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和变迁由于我国复杂的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走过了一段非常复杂的历程,但是“官定汇率”而非完全市场化的汇率一直是其主要基调。汇率的市场化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至少从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回顾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对于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未来发展走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1949年1月18日起,为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各大行政区的人民银行开始公布人民币外汇牌价。由于解放战争仍然在激烈进行中,各大行政区的具体状况差异很大,所以这个人民币外汇牌价在不同行政区也是有差异的。到1950年7月8日,全国解放将近一年之后,才实行全国统一的外汇牌价,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和公布。1979年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总局(1982年8月更名为国家外汇管理局)作为国家外汇管理机关,统一制定和公布人民币外汇牌价。
人民币的外汇牌价一直采用直接标价法,即以一定数额(比如100货币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来折算若干单位的人民币,即采取固定数额的外币(比如100货币为单位)和浮动数额的人民币比价来标价。而1949年1月18日到1955年2月,各种外汇牌价是以一个单位外币折合人民币元(旧币)标价。1955年3月1日,中国实行人民币币值改革,发行新人民币,每一万元旧币人民币兑换一元新人民币。此后,人民币的外汇牌价按新币折算。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先后制定过人民币对49种外币的汇价,随后,根据国际形势和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实际情况变化,陆续停止了人民币对某些外币的外汇牌价。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1991年4月9日,中国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自1994年开始,中国汇率制度实现了重大改革,开始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公布了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三种货币的外汇牌价,2002年4月1日起,又公布了人民币对欧元的外汇牌价,其他币种的汇价通过这四种汇价进行套算。另外,自1994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定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此后人民币一直趋于升值,这一进程将在本节后半部分着重讨论。
从1949年1月18日至1972年9月13日,由于特殊国情,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外汇牌价有对外公布和对内掌握两种。前者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后者由银行内部掌握使用。之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开始活跃,为适应新的形势,自1972年9月14日起,各种实际外汇牌价均开始对外公布。此外,1971年开始办理人民币对外币的远期买卖。买卖远期人民币的汇价是按即期外汇牌价加收一定比例的远期费。1974年8月12日统一实行买卖的双档外汇牌价。1981年起对贸易和贸易从属费用使用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即1美元约合2.8元人民币。
由于中国长期受到西方封锁,港澳地区在中国转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68年对香港和澳门地区开始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买卖外汇人民币使用买卖价。1972年7月对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买卖外汇人民币汇价改用人民币对港币的贸易兑换率(即人民币对港币牌价的中间价)。
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从此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以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此后,又逐步放宽了人民币对美元等外汇的单日浮动范围,汇率制度开始更具灵活性。
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历史变迁。正如前面所述,1950年7月8日之前并没有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外汇牌价。以天津为例,1949年1月18日,官方汇价为1美元兑换人民币(旧币)80元,此后人民币(旧币)对美元急剧贬值,官方汇价也一路狂跌。当年3月9日,官方汇价1美元兑换300元人民币(旧币),4月6日,1美元兑换600元人民币(旧币),10月10日,官方汇价已是1美元兑换4800元人民币(旧币),到了12月23日,则为1美元兑换23000元人民币(旧币)。1950年上半年,官方汇价一度突破1美元兑换40000元人民币(旧币),最高达到41000元(旧币)人民币,此后逐步回落。到了1950年7月8日,全国统一汇价时,官方汇价为1美元兑换35000元人民币(旧币)。到了1951年初,美元对人民币的官方汇价逐步稳定在十美元兑换25000元人民币(旧币)以下。1951年下半年后,一度停止挂牌。这一段时期恰恰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金融秩序混乱时期,几年内战后的中国的经济状况是可想而知的。这一系列官定汇率并没有任何市场价值,但是人民币官定汇率的持续暴跌至少反映了建国前后一段时间金融秩序的混乱和实际经济状况的萧条。
到了1955年3月1日,人民币实现了币值改革。此时官方汇价为100美元兑换246.18元人民币(中间价,下同)。此后,按官方汇价人民币又逐步升值,1973年6月1日,100美元兑换194.16元人民币,到1975年2月27日,则达到100美元兑换174.31元人民币的高点,此后才逐渐回落。1977年开始,官方汇价的人民币对美元又开始升值,1980年7月8日,达到100美元兑144.80元人民币的历史高点。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民币对美元又展开了漫长的贬值之路。1981年1月13日,100美元兑153.80元人民币;1982年1月1日,100美元兑174.11元人民币;1983年1月4日,100美元兑190.44元人民币;1984年1月4日,100美元兑换200.07元人民币;1985年10月8日,100美元兑换302.18元人民币。自1987年10月25日起,官方汇价稳定在100美元兑换372.21人民币,直到1989年12月16日,官方汇价突变为100美元兑换472.21元人民币,然后到1990年11月17日,官方汇价在此变为100美元兑换522.21元人民币,并冻结在此。到了1991年4月9日,中国开始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当天100美元兑换527.21元人民币。到1993人民币和美元的博弈年12月31日,100美元兑580.00元人民币。次日,中国外汇管理制度实现重大改革,人民币基准汇率定为100美元兑换870.00元人民币。人民币自此一次性贬值到位,又踏上了漫漫升值之路。此后,人民币对美元基准汇率曾经长期稳定在100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左右。历次汇率冻结和突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价格闯关”改革以后历史积累的通货膨胀压力在政府的管制下分阶段释放这一现实。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贸易收支情况大大改善,大量的贸易盈余开始积累起来。2005年7月22日起,人民币加快了升值步伐,当天基准汇率为100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此后,人民币对美元一路升值,2008年8月以后,人民币对美元基准汇率基本稳定在了100美元兑换681至689元人民币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在1994年1月1日实施重大外汇管理制度改革以前,人民币汇率远远不能反映市场现状,它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作为记账单位而存在。当然在此之后,人民币汇率依然处于严格管制之中,依然不是对市场现状的真实反映,但是这个汇率在逐步走向灵活和合理,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纵观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反映了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诚然,汇率制度改革以前的官方汇价是完全脱离市场实际的,就单纯的经济意义而言,参考价值并不大,更有价值的还是从其背后解读出的政治含义。
但是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大,它反映实际经济状况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中美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汇率问题上。未来中美在经济上的博弈,必然会更多地反映在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