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诡异的谜团
2332000000010

第10章 百思不解的政治军事谜团(6)

逃亡的人对张献忠恨之入骨,只会添油加醋地说他的坏话;一传十,十传百,传言必然走样,最后变成恐怖的传说也就不奇怪了。

清朝只要对这些“真实”的传言稍加改造,张献忠便成了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了。

如果说张献忠没有屠川的话,屠川的第一嫌疑人就只能是清朝了。

屠杀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当然是遇到抵抗。这样的事件在古代时有发生,通常古代军队遇到激烈的抵抗,一旦城破就会进行屠杀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极端的如成吉思汗的军队每遇到抵抗都会屠城。清朝或者张献忠的军队也都有可能这么干。问题在于谁遇到的抵抗会更为普遍,谁让抵抗者更别无选择。

张献忠的军队都是由汉人组成的,而清朝的军队,尤其是骑兵大多是满族人,张献忠军队要的无非是财物、女人和服从。而清朝在此之外,还附加了一条“留发不留头”。哪种要求更能激起百姓自发的抵抗?江南人民早就作了回答,在清朝颁布“留发不留头”的命令前,江南各地大都投降了,但“剃发令”颁布后,江南民众在没有外援、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毅然起义。最后清军血洗了扬州城。

可以想象,在明军与清朝拉锯十多年的四川地区,普通民众将会怎样抵抗“剃发令”。清军有多么充分的“理由”进行屠杀啊!

江南的抵抗不超过一年,光有记载的被屠杀人数就有数十万,而四川抵抗了十多年,如果以年数来计算怨恨的话,在数十万的基础上乘以十,也就是数百万。加上地形的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了,张献忠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寻便四川的崇山峻岭,将川人屠杀殆尽。川西地区山多,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成为明军抵抗张献忠和清朝的基地。这里毕竟还有明军的保护,因此这里也成为逃避张献忠军队的百姓大量进入的地区。事物都是相对的,易守的同时也面临着难逃的窘境,张献忠的军队没能攻陷这些地区,但清朝最终做到了。损失惨重的清军很可能屠杀百姓进行报复,这完全可以想象,也有史料支持。

尽管文中曾一度写到被张献忠军队蹂躏后的成都平原已成为“空城”,甚至“千里无人烟”。但实际上清军入川的时候,成都平原人口仍然很多。最简单的理由是数量众多的清军何以能在川东(成都平原)立足,并进攻明军,他们的粮草从哪里来?很难想象清朝在对全国控制不稳的情况下,有能力从别处调运大量粮食进入四川。毕竟在历史上四川还是处于相对偏僻、蛮荒的西南地区,而且交通也极为不便,李白就曾叹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当时川东的吏治体系已被张献忠摧残殆尽,清军只有一种办法得到粮草,那就是跟张献忠一样——抢劫百姓。自然附带的烧杀就更不在话下,毕竟这群人曾经和自己对抗了十年之久。所以如果张献忠的军队曾在川东进行了屠杀,那清军只能是进行了更严重的屠杀。到最后清朝的军队是真正的胜利者,那么他们就完全可以在原来传言的基础上添油加醋,利用御用文人的奇思妙想将自己屠川的事实强扣在了张献忠的头上,而一个“死人”是不可能跳起来争辩的。

中国如何成为犹太人的“挪亚方舟”

在人类的历史上,战争应该说就从来就没有止息过,有的战争足以影响整个世界,有的则只是发生在小范围的局部冲突;有的战争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而有的战争则会作为记载时代发展和人类命运走向的标本被人们永远牢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让人类永远无法忘怀的伟大战役,战争虽然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为终结,但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痛是无法忘怀的。在这场决定世界和人类命运的世界大战中,不仅有日本偷袭珍珠港、巴丹岛战争、诺曼底登陆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为人们所称道,也有许多鲜为人知、令人费解而又好奇的故事。这些小故事虽然不能决定整个战局,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战争和历史的进程。其中包括一个关于犹太人生存下来的秘密。

众所周知,在二战时期,犹太民族是遭到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屠杀的一个族群,可怕的民族政策让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一下子陷入了极度恐惧当中。二战前的德国有人作过类似的调查,尽管犹太人仅占德国和奥地利人口的1%,但其医生、律师却占了50%以上。犹太人与生具来的“商业天赋”使得他们在商界、政界所占的比例就更大了!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财富,甚至可以说是控制了德国的经济命脉。希特勒上台后曾努力改变德国的经济状况,而犹太人掌握了德国的经济命脉这一现实势必引起德国民族主义者的不满,强调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民族的希特勒当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们也知道,由德国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德国失败而告终的,但坚决信奉日耳曼民族最强的民族主义者始终不肯承认失败,他们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归咎于犹太人,希特勒上台后,疯狂煽动反犹情绪,并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据保守统计,二战期间估计有600万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残忍杀害。德国人的屠杀,其他国家的不收留,使得许多犹太人只能无力面对灾难,但世界上并不是没有犹太人可以生活的地方了。二战时期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挽救过不少犹太人生命的地方,这里被犹太人亲切地称为“犹太人的‘挪亚方舟’”。

1993年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在访问上海时,代表以色列人民向上海在二战期间为犹太难民提供避难地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1999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参观了上海拉希尔犹太会堂,他在贵宾簿上写道:我们知道许多被迫害者在上海找到了避难处,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历史。今天,我们在此向那些尽其所能帮助受害者的人们表达感激与敬意。

2004年6月,以色列前副总理奥尔默特访华期间专程到哈尔滨犹太人公墓祭扫祖父母和亲友的墓地,他说:“感谢你们保护好我们家族的过去,并让在这里的犹太人感受到尊严,我们将永远铭记中国人的恩情。”

同年9月,100余位原居中国的犹太人及后裔来到这里拜谒先人,他们把中国视为“自己的再生之地和故乡”,称中国是“一个给了我们健康童年、幸福青年以及高贵人格的国家”。

哈尔滨曾是犹太人在近代远东地区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欧洲的反犹浪潮妄图将犹太民族灭绝的时候,哈尔滨曾一度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集中心,这里的犹太社区人数最多时达到2.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形成了完整的社会体系。

随着1931年日本入侵并占领中国东北,一系列由日、德法西斯党徒支持的反犹活动猖獗起来。法西斯党徒频频冲进犹太人的商店、学校,打碎犹太会堂的玻璃,绑架勒索犹太富商。哈尔滨的犹太人受到了严重迫害,他们纷纷逃离了哈尔滨,奔向了中国南边的天津、上海等地。

从1933—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三万多名欧洲犹太难民。在这个特殊时刻,上海成为二战期间拯救欧洲犹太人的“挪亚方舟”。那时欧洲犹太人的处境十分危急,一方面希特勒的屠刀已高高举起,另一方面,英、美等国却借种种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而当时的上海正值日军占领后的特殊时期,日本占领军、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三方在上海各行其政。面临死亡威胁的犹太人为了活命,将绝望的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在上海人民自己也是难民的情况下,却接受了犹太人的“避难”请求。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远在他国的犹太难民是如何知道中国还能为他们提供“避难所”的?许多被关过集中营、又身无分文的犹太人到底是怎样抵达上海并求得生存的?他们又是怎样在上海生活的?众多的疑惑至今仍无法解开。

奇袭珍珠港背后的猜测

1941年12月7日,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上仍旧是海平如镜,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生活在夏威夷群岛上的美国人还在尽情享受着宁静和阳光。平静的海面上只有海鸥在飞旋、鸣叫。周日的早上,军士不用操练,因此这个风情万种的岛上显得更加安静,黎明前的黑暗往往寂静到令人恐怖。

岛上所有的人,都已经有了周末最好的度假安排。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校也换上了运动服,准备到高尔夫球场去打球了。可就在此时,一声轰响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刹那间,浓烟滚滚,烈火熊熊,爆炸声、警报声阵阵轰鸣,183架飞机轰炸了美国珍珠港,袭击后的第二天,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国会宣布参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在二战中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偷袭,因为这场战争将当时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国卷入了战争,美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同盟国实力大增,而最终导致了轴心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覆灭。这的确是场意义非凡的行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谜团,引领着后人一次又一次去回顾这场战争。

疑团一:日本为何要冒险偷袭珍珠港

到1941年,中日战争已经打了四年之久,但日本的“武士”仍旧停滞在中国的战场上,进不能进,退又无处可退,日本彻底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沼当中。日本是个岛国,四年来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巨大消耗已经让它举步维艰。本以为能迅速占领中国,继而南进侵占整个太平洋的日本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下尝尽了苦头。为了夺取更多的战略物资和资源,他们不得不另辟战场,于是将目标锁在了太平洋上的美国舰队所在地——珍珠港,这是众多史料上的记载。那么难道日本当时不知道美国军事实力有多强吗?日本人能不明白一旦向美国开战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吗?面对这些不利条件日本还是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袭击,难道珍珠港竟然比整个战争还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