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双赢学(青年人生指南)
2331100000008

第8章 两全其美——双赢的政治法则(2)

大选前杜鲁门政府因为朝鲜战争失利、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丑闻爆光等问题的影响而声誉大降,在野长达20年的共和党终于看到了重返白宫的希望。尼克松认为,民主党本该在四年前就退出白宫,只是因为共和党人大意才失荆州,尤其是共和党推举的总统候选人杜威在竞选中采取了一种孤芳自赏、不计得失的态度。鉴于1948年竞选失败的教训,共和党力求推举出一个强有力的候选人,1950年尼克松进入参议院后就卷入了这项竞选活动。当时共和党有两位主要候选人,即艾森豪威尔和罗伯特·塔夫脱。前者是著名的二战英雄和军界将领,他原本超越党派、决意不介入政治,后被共和党人士说服,同意参加竞选。后者是俄亥俄州参议员,因擅长于党务工作而被称为“共和党先生”,在国会普遍受到尊敬。这两人分别受到共和党内“国际派”和“保守派”的拥戴,国际派主要代表对美国有全局影响的东部财团,主张向全球扩张,保守派主要代表中西部、南部和西部财团及商人,其海外利益相对集中在拉丁美洲和亚洲,更大程度上关注国内市场。在艾森豪威尔和塔夫脱之间究竟支持谁为共和党唯一的候选人,尼克松从一开始就把赞成票投向艾森豪威尔,从而为自己创造了与艾森豪威尔接近的条件。

其次,尼克松身处参议院的特殊位置并参与共和党的竞选活动,使他得以掌握该党党内的竞选形势,洞察其中奥妙,并作出了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明智选择。他认为,1952年当选的总统首先和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具备处理美国所面临的严重国际问题的能力和专家般的素质,在这方面塔夫脱显然不如艾森豪威尔。就掌握外交政策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而言,在所有可能的总统候选人中,艾森豪威尔是最有资格的。尽管艾氏在共和党内没有群众基础,但他的吸引人的个性、他的迷人的微笑以及他在军事上的巨大成就已使他成为真正受人爱戴的英雄,如果他能得到提名的话,几乎肯定会在竞选中获胜。既然如此,识时务者为俊杰,来自西部保守派阵营的尼克松摒弃地域政治观念,转而投向代表东部财团的艾森豪威尔。他作此实用主义决策,除了不愿意为很可能失败的塔夫脱唱挽歌外,更多的考虑则是力保自己仕途平稳,事业蒸蒸日上,而不致于明珠暗投,殆误前程。当时的尼克松资历低浅,刚开始通过参议院登上全国政治舞台,尚不具备在总统大选中独自闯关并力挫群雄的实力,因此如若能搭乘艾森豪威尔的政治便车,则不失为一条通向最高权力的捷径。

再次,共和党国际派选定尼克松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伙伴是出于其战略战术的考虑,因为尼克松具备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他的反共政治资本可为艾森豪威尔所用。为了把竞选搞得像反对杜鲁门政府的一次十字军行动,艾森豪威尔揪住它的贪污腐败和对外政策不放,在他看来,杜鲁门的外交政策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亚洲,都上了共产党的当。在竞选中必须针对杜鲁门政府的这些弊端进行有效抨击,而艾森豪威尔又希望自己采取一种超然于斗争之外的立场,因此他需要一个愿意全力进行战斗而且善于战斗的竞选伙伴。鉴于尼克松在处理希斯案件时的出色表现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政治声誉,艾森豪威尔及其顾问们优先考虑选择他。二是尼克松来自西部,他可充当沟通东西部财团、共和党内国际派和保守派的桥梁。国际派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后,为了使共和党团结一致,需要一个出身中西部或西部的稳健的保守派作为桥梁,以便与因塔失脱的失败而感极为失望的一般共和党组织沟通关系。同时,挑选尼克松作为副总统候选人,有利于分化保守派,从而在政治上形成多数,以利于大选。

艾森豪威尔—尼克松堪称一对奇特的搭挡,他们年龄相差悬殊,一个已年逾花甲,一个不满40岁,他们的经历迥然不同,一个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一个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政治新星。然而他们的合作历经两届任期,长达八年之久,其中虽有波折,但这种合作关系没有变更,作为副总统的尼克松博得了艾森豪威尔的信赖,参与内政外交,实权在握,并非易事。

在美国政治制度中,副总统通常有名无实,主要代表总统从事礼仪活动,其唯一重要的职能是作为参议院议长,在某个法案出现势均力敌的投票状态时,投一张打破平局的票,以及随时准备在总统死亡或丧失工作能力时接替他的职务,因此副总统一职向来被视为政治上的死胡同。在美国历史上,大多数副总统都是政党的元老或为平衡竞选名单而提出的地方政客,怪不得西奥多·罗斯福把担任副总统比作“当修女”,杜鲁门则称之为母牛的第五个乳头。尼克松在正式决定接受副总统候选人提名前,虽然也听到过不少类似的忠告,但他并没把担任副总统看作是走向政治湮没的前奏,他有自己的盘算。经过他的精心努力,终于使艾森豪威尔把副总统职务的概念全部的加以改变。尼克松成功的诀窍是善于揣度上司心理并投其所好。

第一,甘为马前卒。

尼克松深知艾森豪威尔选择他为竞选伙伴是一种需要,即“英雄需要一名马前卒”,所以从一开始,他就主动扮演这种角色,以遂艾森豪威尔希望自己超乎党派政治之外的心愿。在1952年大选中,尼克松携夫人帕特旅行了46000英里,发表了92次演说,在列车站台上露面达143次,访问了214个城市,并举行了多次记者招待会,为赢得竞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尼克松的作用体现为一方面帮助消除塔夫脱的支持者和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者之间的不和,另一方面是猛烈攻击杜鲁门政府以及民主党候选人艾得莱·史蒂文森。后来的1954年国会中期选举、1956年总统大选和1958年国会中期选举,尼克松都身不由己地承担起竞选的重任,并且获得了成功(1958年除外)。艾森豪威尔的无为而治正是得力于尼克松的积极辅佐,因此他极为肯定后者的功绩并表示了个人的好感,这从他给尼克松的信中可以看出。

第二,甘作挡箭牌。

尼克松不但要为艾森豪威尔的竞选跑腿、吊嗓子,而且还要代他受过。凭艾森豪威尔的资历、名望加上他对党派政治采取的超脱态度,民主党难以对他发起有效攻击,而尼克松则不同,他扮演着艾森豪威尔所不愿意充当的角色,处于党派政治中一个短兵相接的特殊位置,容易招致政敌的攻击,所以他变成了众矢之的,民主党人把对艾森豪威尔本人及其政府的不满一古脑儿地发泄到尼克松身上。每逢这种情况,尼克松绝不退却,而是组织有效的反击,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排除障碍,最突出的是1952年的所谓“基金事件”。当时民主党借抨击副总统候选人尼克松私自挪用共和党秘密竞选基金一事试图阻止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著名的切克斯演说,既为自己作了有力的辩护,同时也扩大了共和党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艾森豪威尔的当选。

第三,甘居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