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园梦
2327200000015

第15章 魏晋南北朝,一笔风花雪月的烂账(4)

这段历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把陈庆之吹上了天:7000对百万,兵行3000里,连胜47场,克城32座,杀得北军落花流水。自古以来为避免鲜血刺眼,军服都是深色,唯独陈庆之这支军是白袍,一时间中原“千军万马避白袍”。这种英雄气概流传千年,连毛主席都不禁要一读再读,感叹:“再读此传,为之神往。”但又据考证,陈庆之不过是浑水摸鱼,当时中原被尔朱荣搞得一片稀烂,所有人都顾头不顾腚。陈庆之看见人家的头就避开,碰到一个腚就猛踢,造成了战无不胜的视觉效果。最后尔朱荣抛开一切事务,集结百万大军,全部用头对着陈庆之。但白袍神军以少胜多已成习惯,这次陈庆之头碰头,7000军把尔朱荣的百万大军又打败了。客观的说,这并不是陈庆之真的比尔朱荣厉害143倍,而是和淝水之战苻天王的90万大军溃败类似——兵太多,无法有效指挥。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刚识字不久,不懂管理科学,以为兵越多越好,结果自己上了自己的当。尔朱荣还算天分好,虽然百万大军指挥不过来,但也没溃散,而且他脑子很清醒,我打不过你老陈我还打不过元颢吗?带着百万大军两三下就把正在洛阳当皇帝的元颢踩扁了,失去后勤来源的陈庆之也就很自觉的跑路了。

在杀光前朝君臣、扑灭元颢反攻后,尔朱荣连续废立了几个小皇帝,掌稳了朝政,估计正在筹划着篡位称帝,重大意外却发生了。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尔朱荣立的小皇帝轮到了23岁的魏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估计尔朱荣都不一定认识那个“攸”字,不过他也没兴趣认识,魏孝庄帝只是他的橡皮图章,用得着把条纹都看那么仔细吗?魏孝庄帝却不这样想,他恨死了尔朱荣这个凶残暴戾的权臣,一心想杀了他。但尔朱荣大权在握,你怎么杀?历史上只有董卓杀少帝,还没听说少帝能杀董卓。然而魏孝庄帝无法通过正当游戏规则铲除权臣,压抑日久,终于产生变态心理,他决定通过一次技术犯规来达到目的。

除了外镇主力部队,禁宫戍卫也都是尔朱荣的人,起兵杀他自然没门儿。而百官都不能携带武器上殿,谁想夹带武器在和尔朱荣见面时暴起刺杀之也不太可能。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人——皇帝自己。

对,皇帝自己是可以佩剑的。尔朱荣和他的部下也都没想到皇帝自己会来搞刺杀。其实这招秦王子婴用过一次来刺杀赵高,但尔朱荣这些人估计连子婴是谁都不一定听说过,于是放心大胆来上朝,被魏孝庄帝一剑劈个正着。这一剑下去不管权力大小,横竖是个死。

这当然是一次严重的技术犯规,政治斗争就应该用政治方式来进行,搞刺杀本来就不对,还皇帝亲自来刺杀,还是你这个没有任何根基的傀儡皇帝?你那一剑不顾政治,好比球场上技术防不住人家,就不顾技术把对方踹倒在地,这就犯规了。大家当然不能承认魏孝庄帝这次得分,作为犯规的惩罚把他杀了,但尔朱荣这个人也活不转来了。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盖不住场面,原亲信冀州刺史高欢在北方起兵,灭绝了尔朱氏,杀入洛阳又废立了一大堆元某皇帝,成为新的权臣。但是到23岁的魏孝武帝(元脩)时,这人又搞犯规动作,这次不是皇帝搞刺杀,而是很有新意的逃出了洛阳!所以魏孝武帝还有个谥号叫出皇帝大概就是这意思。出皇帝和长安守将宇文泰联系好,他逃出高欢的魔爪,他们君臣在长安重建中央,他就成了真皇帝了。这位年轻人不但和魏孝庄帝一样暴躁,一样不守游戏规则,而且智力更低——你确实逃出了高欢的魔爪,但凭什么认定宇文泰就不是尔朱荣而是诸葛亮?他逃到长安,理所当然的就被宇文泰控制起来。

高欢见皇帝撒腿跑了,肯定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只好另立宗室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这边宇文泰也很快弑杀魏孝武帝,另立宗室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西两魏都推行大鲜卑主义,高欢从血统上讲是汉族,但文化上已经完全鲜卑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所以也从来没人认为北齐是一个汉族政权。而宇文泰更是一个强烈的大鲜卑主义者,而且是一位鲜卑古典主义者,他不但不准鲜卑人汉化,还想把汉族鲜卑化。宇文泰要求西魏宗室将元氏又改回拓跋氏,并给汉族将领赐鲜卑姓氏。隋唐两朝分别为西魏汉将杨忠、李虎的后裔建立,他们在当时都被赐了鲜卑姓氏普六茹、大野。然而两魏的鲜卑化在本质上又有差别,高欢的统治建立在鲜卑各部的支持上,除了他本人的血统,东魏是一个很纯正的鲜卑政权。而西魏相反,尽管宇文泰做了大量胡化的表面功夫,但这个政权的实质却在汉化。尤其是宇文泰重用汉相苏绰,用汉式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国家和军队,他觉得汉魏官制太复杂,让苏绰改定一套周代官制。一个要鲜卑化的国家重拾周礼,按孔子的标准来看比南朝更汉化。宇文泰还将任免地方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他自己),经济上劝课农桑,恢复均田,这分明是在建立一个汉式的社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鲜卑化是指把非鲜卑民族转化为鲜卑习俗,是转化为一个具体的民族。但所谓汉化则并不一定是转化为具体的汉族,只要建立单一制、中央集权、汉式帝国的组织结构体系,构筑平行化的公民社会,无论在狭义的民族风俗上幻化成什么族,本质上都是在汉化。这个道理后人作为事后诸葛亮可以了解,但在当时,即便英雄盖世如宇文泰也难免要上当。宇文泰推行府兵制,打造汉式帝国,不经意间已将西魏引向了汉化方向。

宇文泰让苏绰设计了一套府兵制,规定鲜卑人当兵,驻扎在某地(府),当地汉人务农,供给这支军队。这本意是隔离鲜汉民族,并防止汉人建军。但随着战争的深入,兵源将源都越来越紧,不得不大量收编关陇地区豪强自发组织的民兵。这些关陇豪强和他们组织的民兵当然都是汉族。在军队指挥体系上,宇文泰建立起一套八柱国、12大将军、24开府的军队体系。柱国大将军是最高一级,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独孤信、侯莫陈崇、李虎、李弼、赵贵和于谨。其中宇文泰是总司令员,元欣作为宗室代表,不直接领兵,另外六位分领六镇主力。后世评论八柱国体系的特点是“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八个家族的子弟大量参与政治,和晋朝门阀政治很类似。

八柱国中本来有四位是汉族,宇文泰将他们改为鲜卑族,各取了一个已经消亡了的鲜卑部族姓氏,并宣布他们就是这个部族的领主,恢复拓跋鲜卑八部联盟的形式。宇文泰企图籍此恢复鲜卑古典时代军事贵族统治形式,然而事实并未向他预料的方向发展,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这些柱国、将军中有很多汉人,中下层军官更是充斥着关陇汉人,北朝原本坚持的鲜卑族主导的军事体系已经破坏。

第二,宇文泰人为宣布这几位汉族柱国是鲜卑部族领主,然而这并非事实,他们更没有拥有私有部族。柱国、大将军都是国家职务而非爵位,这其实是加强了军队的公共属性,削弱了部族属性。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宇文泰本意是建立一套古典鲜卑军事贵族体系,但大家看,这分明是一套与私有部落兵制相违背的汉式公共军队指挥体系。宇文泰规定左右十二军皆归相府节制,这是标准的军队公有化而非私有化。这种方法若要用于揽权,只能在他生前有效,本人一死,权力和威望很难传给后代,自动收归国有。而只要大权回到国家政府体系而不掌于某人或某部族私有,这个国家就必将走到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大路上来,远离部族政治。

那么宇文泰赶紧当皇帝,进一步推行部族化还有没有得救?太晚了,人生有限,宇文泰英雄迟暮,这个避免最后一个强大鲜卑部族被彻底汉化的重任只能留给他的继任者了,那么他的“太宗”呢?

梁敬帝太平元年(556),西魏太师、大冢宰宇文泰病薨,享年49岁。临终前,宇文泰交代后事,他的儿子还小,不敢于乱世中自立,托孤于43岁的侄子宇文护,由他接掌权力,并要求他扶助自己的儿子篡位。显然,宇文泰没有孙策的心胸宽广。孙策知道幼子无力自立,干脆传位给弟弟,也没有要求弟弟以后再传回给儿子。而宇文泰将权力交给侄子,又要侄子扶植儿子当皇帝,这种又要马儿跑又舍不得让马儿吃草的行为酿成了重大悲剧。

宇文护掌权次年便迫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国号周,史称北周。宇文觉即为周闵恭帝,追赠宇文泰为太祖文皇帝,宇文护以晋国公、大冢宰摄政。

然而宇文护本人又岂无野心,就算他本人不称帝,至少也要想法让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但宇文护这种托孤而来的权力毕竟不够稳固,他准备通过传统方法,也就是废立皇帝来提高权威。柱国赵贵、独孤信忠于宇文泰,反对他这种倾向,准备做掉他。但宇文护先发制人,以谋反罪诛赵贵,又逼死独孤信,震慑朝野。然后宇文护如大家所预料的废黜周闵恭帝,改立宇文泰庶长子宇文毓,即为周明帝。根据每废立一次增加一级威望的原理,次年宇文护又废黜周明帝,改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即为周武帝。短短两年间,宇文护已废黜并毒杀了魏恭帝、周闵恭帝、周明帝三位皇帝,堪称史上杀皇帝第一人,当真是倚天屠龙,谁与争锋!当然,我们这里说的“皇帝”必须是史家公认的皇帝,僭越称帝的不算。否则杀皇帝第一人就应该是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琉璃场街道派出所的一位蒋涤非警官,据说他从事抓捕工作多年,由于抓捕对象激烈反抗,击毙(弑杀?)了十余名“皇帝”。

那么周武帝怕不怕成为第四个?他当然怕,但他智力很高,也很识大体,尽量谦卑的侍奉宇文护。宇文护认为自己已经掌稳大权,渐渐放松了警惕,将精力转向国外。要做权臣,废立只是其中一方面,另外还得建功立业。当时东魏也已被高欢之子齐文宣帝(高洋)篡位,建立北齐。宇文护多次进攻北齐,但北周的国力不如北齐,宇文护的才干更不如北齐名将高长恭、斛律光,总是大败而回。最惨的一次亲征,几十万兵马全军覆没,自己都差点回不来。连接战败使宇文护的威望严重下降,一直忍气吞声的周武帝渐渐的看到了曙光。

周武帝不是魏孝庄帝那种莽夫,就算搞刺杀也要等政治时机成熟,确保杀了宇文护能平稳接回政权。这样就保持在了政治斗争的游戏规则内,而不是不顾后果,一剑下去了事,杀了别人也不算你得分。

陈宣帝太建四年(572),周武帝请宇文护一起去向太后请安,路上说:“太后年龄大了,又爱饮酒,我屡谏不止,皇兄能不能帮我说说。”说完拿出一篇《酒诰》给他。宇文护见有人赏识他除了杀皇帝以外的其他才能,非常高兴,就答应下来。见了太后宇文护就开始专心朗诵《酒诰》,周武帝在背后用一块玉珽猛击他的后脑,宇文护翻倒在地。周武帝让宦官何泉用刀杀死地上的宇文护,何泉吓得手哆嗦,几刀都没杀死。周武帝自己为什么不下手,难道也被吓哆嗦了?可见让皇帝去杀这位杀皇帝专业户,心理压力还是很大。不过周武帝早已安排弟弟卫国公宇文直躲在幕后,他不是皇帝,不怕宇文护,见老哥搞不定尅星,跳出来一刀秒杀。之后周武帝宣布宇文护已伏诛,通过正当法律程序调兵捕杀宇文护的家属和亲信,一举铲除宇文护势力。

周武帝杀宇文护虽然也是刺杀,但刺杀行动显然经过了精心策划,而且刺死宇文护本人后,他可以从容地调兵捕杀宇文护的家属和亲信,而不是像魏孝庄帝那样等着尔朱荣的部将来杀自己,可见做好了充分准备。一个傀儡皇帝如何能调动司法和军队?这不是靠一时之勇,而是花费10年之久暗中精心培植,笼络了大批心腹才做得到的。

周武帝固然厉害,但宇文护已经杀了三个皇帝,制造了一连串的悲剧,不得不说这一切的根源都在宇文泰传权却不传位给宇文护。试想如果宇文泰名正言顺的传位给宇文护,宇文护自然就不会去杀皇帝了。退一万步讲就算他当了皇帝还要自杀,也只杀得了一次,不会成就三年杀三帝、杀皇帝专业户这样的恶名。或许宇文护能够成为一个孙权那样的守成之君,甚至成为太宗系列的一个不错范例,但这些都没有发生,只因为这个本应成为太宗的人,太祖硬要他去当伊尹。

五、南北朝的烂账有人收

这一大串你刺杀我,我虐杀你,你胡化我,我汉化你的故事就是所谓南北朝的历史了。然而不论动机如何,北朝各国为了集权做出了许多行政管理体系变革的尝试,最终奠定了隋王朝的框架。当然,南朝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也有不少贡献,北朝在很多方面都学自南朝,隋唐的很多重要改革也都源自南朝。但隋唐终究是脱胎于北朝,所以南朝在历史上难免沦为支流,相对而言影响就小多了。

虽说这些朝代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建设上成就较少,而在文艺方面却独树一帜。正如前文所言,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典型的门阀士族时代,这些世族大家中产生了大量贵族文豪,诸如书圣王羲之、画绝顾恺之、李白的偶像谢灵运等。除了士族文艺,还有田园诗人陶渊明等平民化的文艺大家。这些魏晋名士风流倜傥、行为不羁,个个都极富个性,所以能够创造出一些唐宋盛世的正常人士无法企及的奇特灵感,人称“魏晋名士风流”。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还是一个盛产俊男美女的时代,翻翻纪传体史书,每卷开篇都是“美姿容”、“美容仪”、“美姿仪”几个词换着来的。早期慕容家族出品的俊男美女数快要赶上他们杀的人数了,尤以清河公主和慕容冲姐弟“双飞入紫宫”最为传奇,后期更有兰陵王高长恭的俊男神话。甚至可以不夸张的说:连郭敬明这样的花样美男,拿到南北朝恐怕也只能算中上水平。这么多俊男美女浴血拼杀在残酷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用“华丽血时代”都不足以形容,恐怕只有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六宫粉黛无颜色”才能肤浅地表达出这么壮丽的历史景观。

为何这个烂账年代会突然出现这么多丽人呢?有些人提出了白种说、混血说等观点,但显然都是缺乏生理学常识的想当然。南北朝俊男满天飞无外乎一个原因——社会风气糜烂,更缺乏一个靠谱的人才选拔体系,贵族们直接以相貌为选拔标准,长而优则仕。尽管这些人都应该算是英俊界的前辈同仁,但就连作者也无法认同这种凭长相选拔的机制,南北朝这种豪门世族的风流倜傥,于广大人民受苦受难的社会形态显然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造成南北朝大混乱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北方游牧部族的内迁,但其根源还在晋朝恢复分封建国。不过晋武帝的最初动机似乎也不无道理,他的错误只在于方法不对。要解决藩镇割据问题的正确办法有且仅有一个——运用组织行为学和公共管理学的科学知识构筑更加合理、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既将行政事务终端分解委任给许多人来承担,又能将权力的根源保持在中央而不流于藩镇。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摸索和不断改进,魏晋南北朝虽不值得称道,但毕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也不该一笔抹煞。

不过现在各位也该摸索完了,可以退场啦!南北朝虽然极具风花雪月的文学魅力,但毕竟是一笔烂账,这账要是一直这么烂下去,中华帝国的文明进程也就该结账了。所幸的是悲剧结束是喜剧,现在既将登场来收拾这笔烂账的是一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君主,他将带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走出了乱世,走向了一个全新的文明阶段,他设计的行政组织结构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