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的无比智慧
2349900000002

第2章 社交·日常(2)

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说要克制自己,不要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

头脑要做人的主人,嘴巴要做人的客人。有人说得好:“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

人在高兴状态下,容易轻许诺言;人在醉酒状态下,容易胡言乱语;人在愤怒状态下,容易恶语相加;人在忧郁状态下,容易消极寡言;人在烦躁状态下,容易语无伦次……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因此,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话多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其他人和事,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就难免会对你所说的话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从而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南北朝时,贺若敦是晋的一员大将,自以为功高,不甘心居于人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得到升迁,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

后来,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胜仗之后,全军凯旋,他自以为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更加不满,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得知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灾祸往往出自于口,无论你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你财力、势力有多么雄厚、强大,言辞均既能帮你平步青云,也能让你遗臭万年。所以,管不好自己的嘴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绑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炸弹。

有人问墨子:“多说话有没有益处?”墨子回答他:“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人们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见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只要说得是时候就行了。”

有位文学家在其作品中曾这样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避免出口伤人。”

佛·光·小·语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

静察己过,莫论他人是与非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是与非,是非总是讲不清的,而人往往容易为是非所累。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弘一大师

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正是告诫我们在静察己过的同时勿论人非。静察己过与勿论人非是同等重要的,静察己过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而不论人非则是一个人品德的试金石。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古人用以修身的至理名言,告诫人们要常怀自省之心,时时检讨自己的过失,闲谈之时,不要谈论他人的是非。提高品德修养,开阔胸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对于个人修身十分重要。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亦应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品质。孔子能“一日三省吾身”;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唐太宗采纳魏征的建议,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我们应该有自省的勇气和毅力,能时时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展自我批评,发现问题,立即改正,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符合法律规范。

“勿论人非”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为人处世的另一层哲理性的思考与智慧。有是非之言的地方便成了是非之地。人生在世,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是非,是非总是讲不清的,而人往往容易为是非所累。

有这样一个故事:

祖孙俩买了一头驴,爷爷让孙子骑着走时,别人议论孙子不懂孝敬;孙子让爷爷骑着走时,有人指责爷爷不疼爱孙子;祖孙俩干脆都不骑了,又有人笑话他们放着驴不骑是傻瓜;祖孙俩同时骑在驴背上,又有人指责他们不爱护动物。结果,不知所措的爷孙俩只好绑起驴抬着走了。

所谓的“是非”本身就是极其无聊的谈资,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且那些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搬弄是非的人往往也是品行不端的人。背后议论别人并非是什么好事,也不是正人君子的作风,做人就应该光明磊落,有话就当其面说,不要在背后搞小动作,要知道,一味地去搬弄是非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喜欢议论别人的人几乎都是庸庸碌碌之人,很难成为工作上的能手或业务上的尖子。因为发表议论需要时间,而且要找恰当的时间,还要几个人凑在一起,这样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干正经事的人绝没有这么多的空闲时间,他们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也就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闲话他人这样无聊的事情上。所以说,喜欢议论别人的人大都是格调不高之人。

那些有意议论者,多是出于某种恶意的心理,而且多数是搬弄是非之人。他们靠对别人说长道短来达到自己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或是挑拨是非,或是嫁祸于人,或是有意想把某人拉下马、赶下台。这种人可以称之为阴谋家,是很危险的人物。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人可能很得势,因为能言善辩,又很会察言观色,所以他们的目的有可能达成,但时间久了就难免会被别人识破。中国有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谎话说一万次也成不了真理,搬弄是非者费尽心机,最终只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中国有句俗语:“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助他改正,千万不可当面不说,背后却说个没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静察己过,勿论人非”的准则,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佛·光·小·语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喜欢议论别人的人大都是格调不高之人,这也充分说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道听途说,是非传播终成虎

流言利于剑,可以伤害人于无形。道听途说的人,是把快乐强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在佛家理念中,慎言是持戒的第一要义。一个人只有谨言慎行,不做是非的传播者,才谈得上修身悟道。

“道听途说”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跑去告诉给艾子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只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么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毛空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一定就是真相,更何况是道听途说呢?在向别人传递信息时,记得先认识几位能够筛选信息的“好朋友”: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边喘气边兴奋地说:“告诉您一件事,您绝对想象不到……”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不解。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流言比剑可怕,它可以伤害一个人于无形,道听途说的人,等于是把自己的快乐强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说话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智慧,谨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说话智慧的最高准则,会让你一生都受用无穷。

哲人这样告诫我们:“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必然引出“三人成虎”的闹剧。记住,用睿智的筛子将获得的信息筛选过后,才能讲出来,谨言慎行,方能接近真相,杜绝是非的传播。

佛·光·小·语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用睿智的筛子将获得的信息筛选过后,才能讲出来,谨言慎行,方能接近真相,杜绝是非的传播。

言信行果,珍惜自己的名声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守信用远比有名气来得更重要。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现实中有许多人谎话连篇,这样的人常常自以为聪慧过人,因为他干的是空手套白狼的事情,就算说的是假话又何妨呢?事实上,他们忘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人们不喜欢假话,不管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人们从内心里喜欢说真话的人,因为这类人讲信用,能够说到做到。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将寸步难行。这样的结果很可怕,因为他将因失信而不断失去朋友、甚至亲人,继而失去赖以生存的一切。尤其在现今社会,人的生存更是各种人际关系维系的结果。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的诚信相当于他的脊梁骨,如果没有这根脊梁骨,人们将无法站起来。众叛亲离,失去诚信,也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一个无底的深渊。

英国政治家福克斯以其言而有信著称。在福克斯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曾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给小福克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世纪,富有的英国绅士的住宅大都座落在漂亮的花园内,福克斯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拆亭子。他很想亲眼看一看拆亭子的过程,所以打算迟些返校,而父亲却要他准时到校上课,为此父子间颇有嫌隙。最后,父亲答应将亭子的拆迁推迟到来年假期,小福克斯就离家返校了。

父亲想,儿子忙于学习,慢慢就会将此事忘掉。于是,儿子一走,他就让人把亭子拆了。没想到儿子却一直把亭子这件事记在心头,假期又到了,小福克斯发现自己被骗了,就闷闷不乐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

年迈的英国绅士听后大为震惊,严肃地说:“孩子,你说得对,我错了!言而有信比财富更重要,纵有万贯家产也不能抵消食言给心灵带来的污点。”父亲随即让人在原地盖起了一座亭子,再当着孩子的面将其拆除……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做一个守信用的人远比做一个有名气的人重要。诚信是做人的原则,被他人信任是一件幸福的事。伟大的人物会把信誉当做生命去捍卫,事关尊严,我们怎能允许自己食言呢?

佛·光·小·语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一个人的诚信相当于他的脊梁骨,如果没有这根脊梁骨,人们将无法站起来。

§§§第二节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密,也是营造良好社交氛围的最好方法。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生命中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终会帮助到自己。

仁爱无私,心有他人天地宽

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恶业应受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因最初发誓愿,决定愿以一人之力救护一切故。

——弘一大师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弘一法师在他的有生之年发出了这样的呼声。他修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而是为了普度众生,担负众生的罪恶,代替他们受苦——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去承担他人的罪恶,这是何等的无私与伟大啊!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通常是不为人所察觉的。私欲较强的人总是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追求自己的需求满足,在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总会心安理得地去享受。这也正如卢莱修所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有一天,阎王正在分派小鬼们投胎的去处:“张三你到东村投胎做人,李四你到西村投胎做人……”

这时,一只等在一边的猴子忍不住开口说:“阎王,那些小鬼你都让他们去投胎做人,你就发发慈悲心肠,让我这只猴子也去尝尝做人的滋味吧。”

阎王说:“猴子啊,人的身上没有长长的毛,而你全身上下长满了毛,怎么能去做人呢?”

猴子说:“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间去了吗?”

阎王经不起猴子的再三哀求,答应帮助猴子拔毛。阎王刚伸手拔了一根毛,猴子便痛得“嗷嗷”直叫,一溜烟逃走了。

阎王叹了一口气说:“连一毛都舍不得拔,怎么有资格做人呢?”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布施不但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总是力图保全自己、自私自利的人,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