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围棋心理学
2325300000002

第2章 生态篇(1)

)第一节 围棋是什么

如果说国际象棋的巴洛克规则只能为人类所发明的话,围棋的规则竟会如此浑然天成、有机而严谨,以致假如宇宙间还存在其他有智慧的生命体的话,他们一定是下围棋的。

——爱德华·拉斯克人的行为的复杂,是环境复杂的结果。——赫伯特·塞蒙

爱德华·拉斯克(1898~1981),德国人,柏林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毕业,著名的国际象棋国际大师和发明家。当他听说还有一种可以与国际象棋媲美的棋种时,觉得颇为可笑。然而接触围棋后,逐渐为围棋的深邃博大而折服。当时的“国象”世界冠军阿曼纽尔·拉斯克从爱德华那儿得知世界上还有围棋这个东西,并向爱德华了解了围棋的规则后,也开始学习围棋,并对围棋产生了浓厚兴趣。两人在达到一定水平后经人介绍,与当时访问德国的一位日本数学家兼围棋高手下了一盘让子棋,由日本棋手让9子,两位拉斯克互相商量出招。两人苦思冥想,对手几乎不假思索,结果依然是德国人大败。两位拉斯克不得其解,遂相约一起赴日本学围棋,可惜后来因二战等原因未果。

正如篇首所题的拉斯克的感言,围棋完全没有象棋或国际象棋那样的世俗内容。确实,围棋的抽象性,几近于数学,它用黑白子所构筑的语言,就像数学用数学符号表述的逻辑关系,对一个没有接触过围棋的人来说似乎无法借助日常经验来意会。那么,当初创造围棋的人,又是受到什么启发,发明了围棋的呢?围棋评论家曹志林认为,围棋的经验依据,可能是植物斗争:“植物的斗争是生根、蔓延,由此而争夺空间,生存下来。而且两个眼很像是植物所需要的水源”。曹志林又推测,围棋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又有记载说,它是尧或者舜发明出来开发儿童智力用的。

数千年前发明围棋的灵感来自何处,对今天的人来说,只是一种历史的好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对它的本质的认识。但这个任务似乎并不容易。比较通常的说法是,围棋是争夺地域空间的战争。确实,围棋中的攻防、厮杀计谋,与军事作战相似,可以把棋手看作是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将军也不为过。但是,又有人看到围棋中的深奥经济学:你难道没有看到操纵着棋手决定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吗?你难道没有看到围棋的本质是资源、利益的纷争、妥协和再分配吗?而很快,又会有人指出棋手需要学会精深的确立目标和协调各个环节的管理手段,属于商业管理学范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更是把围棋看作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模式。或许你会说,其实围棋就是一个智力游戏,一个考验你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展现你的想象力和分析力的绝好场合。围棋的奥妙,正在于横看成林侧成峰,难以曲尽其妙。就像鲁迅对《红楼梦》的论述一样,不同背景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那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看围棋呢?

一、围棋的本质

要说清围棋是什么,最好还是有比较和参照。对国际象棋和围棋作系统的对比有利于看到围棋作为智力游戏的共性和个性(见表一)。

围棋与国际象棋的最明显区别是围棋疆域的辽阔,和它的自由运用子力(或深入敌穴,或占据要津)的灵活自如的想象空间。国际象棋只有一个目标:擒王。8%×8%的空间和有限、固定的阵势和兵力,是一个目标和手段相对被规定了的空间。围棋则是在没有任何本质规定的空间里不断界定自我,它在行棋中的目标和手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在进行调整,虽然它的终极目标是确定的,获得比对手更多的地盘。国际象棋是子越下越少,围棋则是子越下越多。和国际象棋相比,围棋的特点是空白的地方全是棋,在空白的地方需要做的想象和计算,比国际象棋更加复杂。当然,有些条件已经在棋盘上制约你只能这样而不能那样,子下得越多,互相纠葛越多,制约也越多。

如果把这些棋类游戏看作是战争游戏,与围棋相比,国际象棋更像是一场遭遇战,冲突是正面的、短兵相接的。而围棋则是持久战,它的战线并不明确,它的疆域不断在重新划分和界定(比如“转换”);而且,它并不总是硝烟弥漫的,有时,你能感到兵临城下的压力,但有时甚至主战场在哪儿都难以确定。所以有人认为围棋比国际象棋更需要前瞻性战略思维。国际象棋虽然也有全局的战略考量,但更多的是战术技巧的运用。

但是,围棋与国际象棋最根本的差别,还在于“目标结构”的差异。国际象棋(或中国象棋)的输赢是看谁制服谁,这很像战争,有战败国,有战胜国。因此,它的起源和结构有直接的世俗内容,比如每个子尊卑有别,各司其职。将围棋看作军事游戏,有其相符的一面。围棋在争夺地域中充满对对方的间接威胁或直接攻击,尤其是当对方入侵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时,或双方卷入你死我活的搏杀状态时,白热化的战斗有时是难免的。同时,在战略上的长线谋略与战术上的出奇制胜,也是围棋中体现的克敌制胜的军事思想。毛泽东在论抗日战争时,提出要用开辟敌后战场,形成敌我攻防犬牙交错的态势,显然是受到围棋的启发。(对此《文化篇一》将作具体讨论)但是,围棋的目标从本质上说不是歼灭对手,而是在攻击中获得利益。也就是说,围棋并不以制服对手为目标,因为在棋盘上处处用强,甚至要让对手百依百顺是不可能成功的,该妥协的时候就应该妥协。在围棋中,获利时对被攻击的棋网开一面是常有的事。从军事角度上,制服对手是终极目的,“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逻辑是不可理喻的,可见,围棋与军事的类比是跛足的,不完全准确的。

先行的价值 不确定的优势 现在估计在6目半,用贴目形式补偿后行的白棋源、维护利益而产生的冲突和妥协以及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

二、围棋与军事、经济、政治的类比

我们回到曹志林关于围棋与植物生长的类比。这个类比的合理性在于它所强调的生物本能。我家的后院如今还保留了好几棵参天的杨松,足足有五六层楼高。它们为什么长得如此高?因为它们都要“争出头”,来获得阳光。无论是树叶、地上蔓延的植物,还是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都要经历生存和发展的竞争。这是我们喜爱围棋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人“镇头”,我们会感到压抑和难受,一旦出头,我们又会感觉到一种畅快。这是生物本能的一面。

但是作为游戏,围棋给我们以生存、发展竞争的替代体验,让我们对生命的生机和顽强加以审美关照。这一点,人是高于动植物的。更重要的是,仅仅将围棋形容为盘根错节的植物斗争,忽略了人的理性层面。一般生物的生存竞争具有原始性和盲目性。比如我家后院的杨松,光往高里长,根却扎得很浅,越高也就越有可能被风吹倒。人寻求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平衡。在生存竞争中出现利益冲突时,也并不是盲目对抗,矛盾有时引起激化,有时则获得妥协的解决。

想象一下,如果棋枰是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那么,棋手一粒子一粒子地经营各自的地盘,限制对手的发展,可以看成是人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首先,在围棋中,盘面上的地域可以看作是自然资源,角地为大家首先争夺的对象(开局总是走星位或小目),是因为棋盘的四条边构成天然屏障,寥寥数手就能拥有实地。而吴清源、木谷实掀起的围棋革命和后来武宫正树的“宇宙流”,则是对中腹资源的发现和挖掘。

如果说棋盘呈现的是自然资源,投入的子力则是人力资源。因为轮流行棋,每颗子就必须用在刀刃上,追求最大的效率。但是,在面对辽阔的地域或多处的利益纷争,有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棋手就必须考虑效率与风险、机会成本这样的问题,就会考虑对手也是一个有同样智力,能够进行同样的理性思维的人。从纯经济的角度看,围棋乃是一场持久的商战:棋手的最终目标不是消灭对手,而是追求更多的自然资源或更大的市场份额。

围棋的另一特征,是它的漫长性。股市投机作为投资行为,可以是做短线投机,预见利空,见好就收;也可以从长计议,拉长战线,不追求眼下的即时利益。围棋虽然有马上能看到的实利,但相对对手的利益来说,棋盘上的优势往往是逐步积累的。而且,建立的优势也会由于一个错误而顷刻间丧失,甚至是在不经意中被逆转。因此,它不仅要求棋手有举重若轻的魄力,而且要有如履薄冰的审慎。仅仅会算计就不够了。你必须有耐心,等待时机。你必须有长远的眼光,不为贪图小利而丢失全局利益。

围棋不仅是军事、经济,更是一种政治生态。这是一场公平的竞争:你随时可以打入对方的腹地,挑战对手的领地的合法性。战斗由此而生,但歼灭对手很少是战斗的目的,这就形成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这场利益纷争:政治权衡。政治从内部来看是对自己核心价值、核心利益的确认:哪里需要优先发展,哪里相对次要。围棋的每一方内部会有各种利益诉求,比如许多点都有一手棋的价值,都有某种迫切性,但是你只能下一步棋,好处不能给你都占了。政治权衡起到协调这些内部利益诉求的作用。政治表现在对外,则是外交策略,即与对手在争夺资源发生冲突时的应对,比如什么时候必须出击,什么时候抗争,什么时候要遏制,什么时候要妥协,什么时候要“不争”。棋手能否兼顾不同的利益,能否争取主动,能否恰当地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如何把握时机,这些都是考验棋手的“政治智慧”的时刻。孙子《谋攻篇》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由于围棋的(或广而言之,大部分国际关系的)目标不是制服或歼灭对手,而是获得相对的利益优势,政治解决利益纷争为上策,军事解决为下策。李昌镐的棋,颇得这一深味,正如《棋经十三篇》曰:“善胜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

三、作为复杂系统的围棋

围棋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诸多形态上的可类比性,使它成为研究人类本身的极好工具。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管理、生物等类比关系外,围棋作为一项智力游戏,它还有某些更为抽象、一般意义上的本质特征。在更抽象的意义上,围棋和人生、历史一样,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围棋由虚向实发展,即黑白双方在棋盘上设计自己的未来和揣摩对方的意趣。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围棋则看似凝固实为流动,已经落下的子,决定了整个棋的走向。稍有对局经验的人都明白,只需一步细微的变着,就是另一盘棋了。

虚是可能性,实是现实性,现实的存在制约将来可能的发展,将来的可能性引导现实的行进,这就是虚实相生。棋盘越下越小,也就是越来越具体,下到官子,就是纯计算问题了。一盘棋,就是不断由虚向实,由宏观向微观,由战略向战术转化,由定性到定量,由模糊到精确的过程。其中的计算(广义)的复杂性,“语义”的模糊性,它的问题界定的难度,它的选择的“过剩”,它的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等,都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共同处。在科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系统看作“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是指某种对象性的存在(如“人是一个复杂系统”),又是指某种思想方法(如“研究人应该用复杂系统的思维方法”)。一般而言,复杂系统作为方法论,研究的是某系统内部各成分互动关系如何导致的系统质和系统行为。

复杂系统理论涉及和应用于各种物理、生物、社会现象,如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气象预报、地震预报、免疫系统,等等。复杂系统有如下特点:

●系统内组成部分具有动态性和多层次互动关系,在不同水平上形成互动关系。构成天气变化的种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互动,人体的构造和机能,都呈现复杂互动的关系。围棋的多层次互动关系,可以理解为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眼下利益与长远目标,攻与防,缓与急,效率与安全,战术与战略等等复杂关系的考量。

●非线性因果关系。由于上述复杂性,传统的线性因果律难以描述复杂系统的行为。线性因果的因与果是成正比的。而在复杂系统中,某个微妙的变动有时会引起连锁反应,产生巨大效应,如有名的“蝴蝶效应”,有时也会没有任何影响。是否有影响,取决于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又比如抽烟对某些人会产生肺部或其他器官病变,对另一些人则影响甚微。在围棋中,一盘棋是怎样走上“不归路”的,恐怕也没有一对一的直接因果关系,而是诸多因素促成了最后的成败。在这个意义上说,围棋的前因后果也是非线性的,某一局部下得不好,可能成为失败的根源,但也可能证明是并无大碍。

●系统内各种关系包含“反馈回路”。大部分动物的视觉系统,比如蝙蝠的声纳“装置”,帮助它确定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调节自己行为的依据。在复杂人工系统中,如城市交通的监控,航空港飞机起降的调度,都需要设置有效的反馈回路,使预测尽可能准确,决策既安全又合理。围棋中涉及大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自反馈,如长考中局部的计算结果对战略目标的调整的影响(详见《运筹篇二》),和互动反馈信息,如对手的回应所反馈的信息。可以说,反馈机制的有效性决定了棋手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学习能力(人有根据实际的效果对现有“程序”作修改和增补的能力)。反之,缺乏反馈机制,棋手将永远是“跟着感觉走”的条件反射式的简单行为系统。

●具有历史性和开放性(相对于“封闭系统”)。任何动态系统都具有历史性,因为它是从初始状态演变而来。对于高级动物来说,这种历史性由记忆得到保存。将来电脑围棋具有人类那样的记忆功能时,可以说它具备了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质:有了记忆,意味着学习知识成为可能,成长成为可能。复杂系统的开放性是指它与外部环境不断作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围棋的开放性,体现在它的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体现在它的相当高的自由度(相比之下,国际象棋是一个受到外部限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