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带着答案来找我
2328200000006

第6章 走出一个误区:问题就是麻烦和障碍

 问题是营养,不是毒药

 问题是机会,不是麻烦

 问题是发展,不是后退

 问题是动力,不是阻力

你想在职场中得到进步,就要学会用和一般人不同的眼光看问题,要学会化被动为主动。不要认为问题是麻烦和障碍,如果问题处理得好,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你学会了处理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问题也就成了促进你进步的阶梯。

1.问题是营养,不是毒药

如果你把问题看做促进成长的营养品,它就一定会为你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成分;如果你把问题看做毒药,它一定会制约你的成长。

几个月前,我忽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原来是多年前在某台资企业认识的一个熟人。这个熟人姓陈,15年前和我同在那家台资企业当部门主管。此君是典型的“抱怨型”主管,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抱怨,而不是想着如何解决问题。直到给我打电话时,他仍在一家企业做部门主管--而且这个企业比原来的台资企业规模还小。而我认识的另一个彭姓朋友,当年是那位陈主管的副手,时隔多年,当再次见到姓彭的朋友时,他已经成为一家企业的总经理。两个人的反差真是太大了。

在企业工作,没有永久的部属或上级。自己工作不努力,今天是领导,明天就有可能是别人的下属。

我对他们两个人惊人的变化产生了兴趣,开始分析他们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结果发现,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待问题的态度。彭先生把问题当做锻炼意志的磨刀石、职业成长的营养品。当初他在陈主管手下做事时,因为陈主管对待问题一直很消极,常将问题丢给他去处理。而每次接到陈主管交代的任务,彭先生都认真对待,从不敷衍了事。久而久之,那些复杂、棘手的问题,不经意间成了锻炼他能力和意志的磨刀石,成了滋养他成长的营养品。

其实,问题究竟是营养还是毒药?关键看你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对心态积极的员工来说,问题是促进自己成长的营养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他们看来,任何棘手的问题都是有办法解决的,所以他们能积极面对,不回避、不逃避,不把问题推给领导和同事。而心态消极的员工,他们谈问题色变,不敢面对问题,把问题当成毒药。一个原本小小的问题,他们也会放大其困难度,从而夸大逃避的借口,弱化解决的信心。

当我问彭先生是如何看待问题的时候,彭先生笑了笑:“问题像弹簧,你怯它就强。每个人的工作中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你如果把问题看做来打败你的,你可能就被它打败了;你如果把问题看做来帮助你成长的,你会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和思考,从而汲取了营养,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壮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总是会找到无穷的乐趣。”

彭先生说得太好了,他对待问题的态度给了我们以下三个启示。

第一, 在处理问题时败下阵来的员工,不是被问题打败,而是被自己的态度和意志打败。

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意志不坚定的员工,尽管时常把解决问题挂在嘴上,但一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们就缴械投降。对意志坚定的员工来说,不管遇到的问题多棘手,他们解决问题的意志都不会动摇。

第二, 解决问题能让你变得足智多谋。

人的头脑是越用越灵活的。在解决问题时,要了解的信息很多,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大脑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说,解决问题会让人变得聪明起来。一个员工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越善于解决问题。

第三, 在解决问题中收获乐趣。

彭先生这种变压力为动力,寓快乐于工作的心态很值得我们学习。能从工作中寻找乐趣的员工是优秀的员工,拥有这样心态的人,能忘记工作中的疲劳,激发无限灵感,从而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彭先生从问题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最终让自己成长、发展,并远远超越了他以前的上司,成为某企业的总经理。而那位“抱怨型”主管陈先生,由于他把问题看成了负担、毒药,经历15年的漫长岁月,反而是“今不如昔”了。可见把问题当毒药的心态,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我把彭先生在一个企业当总经理的消息告诉陈先生时,陈先生大发感慨,后悔自己的工作态度太消沉,以致影响到职场进步,使整个人生黯然无光。

2.问题是机会,不是麻烦

日常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平庸的员工最本能的反应就是:真倒霉,遇到麻烦了,什么时候才能解决好呀!对好员工来说,他们不是把遇到的问题当做麻烦,而是当做一种“福音”,当做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世界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遇到过成千上万次的问题。如果说他把问题看做麻烦事,不去面对,他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常人不同的是,爱迪生能积极面对问题,每次遇到问题,他都尝试各种方法去解决,一次解决不了,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直到把问题解决了。正是由于他面对问题的无畏和执著,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功。

在爱迪生的一千多种发明里面,发明电灯是最让人们称道的一件事情。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

在当时,人们的照明条件亟待改进。英国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曾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但是这种电灯有很多缺点:一是光线刺眼,二是耗电量大,三是使用寿命短。在这种情况下,爱迪生就下决心要发明一种让千家万户都用得起、用得上的电灯。于是,他开始试验哪种材料更适合做灯丝,他前后试验1600多次,光是试验用的材料就多达700种,但结果都不理想。

爱迪生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让很多专家认为他的“电灯梦”一定破灭了。一些记者也在媒体上起哄说:“爱迪生的理想已经成为泡影。”

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既没有气馁,更没有停滞不前。他向别人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要用更多的努力证明我的试验是有价值的。”爱迪生一边给自己打气,让自己树立信心,一边继续他的实验。

其实,爱迪生每一次的试验失败,都让他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每一次失败,都让他向成功更近了一步。在经过1600多次的失败后,他终于找到了用碳丝做灯丝,并可一次性燃亮45个小时。

但这还不是爱迪生的最终目标,他在继续寻找能让灯泡点亮更长时间的材料。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让他找到了做灯丝的理想材料--竹丝。这种材料可以让灯丝燃亮1200个小时。这让他的发明走向了更大的成功。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第一, 培养自己的韧性。

任何人的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我们遇到问题就害怕麻烦,就会滋生出恐惧的心理和逃避的心态,就会向问题举手投降。在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执著精神,韧性比灵性更重要。

第二, 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自己鼓励自己。

一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常常会感受到领导的轻视和同事的讥讽。平庸的员工,常常会在这时候退却。而优秀的员工,会淡化别人的冷嘲热讽,积极地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鼓励,让自己坚持下去。

第三, 不要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要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

如果爱迪生在取得第一次成功时就终止试验的话,电灯的使用寿命就不能从45个小时提高到1200个小时了。那他发明的电灯就远没有现在的意义重大了。

对平庸员工来说,要么是怕问题,要么是能解决一个问题就沾沾自喜,觉得像是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对优秀员工而言,他们职场生涯的最高境界已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转变为学习、进步和成长的机会。

3.问题是发展,不是后退

也许有人会问:“工作中出问题是麻烦的事情,应该是阻碍发展的,怎么反而说‘问题是发展,不是倒退’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论是对单位还是个人来说,出现问题都要解决,解决问题要投入人力、物力,从表面来看确实是件麻烦的事儿,但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不出问题的企业?答案是:没有!

既然任何企业都会出问题,那么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才是企业的明智之举。

就拿中国的知名企业海尔来说,张瑞敏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海尔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可以说,问题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我们看海尔是怎样在解决问题中让自己得到发展的。

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班子走进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电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他们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张瑞敏只好到农村大队借钱解决资金问题,才让全厂职工过了个年。资金问题刚解决,接下来又要面对人心涣散和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张瑞敏发现个别男职工竟然在车间里大小便,个别人会用上班时间干私活,也有人随便将工厂的财物带回家。张瑞敏觉得这些问题很严重,于是又制订了被管理学院当做案例研究的“海尔13条”管理制度。

1985年,刚刚有了起色的海尔,又面临产品质量问题。张瑞敏从消费者的来信中看到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他意识到如果不马上解决,肯定会给体质虚弱的海尔带来更严重的市场问题。张瑞敏马上到仓库一个个地检查电冰箱的质量,在库存的400多台冰箱中,他发现有76台不合格。张瑞敏决定将这76台冰箱销毁,以此来提高大家对质量问题的警觉性。他让质量检查部门搞一个劣质产品展览会,在会上当众砸毁这76台有问题的冰箱。张瑞敏带头砸了第一台,要求问题冰箱的责任人和中层干部动手砸。在张瑞敏的带领下,大家含着眼泪将这76台冰箱全部砸掉。这一砸,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砸出了一个响当当的“海尔”品牌。

作为世界著名品牌的海尔,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可贵的是,海尔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不逃避,勤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企业只有把一个个的问题解决了,把瓶颈突破了,为企业攀升扫清了障碍,才能迈开前进的步伐。

4.问题是动力,不是阻力

问题到底是动力还是阻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我们来看看成功的人是怎样做的。

19世纪80年代,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20岁的德国青年利维·施特劳斯当时是个穷光蛋,为了赚钱,也加入了淘金的行列。淘金途中要过一条河,渡船极少,很多人为没办法过河犯愁。利维·施特劳斯遇到了第一个问题:过河难。不少人退却了,利维·施特劳斯却在“过河难”这个问题上发现了一个商机。他想办法弄来木头和竹子,制作了一个木筏,为那些要过河淘金的人摆渡。别人去淘金,他在赚淘金人的钱。这就把一个坏事变成了一个对自己和淘金人都有利的好事。

同样是遇到过河难的问题,别人都犯了愁,利维·施特劳斯却能发现商机,让坏事变好事,这就是一个人积极面对问题的益处。

后来,一群地痞发现渡人过河的钱好赚,就强占了利维·施特劳斯的木筏和地盘。施特劳斯只得又加入淘金的行列。又走了一段路,大家口渴得厉害,但找不到水喝,只得花高价钱买水喝,卖水的还常常缺货。利维·施特劳斯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喝水难。能不能在“水”字上做做文章呢?施特劳斯打定主意,就用渡别人过河赚到的钱雇人打了一眼井,靠卖水赚淘金人的钱。他再次把一件坏事变成了一件好事。

坏事和好事有时候是在相互转换的。转换得好,能把一件坏事变成一件好事。

利维·施特劳斯卖水赚淘金人的钱,让当地政府眼红了,水井被政府没收,施特劳斯只得又加入淘金行列。在淘金过程中,施特劳斯的裤子很快被磨破了,他发现大家跟他一样,裤子也被磨破了。他又遇到第三个问题:穿衣难。施特劳斯看到淘金场有许多离开的淘金者扔下的旧帆布帐篷,他试着给自己缝制了一条裤子,结果这种裤子很耐穿,非常适合淘金人。许多人向他询问这条裤子是在哪里买的,施特劳斯发现这又是一个商机,于是,他收集了很多旧帆布帐篷,将其洗干净,缝制成衣裤出售,很受淘金人的欢迎。因为这种衣服是西部牛仔喜欢穿的,所以就叫“牛仔服”。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这种牛仔服非常畅销,利维·施特劳斯赚了大笔的钱,他再次将坏事变成了好事。

利维·施特劳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坏事和好事是孪生兄弟,是矛盾中的统一。当然,这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如果你的心态是阳光的,从积极的一面看问题,就能从“坏事”里看到云雾里的阳光;如果你用灰暗的心态去看,也可能从“好事”的阳光里看到云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