,脉压差增大。大动脉弹性降低、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及扩张性减弱是包括高血压在内的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早期血管功能改变。晚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可能加重这一病理变化。

目前有关改善脉压的基础及临床试验的数据还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但收缩压的降低及脉压的改善已作为血压调整的一部分,需得到临床上的充分重视。

36.怎样才能做到高血压的早发现早治疗

由于高血压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头痛、头重、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手脚麻木,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或被简单地认为休息不好或感冒所致,不被患者重视,从而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也有患者在偶然测血压时发现自己患高血压病,但因没有明显不适症状,认为身体没问题,不愿接受医师的正规治疗,希望血压能自己恢复正常,从而使本来早期发现的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直到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相应的症状时才引起重视。此时,已给病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要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认识,这样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

37.血压偏高,应该治疗吗

一般来说,成人血压超过或等于140/90毫米汞柱以上,即可认为患有高血压。但部分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处在上述的边缘状态,因此往往不被重视。事实说明,这种轻度高血压同样对机体产生危害,并会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正确的做法是:除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外,还应进行包括药物在内的综合性治疗,当然,选择何种药物治疗是值得推敲的。

38.高血压病人为何要进行尿常规检查

一般来讲,在高血压病没有严重的心、脑、肾,特别的肾脏的并发症时,尿常规检查完全可能是正常的。如果合并了心、脑、肾,特别是肾脏的器质损害,尿常规检查可以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如果并发了泌尿系感染,可出现白细胞。

39.高血压病人检查血黏度应了解什么

高血压病人常伴有血黏度升高,主要原因是其血液成分常处于非常状态,主要表现在:

1.凝血及纤溶系统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即血液有容易凝集的倾向。

2.血小板功能处于激活状态,使血液易凝集。

3.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或红细胞相互之间黏度增加,均可使血流速度减慢。此外,高血压病常同时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由于血液中糖、脂质、胰岛素等增高,也会引起血黏度增加。由于长期高血压病,身体衰老,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尤其在夜间血液流速减慢,在血黏度增加的基础上易形成微小栓子,造成小血管栓塞。血管栓塞发生在脑组织,即造成缺血性脑中风。

平时化验单上的血黏度指标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1/秒),红细胞比容(压积)及全血还原黏度(1/秒)。

1.全血黏度中,“低切”表示给血样本10倍/秒的加速度后测出切变率,若切变率降低反映在测定值上升,表示红细胞聚集力增高;“高切”表示在120倍/秒的加速度条件下测定值升高,表示红细胞变形能力减退;“中切”的加速度是60倍/秒,反映了从低切到高切,红细胞从聚集到变形的动态过渡状态。

2.血浆黏度是全血除去红细胞等后的测定值,反映纤维蛋白原及血糖、血脂、血胰岛素等大分子成分增加时会使血浆黏度升高。血充盈度与全血黏度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平行。

3.红细胞比容(压积),在贫血患者中常降低,但高血压病患者的红细胞比容常升高,原因不清。这也是造成血黏度增加的一个因素。

4.假如一个患者测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均增高,应当看红细胞比容是否增高,若单纯红细胞比容增高引起的血黏度增高,则全血还原黏度可以在正常范围内。

由于血黏度易受外界因素如饮食的干扰,常需多次测定,若每次均高于正常,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静脉滴注右旋糖酐40加丹参注射液。右旋糖酐40有稀释血液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丹参有活血化淤的作用,一般7~14日为一疗程。

2.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的肠溶阿司匹林(75毫克/天)或潘生丁。

3.中药如抗栓丸、脑血栓片、银杏制剂等,能使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改善,从而具有降低血黏度的作用。有些中药如抗栓丸等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40.高血压病人需要做的常规检查有哪些

高血压病患者在门诊就诊过程中往往被要求做一些常规检查,其目的是为了:①明确引起血压异常升高的病因,鉴别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②明确高血压病情的严重程度;③明确是否存在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等,以及心、脑、肾并发症,如冠心病、中风、肾功能不全等。为此,患者应做下列常规检查:

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功能状况,并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眼底检查:了解小动脉病损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患者分级例如视网膜小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表示小动脉中度受损;视网膜出血或渗血,或发生视乳头水肿,表示血管损伤程度严重。总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能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客观反映周身小血管病变的损伤程度,眼底检查对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预后都有帮助。

3.尿常规检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等。若尿中有大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则应考虑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若仅有少量尿蛋白、少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若发现尿糖,则需进一步查血糖,以判断是否患糖尿病。为了避免误差,留取尿液标本应使用清洁容器,取清晨第一次尿液并及时送检;女患者应避开月经期并留中段尿做尿液检查。

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黏度等,帮助明确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5.其他检查:肾脏及肾上腺B超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肾动脉及脑动脉等)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能记录昼夜正常生活状态的血压,了解昼夜血压节律,以便合理指导用药时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