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的奥秘
2306100000008

第8章 选对老板跟对人的奥秘(1)

我们建议趁着年轻,要用心善择明主,然后全心投入。年纪稍长,便应该专心一意,不再跳槽。若是一而再、再而三都找不到明主,表示自己的眼光不行,机运欠佳。这时候不如归隐,反而有助于提升自我。否则不要担任重要职务,糊口便是。再跳槽只有坏了自己名声,并无多大好处。

1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为利跳槽难善终

谈《三国演义》,应该以人物的品德志节为中心。历来评论三国风云人物,大概都不会提及吕布,原因就在他不是正直诚实的人,品德很不好。

我们谈吕布,主要是现代人离三国时代非常久远。很不容易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现代人把跳槽看成正常的现象。所以才以吕布为例,来说明跳槽的负面影响。

吕布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后来又得到董卓的爱马赤兔,更是英雄配良驹,为什么搞得后人不愿意提起他的名字呢?原来他年轻的时候,拜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追随作战,建立了很多战功。和董卓对阵时,杀得董卓大败,引起董卓的惊奇和恐惧。于是由吕布的同乡李肃出面,劝说吕布,希望他改投董卓的阵营。李肃为什么敢于承担这样的重任?因为他素知吕布有勇无谋,却又见利忘义。建议以赤兔良马,加上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打算以这些厚利引诱吕布。这和今天的控股公司,以高职高薪,配以名车、豪宅,要人家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是同样的情况。所不同的是,丁原和董卓这两家公司,前者是老字号,一切合法;而后者则是不合法的仿制品工厂,当然不能够随便携带公司的秘方,为利而跳槽。

何况吕布为了获得董卓的重视,竟然把丁原杀死,提着丁原的首级前往请功。并且一见面就拜董卓为义父,更是令人觉得无耻之极。财关固然难过,也不致为财而不仁不义到这种地步,难怪后世的人不肯提他。

赤兔马是名马,吕布应该想到董卓为什么舍得。他听从虎贲中郎将李肃的片面之言,说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又说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日久必成大业。也不想想卖主求荣,已经为人唾弃,居然杀主求荣,而且马上改变原本以董卓为叛贼的观念,拜董卓为义父,足见其完全不知道“义”是什么。

董卓要吕布,不过是为了废少帝改立陈留王,自己可以完全操控大局。他本来也舍不得赤兔马,经不起李肃“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的劝告,才答应送给吕布。董卓舍马,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吕布为马杀主,是毁掉自己的前程。成也赤兔,败也赤兔。这一句话将来应在关羽身上,也是同样的状况。可见赤兔终竟是马,好坏全看骑马的人,不能把责任推在马身上。

吕布稍为改变一下,赤兔马照收,投董卓不干。将来骑着赤兔马斗董卓,不知道大家的感受如何?恐怕那样我们也是不会认同他的做法,因为我们评断一个人,不会就赤兔马这一个案来论定。我们大多采取综合的考量,从一个人的生涯历程,来看这个人的品德修养,然后再行评论。关羽赤兔马照收,投曹操不干,骑着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把他捧得天高。换成吕布,我们一定把他骂成贪取不义、光收礼不办事的小人,仍然是无耻之极。

吕布有才能而无品德,注定这一生不会有好结果。这种说法,现代人大多不相信,所以社会才会这么错乱。但是,我们长期观察,时至今日,相信这一句话的,仍然有很大的成功几率。以吕布为鉴,是我们的建议。

2赵云归刘备:为义跳槽择明主

赵云字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人。原本在袁绍军中,因见袁绍并无忠君救民之心,所以投向北平太守公孙瓒。当时袁绍的地盘和势力,都远比公孙瓒为大。公孙瓒颇不放心,竟然询问为什么弃大就小,前来归顺?弄得赵云相当不满。但是,他对军令从来不曾违误。每次出战,都是威风凛凛,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十分英勇。

不久,刘备奉徐州牧陶谦之命,前来援助公孙瓒。在战争中结识赵云,彼此互相敬重,愈来愈投缘。

由于董卓假传天子旨意,要袁绍与公孙瓒和解。公孙瓒趁机表荐刘备为平原相,即日上任。刘备与赵云分别时,执手垂泪,双方都十分难过。赵云感叹说:“过去误认公孙瓒为英雄,现在才知道原来和袁绍一样。”刘备劝他暂时委屈,将来一定能够重新相聚的。

吕布跳槽,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赵云弃袁绍投公孙瓒,如今又有意追随刘备。两人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相信大家非常明白,吕布为利跳槽,完全没有忠义的考虑,为大家所不齿。赵云则是良禽择木而栖,慎重选择自己愿意全心全力奉献的明主,当然是正确的。

然而,一辈子都在选择明主,也很不妥当。我们建议趁着年轻,要用心善择明主,然后全心投入。年纪稍长,便应该专心一意,不再跳槽。若是一而再、再而三都找不到明主,表示自己的眼光不行,机运欠佳。这时候不如归隐,反而有助于提升自我。否则不要担任重要职务,糊口便是。再跳槽只有坏了自己名声,并无多大好处。

3李儒被斩与蔡邕哭董卓:为坏人帮凶的下场

一个人做坏事,坏不到哪里去。有人帮凶,那就倍加厉害,使事态严重。李儒是董卓的谋士,由于足智多谋,给董卓出了很多坏主意,甚得董卓的赏识。董卓的所有动听借口,几乎都是李儒想出来的。吕布跟在旁边,当然十分明了。李儒劝董卓不必为貂蝉而失去吕布,这一段吕布并不知悉。吕布在受禅台前,刺杀董卓后,从怀中拿出诏书,大呼“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然而话刚说完,马上想起李儒。这其余不问,显然不包括李儒。这时候李儒的家奴,已经将李儒绑缚来献。王允下令斩首,杀了这个罪大恶极的帮凶,大快人心。

蔡邕原本任职议郎,由于把大青蛇和雌鸡变成雄的,解释为妇女干政得罪了宦官曹节,这才辞官回归故里。后来董卓专权,又把他找回来。因为这种知遇之恩,听到董卓被刺,尸体弃于闹市,百姓经过那里,莫不手掷其头,足踏其尸。独有蔡邕一人,伏在尸体上大哭。王允骂他身为汉臣,反为贼而哭,岂有此理?蔡邕说自己颇知大义,不致背国而向董卓示好。只是一时想起往事,不觉哭了起来。大家为他求情,王允也不答应,一定要处死蔡邕。还说当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能把他留下来乱写历史。看来他是害怕蔡邕记他一笔,才下此决心。蔡邕和王允,都是公私分不清楚,混淆在一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乱,以致因私害公,最后难免害自己。蔡邕若是不再复职,也不会遭受迫害。乱世不一定要出头,能隐即隐,也不失为一种安全的方式。

4陈宫宁死不向曹操求情:有才能无机会者的遗憾

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个性刚直,有见义勇为的性情。他原本想追随曹操,结果发现他假仁假义,立即离开。后来见吕布乃当世勇士,前往辅助。由于吕布有勇而无谋,又刚愎自用,对于陈宫的建议,经常不能接纳。

他原任公职,由于救曹操,违反了显秩序,不敢再回头。现在找上吕布,虽然配合得不是很好,却也不能像对曹操那样,掉头就走。可见一个人的机会有限,不应该一错再错,逼得自己无路可走。

袁绍助曹操攻吕布时,陈宫劝吕布投降刘备,如果他乘机脱离吕布,刘备也未必敢收留他,不得已只能陪着吕布,很不得志。袁术以娶媳妇为名,将吕布女儿当做人质,然后进贡刘备。吕布原先不肯答应,陈宫劝他趁各路诸侯尚未获得讯息之前,赶快送女儿成亲。陈登的父亲陈珪,提醒他这是袁术的诡计。吕布大惊,痛骂陈宫害我!陈宫认为徐州之祸,都由陈登父子而起,建议斩两人之头献袁术,吕布当然不肯接受。曹操斩掉吕布之后,徐晃把陈宫带来。曹操先问:“公台别来无恙?”陈宫说吕布虽然无谋,但不像曹操那样诡诈奸险。曹操问他足智多谋,怎么搞成这个样子?陈宫回说吕布不听话,有什么办法?自己走下楼,伸颈就刑。曹操告诉左右:送公台的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不许怠慢。他既不回头,也不开口。有才能的人,若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不如安分守己,过平安的日子。偏偏曹操逃亡,逃到他的手中,杀,不好;不杀,落得自己无路可走。真难!

5关羽屯土山约三事:不肯轻身违初盟

徐州战败,刘、关、张三人失散。刘备、张飞各自奔命。关羽武艺高超,却为了保护两位皇嫂,不得不接受张辽的劝说,提出三个条件:事汉不降曹;皇嫂食汉禄;一有刘备的下落,立即辞去。

张辽字文远,先后追随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28岁才归附曹操,任中郎将,是曹操的重要将领。曹操杀吕布时,张辽也被绑缚在场。他不但不求饶,反而恶言侮辱曹操,幸亏关羽下跪求情,刘备也说好话,曹操这才亲自解缚,请张辽上坐。张辽深受感动,终于归曹。

有了这一段交情,张辽特来劝说关羽降曹,并列举关羽三罪:刘备生死不明,关羽战死,有违桃园盟誓;刘备以家眷相托,弃之不义;不思匡扶汉室,但求赴汤蹈火,不过匹夫之勇。关羽心动,才提出前面三种约定。

张辽对关羽的第三个条件,非常为难。不向曹操说明,便是不忠;若是直言相告,曹操必定不肯答应,非杀关羽不可,岂非对朋友不义?他公私分明,认为一定要据实报告,想不到曹操反而认为关羽的义气令人敬佩。曹操的心里很明白,杀关羽或者不接受这三个条件,都会招来不义的坏名声。不如暂时接受,表示自己的胸襟和度量非一般人所能比,然后将计就计,再做其他打算。关羽和曹操见面时,重提文远代禀三事,请曹操务必遵循。曹操也坦言,一定不失信,还大方地要关羽宽心,好好打听刘备的去处。“义”这个字,是任何人都不敢挑战的,哪怕是不义之人,也不敢轻易失义。

我们姑且假设一下,如果关羽完全不理会张辽的劝说,无论如何要下山迎战,为忠义而死,结果呢?刘备和张飞也要接着战死,否则便违反桃园三结义的誓言。就算如此,实在并不高明,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反而引起怀疑,是不是为了自我标榜而不顾一切。唯求自己获得忠义的名声,好像太自私了。关羽当然不可能向曹操投降,却也不应该完全不顾虑刘备、张飞的立场。何况情况不明,尚未绝望到非死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