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章作为绪论,具有全书的总纲性质。本章首先介绍了心理现象及其特征,论述了心理的实质。其次,重点阐述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任务和意义。心理学是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其任务是揭示和确定心理事实、探究心理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是一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其主要学派包括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识主义心理学等。
【学习目标】
1.认识心理现象的实质与特征。
2.了解心理学的产生过程和研究基础。
3.重点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
4.了解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学派。
(第一节心理及其实质
什么是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来源于何处?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出于对自身的了解和探究自身精神现象的兴趣,人们一直在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心理现象与其特征
1.什么是心理现象
说起心理,人们不免产生一定的神秘感。其实,心理并不神秘,它只是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反映形式中的一种。
世界是物质的,反映性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普遍属性。随着物质的不断发展,其反映的形式,也随之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无机物只有物理和化学的低级反映形式。如岩石风化或被水冲刷成砂砾的物理反映形式,铁受潮生锈的化学反映形式,都是最简单的反映。当生命现象出现后则有了感应性的反映形式。所谓感应性,指的是生物体以整个身体的变动对外界具有维持生命作用的物质刺激所作的直接反应。原始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遇到可食性物质,就会作出朝向、摄食、消化的反应,对有害物质则会作出逃避反应,等等,也些都是感应性的表现。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体逐渐地产生了神经细胞和神经系统。随着外界条件的不断变化,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摆脱了遗传、本能的局限,逐渐产生了条件反射的能力(后天学习能力),有了动物的心理。动物心理的发展,随着其物质载体--中枢神经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人的心理则在此基础上由于语言劳动活动的参与而发展成为物质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的心理从最简单的感知觉到复杂的思维、想象,乃至个性,不论多么离奇,都是人脑这块特别复杂的物质或者与具体事物,或者与抽象的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所谓心理现象,就是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与联系。
心理现象的形态是多样的。一个正常人,只要他处于清醒状态,就总要看东西、听声音(感知觉)、记事情(记忆)、做计划(想象)、想问题(思维);对人、对事、对物总有自己的好恶或褒贬,态度或者评价,或者喜欢、热爱,或者讨厌、痛恨(情绪);在工作、学习中总是会表现出自觉或盲从,果断或犹豫,坚毅或动摇(意志);有这样或那样的兴趣和能力,有这种或那种脾气和性格(个性),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的特征是复杂的。有的具有鲜明的动态特性,有的则具有明显的静态特性;有的具有生动的外部表现,有的则只存在于主观体验之中;有的能被人清晰地意识到,有的则常常不为人所觉察;有的主要受生物因素的影响,有的则更多地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有的稍纵即逝,有的则相对持久;有的不断变化、发展,有的则相对稳定、不变。
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人的心理现象尽管形态、特征各异,但是彼此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心理活动的发生上,它们互为基础或互为因果,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都同时引发或伴随其他心理现象的活动;在心理活动的进行中,它们反映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所起的作用虽然各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同时以反馈的方式相互影响或循环往复地相互作用,彼此间相互加强或减弱、相互补充或改变。
2.心理的一般特征
人的心理是以具有复杂结构和特殊功能的大脑为物质本体,在客观现实尤其是社会现实中产生的。它与动物心理比较,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
(1)相对主观性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仅仅是对客观环境的被动适应,而人类反映客观事物并不是被动的,而总是根据自己活动的目的、计划在纷繁的事物中有序地选择反映的对象,以确保心理活动向既定方向发展。这种反映并不是消极的、刻板的,像镜子反映物像一样,外面是什么,里面就反映出什么,而是带有主观性的,因而所得的映象被称为主观映象。但这种主观性并不是无定的、任意的、主观自发的、绝对自由的、可以随便臆测的。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仅仅依赖刺激物属性,通常还要受主体特点、环境条件以及活动性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由于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结交的朋友及社会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其价值取向、认识角度的差别,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常常表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身心状态下,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也有差别。
(2)能动性
人类选择了自己的反映对象之后,总是通过积极地实践去改造它,使之更好地为自身服务。心理的这种反映,有一个极为复杂的加工改造过程,这是其他任何反映形式都不可比拟的。
人的一切目的性行动归根到底,就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以更好地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这就要借助自身的力量和各种各样的工具,以及方方面面的条件,并且组织和协调许多人,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尤其重要的是具备创新意识,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兴趣,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从而使客观世界不断地发生推陈出新的变革。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可见,人的创造性是心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3)预见性
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而人类的活动却是自觉的,有一定目的性。人们不但在行动之前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要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而且在头脑中对行动的结果已有反映。马克思在谈到人和动物的这一本质区别时曾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种预见性不但表现为人对行动效果的预见,而且也表现为人的心理对行动的预见。人的预见性越强,就表明这种能动性的发展水平越高。
(4)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类的心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其心理更是社会的产物,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不同,人的实践领域和对象的差别,心理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如原始人的头脑中决没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概念;“二战”以前,人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原子弹”,等。可见,人类心理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伴而生的,人类的心理不可能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而成为超然物。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意识一开始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活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心理水平也将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丰富多彩。
二、心理的实质
1.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究竟是什么?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人们以为如同胆囊分泌胆汁一样,心理必然由心脏产生。而且,汉语中至今仍保留着这种认识的痕迹: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字大都带有“心”字部首;成语“义愤填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也都反映了这种认识的痕迹;至今我们思考问题时还常说“用心想一想”.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反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而这一基本活动方式则是由以脑为核心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来共同完成的。
在整个反射过程中,脑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人脑中,大脑是其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有间脑、中脑、小脑、桥脑、延脑、脊髓等部位,相对说来是低级神经中枢,又叫做皮层下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是紧密相连的,而且低级神经中枢还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支配。
人类对于人脑的结构及其机能的研究,以及对于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研究促使人们加深了对于人脑的机能的认识,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健全的人脑的机能,心理活动依托于人脑。
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人的心理、意识所反映的内容,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来源于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指独立于人的心理之外、不依赖于人的心理而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人体自身及其内部的生理状态。无数的客观事物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形象的、语词的、单一的、复合的以及关系的等)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引起了脑的活动,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心理现象。如感觉和知觉,它们的产生离不开客观现实。如颜色视觉是不同波长的光波作用的结果,味觉是溶于水中的物质分子作用的结果。
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样依存于客观现实。学生理解数概念的思维活动就经历了先具体后抽象的过程。没有客观的具体事物和具体经验作基础,数概念无法形成。此外,人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如飞机和轮船的发明创造,也离不开飞鸟和鱼等原形的启发。甚至于离奇古怪的思想、幻觉、梦等,也是以现实为蓝本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孙悟空就是以机警敏捷的猴子作为原形创作出来的。梦无论多荒诞,也是由经过的事物、体验拼凑的结果。产生错觉或幻觉时,有人把草绳当做毒蛇,也必须有外界的刺激和已有的心理状态、知识经验作基础。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总之,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我们才能产生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我们才能由不知到知。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不论多么玄妙,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人的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死板地、机械地、如同镜子一般地反映,而是带有人的主观性,即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都是经过人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最终形成的。
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经过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映象。这种映象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虽然作为观念形式的形象与其所反映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但它们却是不同质的两种现象。被反映者是物质现象,反映者是以观念形式存在的精神现象。例如,楼房是物质现象,而人脑中产生的楼房的映象却是主观映象。物质的楼房是可以住人的,头脑里的楼房映象是观念的东西,是不能住人的。所以,心理不是客观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派生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同时,人的心理、意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但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能动的。人与动物不同,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在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有选择地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人的心理反映是深入的,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在反映事物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而且,人的心理反映不仅能认识世界,还能通过意志的作用去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改造世界。人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还能根据实践的检验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使反映能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并随时纠正错误的反映。这些都表现了心理反映的能动作用。
4.社会生活实践是心理发展的条件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实践是人的心理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时,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人们彼此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实践领域越宽广,接触的事物越多,心理生活就越丰富。离开社会实践,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心理生活。人的心理反映就是在实践活动任务的要求下产生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促使人的心理也随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人的心理不仅发生发展于实践之中,而且也服务于实践,指导着实践。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人对周围世界的改造与影响过程中,处处都表现了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人是根据对现实的反映来行动的。不必说复杂的生产劳动依存于人对材料、工具的性质的反映,即使极其简单的饮食活动也是在心理反映调节之下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
人的心理、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人的心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我们不能用心理来检验心理,用思维来检验思维,也就是不能用自身来检验自身。
(第二节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发展到今天,虽然研究手段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研究条件更加优越更加现代,但研究者始终都坚持以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现代心理注重对个性心理形成、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研究。
一、心理学的内涵及其产生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如各种感觉知觉的机制、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与言语的关系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
心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求知对象,是人类求知的主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