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彻底封锁前苏联之外,里根政府还系统地制定了打压高油价的计划,其中大幅提高美元利率的杀伤力最为巨大。在美国政府的背后推动下,西方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大肆做空油价,特别是通过在新近发展起来的纽约原油期货市场做空,有效地影响了市场价格,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油价疲软”的市场预期。原油价格在1981年短期冲上高峰以后,几乎在里根的整个任期内都萎靡不振。欧佩克这个卡特尔组织在“油价继续低迷”这个市场预期下,也搞得内讧不断,连其设定的18美元最低价格,都在1986年被无情突破。当然,受低油价伤害最深的还是前苏联。庞大臃肿的前苏联对石油出口收入的依赖,超出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关键的石油收入大幅减少之后,前苏联陷入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和技术停滞,经济陷入沉重的泥潭,最终走上了穷途末路。低油价对前苏联石油出口收入的破坏,无疑是对前苏联经济最为致命的一击。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石油金融战,扼杀了前苏联的最后一点经济活力,大大加速了冷战的终结,因而被广泛认为是里根政府的“杰作”之一。
美元/桶3025201510501986-011986-041986-071986-101987-011987-041987-071987-101988-011988-041988-071988-101989-011986年1月至1989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三、历史的重演转眼时光来到了2008年的夏天。石油价格在达到147美元的历史高价之后稍有回落,但仍然停留在高位。炎炎夏日同样炙烤着世界石油市场,市场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情绪。8月8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这是一个被中国人看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里程碑。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天,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虽然战局毫无悬念,格鲁吉亚军队迅速被击败,但是国际油价在此之后却接连上演刺激的大跳水,到11月份,就跌落到了40美元以下,并数度向下击穿35美元这一关键价位。伴随这一进程的是原本表现靓丽的俄罗斯经济急转直下,卢布大幅贬值,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也急剧缩水。
美元/桶140.00120.00100.0080.0060.0040.0020.002006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7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08年1月2009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WTI-NYMEX布伦特 ICE布伦特 现货杜里油价大崩盘(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可能俄罗斯人万万没有想到,一个“重振雄风”的俄罗斯原来是如此地脆弱。国际金融危机也在同一时期爆发,可能部分掩盖了俄罗斯遭受重创的根本原因,因为同时有多个国家陷入类似的困境。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症状”与俄罗斯截然不同,换言之,油价跳水这个利刃,轻易削平了俄罗斯的财富之山。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北极熊”又一次落入了陷阱。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就不断上涨,特别是到了2004年以后,油价开始变得疯狂。高涨的油价大大压缩了中国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的利润空间,抬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中国不得不在低成本低水平劳力上继续挖掘潜力,而更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却没有获得资金支持,甚至出现了低教育水平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容易、高教育水平劳动力失业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在薪资水平方面,两者也迅速接近。在中国一直受到诟病的“收入公平”问题,在这里似乎得到了大大“改善”。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局面损害了中国长远发展的潜力。但在美国那一边,形势正在悄悄改变。高油价让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西方大石油公司赚得盆满钵满,靠着高油价,美国也实际上从全世界的制造业中搜刮到了相当部分的收益。但是高油价对美国的伤害正在体现出来。中东产油国也从高油价中获利不菲,而且中东民间的石油资金大量流入正力图击败美国的恐怖主义力量手中,或者至少是被大量用于中东周边地区,特别是北非、东非以及巴尔干地区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力,这两者都为美国所深忌;俄罗斯也从高油价中大大获利,其经济迅速起飞,由此变得越来越桀骜不驯。相对中国而言,俄罗斯有着更高水平的军事工业,而且更具有攻击性,所以就近期而言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俄罗斯重新崛起更让美国寝食难安的了。美国国内也早有舆论称,美国正在用石油美元资助自己的敌人。南奥塞梯冲突可以说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美国的策略已转向,当然,不必美国政府亲自出面,华尔街再次充当了马前卒。金融大鳄们可以把油价炒上天来压缩中国这样的新兴制造业大国的利润空间,自然也可以把油价打入地来教训开始不驯服的俄罗斯,顺带敲打中东产油国和南美的委内瑞拉这个刺头。陷阱早已布下,上半年的疯狂拉高,不过都是为做空积蓄动能,于是我们看到了原油价格上演的非常戏剧性的一幕。
不幸的是众多中国企业也搅了这趟浑水,在这场他人的战争中受伤惨重。由于原油价格高歌猛进一举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随着价格节节走高,原油空头看起来已经溃不成军,市场上到处传言原油价格将升破200美元,甚至300美元!于是国内企业也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管有无套保需求,都准备在原油期货市场上捞上那么一桶金。后来声名大噪的深南电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与高盛签署了巨额对赌合约。
深南电与高盛的对赌合约实际上是与高盛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签订的期权合约,合约确认书主要分为两个时间段:其中一份确认书的有效期为2008年3月3日至12月31日,双方规定当浮动价高于63.5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获30万美元的收益;当浮动价低于63.5美元/桶且高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得(浮动价—62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而当浮动价低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则需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尽管风险敞口很大,但是在当时原油价格涨势汹汹,并已成功突破100美元的情况下看来,对赌合约的条件还是相当“优惠”的,因为原油价格在年内掉头向下并突破62美元的概率“极小极小”。至于第二份确认书深南电方面语焉不详,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份确认书涉及的条件远不如前一个“优惠”——约定的时期更长,约定价格更高,这一份据传在危机中被取消执行。合约签订以后,正如大多数刚开始走进赌场的人一样,深南电还是享受了一段时间的“甜头”。
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风云突变,国际原油价格一头扎向40美元,并数度跌破35美元大关。于是中国企业陆续爆出原油期货“套保”
巨亏的丑闻,其中就包括深南电。面对油价的惊人大跳水,深南电恐怕是目瞪口呆,“几乎不可能事件”竟然转眼间就发生了。高盛给的钱在手里还没有捂热,就全都还回去了。而且,根据合约,它还要掏大笔钱给高盛,这使得深南电几乎陷于破产的境地(后来深南电究竟是如何处理这份合约的,不得而知)。需要说明的是,深南电还不是这场游戏里赔得最多的中国企业。因为原油套保导致巨亏,中国的几大航空公司资产状况急剧恶化,使得政府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注资。
现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油价大风暴似乎已经过去。当然实际上过去与否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相信的是,阴谋还没有过去。这个大局还没有做完,至于下一个目标是谁呢?我们有理由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