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无比智慧
2349900000005

第5章 社交·日常(5)

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间都是同根生且相互之间紧密相连的。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这一说,仔细回味,其实何必呢?文、史、哲尚且都不分家,至于在一个小小的文学领域内争斗不休吗?

有这样两则故事,将那些执著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形容得恰如其分:

在喜马拉雅山中有一种共命鸟,这种鸟只有一个身子,却有两个头。有一天,其中一个头在吃水果,另一个头则想饮清水,由于泉水离水果的距离较远,而吃水果的头又不肯退让,于是想喝清水的头十分愤怒,一气之下便说:“好吧,你吃水果却不让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结果两个头同归于尽。

还有一条蛇,它的头部和尾部都想走在前面,互相争执不下,尾巴说:“头,你总在前面,这样不对,有时候应该让我走在前面。”

头回答说:“我总是走在前面,这是按照既有的规律做的,怎能让你走在前面?”

两者争执不下,尾巴看到头仍旧走在前面,就生了气,卷在树上,不让头往前走,后来它又利用头一时松懈的机会,离开树木走到前面,结果蛇掉进火坑被烧死了。

如果我们不懂得求同存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在面临差异与分歧的时候会“不顾同根生而相煎太急”,最终使双方都受到巨大的伤害。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他人相处。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往往是我们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求同存异的前提条件,并且在共同点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对方的差异性,才能与对方进行合作,并且最终取得双赢的局面。

佛·光·小·语

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

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往往是我们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在共同点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对方的差异性,才能取得双赢的局面。

以诚待人,相交不拘泥于形式

真诚是发自内心而非流于表现形式的,没有诚心,即使有华丽的外表也无济于事。

弘一大师在回答“如何学佛”的问题时指出,其实学佛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学佛时重要的并不在于采取哪种外在的形式,而在于你的内心是否真诚。真正的皈依并不是表面上的吃斋念佛,而是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佛法智慧的向往和浓浓的兴趣,并愿意潜心修习,去追随智慧。

所谓“心诚则灵”,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对他人、对事情、对信仰有没有诚心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的,而只需要让心中充满真诚即可,这也是真诚的魅力所在。在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诚心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真诚”这样一个道理:

有一次,一个穷人来到荣西禅师面前,向他哭诉:“我们家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眼看都要饿死了,请师父发发慈悲,救救我们吧,我们一家人将感激不尽,永远记得师父的恩德……”

荣西禅师面露难色,虽然他想救这家人,可是连年大旱,寺里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让他如何救这家可怜的穷苦人呢?荣西禅师一时束手无策。

这时,禅师看到了身旁的佛像,佛像身上是镀金的,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攀到了佛像上,用刀将佛像上的金子刮了下来,用布包好,然后交给穷人,说道:“这些金子你拿去卖掉,换些食物救你的家人吧!”

那个穷人看到禅师这样做,于心不忍地说道:“我这是造孽呀,逼得禅师为难!”

荣西禅师的弟子也忍不住说:“佛祖身上的金子就是佛祖的衣服,师父怎可拿去送人!这不是冒犯佛祖吗?这不是对佛祖大不敬吗?”

荣西禅师义正词严地回答:“你说得有道理,可是我佛慈悲,他甚至愿意用自己身上的肉来布施众生,更何况是他身上的衣服呢!这家人眼看就要饿死了,即使把整个佛身都给了他,也是符合佛的愿望的。如果我这样做要入地狱的话,只要能够拯救众生,那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

真诚是发自内心的,而并非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倘若一个人没有诚心,即使他有华丽的外表也无济于事,人们依然能够透过他华丽的外表看到他虚伪的灵魂;而倘若一个人充满了诚心,但却在形式上有所欠缺,那么,形式上的欠缺并不能掩盖他诚心的光芒。

真诚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心拒绝他人一片真诚的心。因此,一个真诚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结交更多的朋友。

任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封闭的一面,但同时也有着开放的一面,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不过,开放是定向的,以诚待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发现他人开放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推崇“礼尚往来”,其实礼物的贵重、便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之间传递的那份情义。

佛·光·小·语

念佛之心,难在一心不乱,惟诚而已。

真诚是最能够打动人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心拒绝他人一片真诚的心。因此,一个真诚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结交更多的朋友。

不信不立,唯有利他方能利己

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

弘一大师在一次演讲中讲到了“利他方是利己”这样一个观念,并且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只手和两只脚,这本来就是为劳动而准备的,倘若我们不将它们用来劳动,不但双手双脚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对身体也没有任何好处。换句话说,倘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很健康——这样对双手双脚有利的同时也对身体有利,可谓是一举两得!

佛法中“缘起论”的观点认为,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际是在害己。敬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损人者,人损之;欺人者,人欺之。所以,我们应该做到自利利他,不可损人利己。正如印光法师所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恨,如影随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于害己。”

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它归根结底源自生存的需要。但人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单方的利己行不通,互相帮助更有利,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也正是群体中利他的行为准则。要在人际交往中自觉贯彻利他观念,需要懂得这句话:“利他是利己的最高级”。

一个22岁开始创业办建筑装饰公司的女孩,30出头时即已资产过亿,她成功的第一秘籍是“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对此,她是这样描述的:

“想到顾客能够把活儿交给我做,我非常感激。拿到一个工程后,本来我可选择廉价材料,选择价钱低的工人,但我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事实证明,后来有许多人主动帮我推广宣传,因为工程质量是人人看得见的。

“我很清楚,质量是我们的命根,所以我抓得很紧。有一年,我们接了一家工商银行的工程,银行的人去工厂购买石料,本来满满一车料已经装好了,可当工厂听说是为我送货时,立即卸货重装,还说,‘她的货可不好送,这样的货送去也得再拉回来’。做一个工程,换下来的旧灯具完全可以当废品卖掉,但我总是派两个工人,把这些东西清洗干净、包装好后帮顾客返回库里。同时,我在结算的时候尽量合情合理,当客户知道一张木板市价95元,而我们只收92元时,会认为我很实在,所以二期、三期工程都会交给我做。我认为获取暴利是短视的行为,只有真心为别人着想,企业才能生命永存。”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利他,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得到自利,这便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为我们在别人眼中也是“他”,对别人来说是利他,对自己来说就是利己。如果只是自私地考虑自己,从来都不去管他人,虽然你心里认为是利己了,但其实受损的还是自己。

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而只顾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而只剩下自己去关心自己。然而,在这个群体共生、互助依存的社会上,只靠自己关心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实现目标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因此,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利他方能利己,所以,用一颗利他的心去对待他人吧!

佛·光·小·语

公生明者,不敝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利他,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得到自利,这便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善待他人,临事须替别人想

善意地去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与他人合作愉快。

释迦牟尼说:“若你发现会造成伤害,就不要依此伤害别人。”你若想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先要怎样对待别人,这是个简单而永恒的真理。

与人为善是一种莫大的智慧,要知道,在善待别人的同时往往也在善待自己。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拥有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的相处。”因此,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