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283600000004

第4章 大革命时期镇江工农运动的发展(1)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关于与中国国民党实现合作的主张,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以广州为中心,汇集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的新局面,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全国范围内由南向北扩展。

在大革命运动的洪流中,经恽代英、侯绍裘、萧楚女和胡汉民、毛泽东等人的直接帮助和指导,镇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地方组织相继建立,工农革命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镇江各界群众以支援五卅运动为中心,掀起了空前广泛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新高潮。在北伐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下,镇江人民继汉口、九江之后,一举收回了盘踞在镇江土地上长达60多年的“国中之国”

--镇江英租界。

(第一节国民党、共产党镇江地方组织的建立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为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在全国各地积极建立和发展国民党的地方组织,开始改变国民党原来仅局限于广东、上海、四川、山东等少数地区和社会上层的状况。

1924年2月,恽代英约当时在上海沪西地区从事工人运动的嵇直(1922年3月已由张秋人介绍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和苏州、常州的同志去上海环龙路44号,研究在江苏各地建党的问题。根据江苏的实际情况,经过讨论形成了在江苏各地一般情况下,先建国民党组织,然后建共青团组织、最后建共产党组织的意见。

一、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建立

1924年3月1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成立,管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省。江苏各地组建国民党地方组织的步伐加快。

镇江地区最早建立的国民党地方组织是国民党丹阳区分部。

1924年3月,丹阳革命青年戴盆天、黄竞西从《民国日报》上看到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以胡汉民名义登载的征求党员启事。启事写道:“凡以党事见询者,请通函上海法租界环龙路44号”。戴盆天、黄竞西等青年相约致函询问入党手续。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寄来国民党党章和三大政策等有关的资料。他们认真阅读学习,认识很快取得一致,开始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建立通信联系。当年夏天,戴盆天、钱正表受丹阳青年委托,赴上海联系办理入党手续。胡汉民、毛泽东接见并接受他们加入国民党,接着黄竞西和夏霖也相继参加,在夏霖家秘密成立了国民党丹阳区分部,直属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以后又发展了一批党员,1925年7月,区分部改建为国民党丹阳县党部,在城厢、吕城等地相继建立了4个区分部,共有党员100多人。

紧接着是镇江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建立。嵇直1922年2月离开镇江奔赴上海,“就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寻求解放中国的道路”。1922年3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嵇直成了职业革命者。他从改造上海东南专科师范学校为上海大学到接受团组织派遣去沪西开展工人运动,在上海20年代火热的斗争中结识了张秋人、杨贤江、恽代英、侯绍袭、徐玮等当时著名的革命者,和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同时,他一直十分关心镇江斗争情况。他曾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寄给镇江的陈斯白,告诉他关于建立国民党组织的问题。1924年6月,嵇直又陪同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的中共党员恽代英来镇江做社会调查,进行革命宣传,将陈斯白和杨植之等人介绍与恽代英认识。

返沪后,他们及时向正在筹备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的中共党员侯绍裘介绍镇江的情况,研究在镇江建国民党组织的有关工作。

1924年下半年,镇江又来了一位共产党员陈景福。他1922年与中共党员萧楚女在重庆同办重庆公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因为宣传革命被军阀当局驱逐出境。1924年下半年他受聘于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任体育部主任。11月2日,他写信给当时在上海工作的萧楚女,谈了自己心中的郁闷,表达对不平现实的愤慨,要求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挽救国家的危局,“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萧楚女在复信中要他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使得“很多人信任我们,要把这些人组织起来。组织各种会社或(竞)组织为国民党”。陈景福接信后,就去上海找组织研究组建国民党的事,同时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取得苏字第92号党证。

陈景福回镇后,立即与杨植之、陈斯白等人联系,经筹备于1924年底建立了有5名成员的中国国民党镇江小组,除陈景福外他们是杨植之、陈斯白、柳健和黄始鸿(其党证号码从134号起顺序而下)。当时国民党被视为非法组织还不能完全公开活动,他们便以“三、五人研究国语、文艺”为由,用“三五同志会”的名义参加社会活动。

1925年5月,镇江国民党第一区分部成立,党员7人,柳健为常务委员,陈景福为组织委员,陈斯白为宣传委员。五卅运动后,镇江青年更加关心政治和国家的命运,一批中学生纷纷参加国民党,由于党员人数增多,于当年秋成立第二区分部,次年初,又成立第三区分部。在三个区分部的基础上,1926年夏,成立国民党镇江第一区党部,有党员51人,常务委员柳健,组织委员杨植之,宣传委员陈斯白。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决定在镇江成立市党部(当时虽无镇江市的行政建置,但国民党镇江地方组织的名称确为镇江市党部)其管辖范围主要是丹徒县(后改镇江县)城区。1927年初,有20多名党员出席的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镇江市党部第一届执行委员会。柳健任常务委员,胡健民任组织部长,韩天眷任宣传部长,李西侯任农人部长,曹秉乾任青年部长,马志英任妇女部长,金铸人任商人部长,候补委员闵春华任工人部长。大会还选举杨植之为监察委员,董国章为候补监察委员。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抵镇后,市党部开始公开活动。组织发展工作扩大到丹徒全县,到4月底已有党员300多人。

句容县的国民党组织在镇江地区建立最晚。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克南京后,派东路第十七军一部进驻句容,由指导员上官芬接受县政,同时组建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县党部由骆继纲、巫兰溪等7人组成。

这一时期各地的国民党所推行的工作不管是宣传革命理论、组织革命演讲,还是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会、声援五卅运动、支援北伐战争,主要是推进国民革命运动,它的主要成员多为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保持着初期的革命精神,在推动各地国民革命运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二、共产主义青年团镇江特别支部诞生

中共党员陈景福在发展国民党员,建立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同时,十分重视共产主义青年团员的培养和发展工作。他与团中央取得联系后,经常向团中央汇报、请示工作。1925年3月至1926年5月曾7次向团中央做书面报告。1925年秋,上级团组织派中共党员曹壮父到镇江,筹建共青团组织。经陈景福介绍,先后发展了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的学生胡健民、闵春华、阎颂仁、杨义宣、何国魂等人团,后在蒜山脚下一个旅馆内开了一天会,先由曹壮父向团员进行形势和任务的教育,宣布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镇江特别支部,而后选举胡健民为支部书记,与上级联系事宜仍由陈景福负责。

镇江共青团特支建立后,在群众中秘密宣传革命理论和革命形势,组织进步青年订阅《中国青年》《向导》《共产主义ABC》等书刊,组织青年学生和国家主义派展开论战,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革命政策,宣传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重要意义。他们人数虽少,力量也很单薄,却是新生革命力量的代表。

三、中共丹阳支部的建立

自从国民党丹阳区分部建立后,中共党员恽代英、侯绍裘、刘重民、董亦湘等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先后来到丹阳活动,物色建党对象,发展组织。他们与丹阳的进步青年结识后,被邀请到学校和县公共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发表演讲宣传革命,使丹阳进步青年的革命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925年4月,恽代英、侯绍裘、刘重民分别介绍戴盆天、黄竞西、夏霖、钱正表、吴起文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县第二高等小学校秘密宣誓。誓词内容是:严守秘密,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实行革命,服从纪律,誓不背党。5月15日建立第一个中共丹阳支部,负责人为戴盆天,直属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另一说,第一个中共丹阳支部建立时间为4月)1925年8月,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为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又称江浙区委),其管辖范围为兼管上海地委并指挥江苏、浙江两省当时仅有的杭州、嘉兴、宁波、温州、南京、浦口、苏州、无锡和丹阳9个彼此独立的支部。当年9月,中共丹阳支部改建为中共丹阳独立支部,先由黄竞西任临时书记,11月起任书记。

中共丹阳独立支部成立不久,中共上海地委即调丹阳独支的钱正表去北方工作。他领命与宣侠父等人组成赴北支部,到李大钊处报到。李大钊委任钱正表为中共特派员,以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去冯玉祥的西北军做政治工作。他先在张家口后至甘肃担任军务督办公署政治处副处长,随军途径平罗、银川、宁朔、中卫等地,沿途宣传革命,播撒革命种子。西北军进驻兰州后,他参加了甘肃省国民党省党部的工作,并与当地共产党员共同努力,于1925年底创建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第二年秋,又帮助创建中共宁夏特别支部。后回家乡江阴坚持斗争,于1928年11月25日在江阴县君山南麓英勇就义。

1925年8月23日,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根据中共江浙区委的推荐,戴盆天、黄竞西被选为执行委员,分别兼任农民部长和商人部长01926年4月,他们二人奉调至省党部工作。

中共丹阳独支书记由夏霖接任。丹阳独支先后发展了姜寄生、蒋子樵、颜辉、汤醒白、张连生、管文蔚等人入党,同时还根据江浙区委的指示到扬州十二圩等地开展活动,帮助建立党组织。戴盆天、黄竞西、夏霖还在常州、无锡等地发展国民党员,帮助建立国民党地方组织。1930年《无锡年鉴》载明:“无锡党务俱由江苏省著名共党分子戴盆天、夏霖等组织而成。”

中共丹阳独立支部人数虽少,但影响很大,工作范围涉及江南、江北,直至大西北。

(第二节隆重悼念孙中山逝世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北方将领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之

“电请”,离开广州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劳累过度,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去世,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巨大的悲痛。国、共两党组织各界群众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革命遗嘱和革命精神,成为一次规模巨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国民革命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预示着一场新的大规模的革命风暴的来临。

孙中山逝世的噩耗传到镇江、丹阳,各界群众用各种方式表达心中的哀痛。丹阳国民会议促成会等单位向驻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唁电。丹阳县立第二小学、第三小学、城厢市立一校、城西平民学校、正则女校师范预科、丹阳师范同志会、城厢市立三校童子军五团、丹阳县农会、丹阳民立医院等团体和一些社会名流敬献挽联表示哀悼。当年4月26日,丹阳县议会、教育会等20多个团体联合在公园演讲厅举行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会场正中悬挂着孙中山的巨幅遗像,两边是用孙中山先生遗嘱写成的大幅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按预定程序,上午为“私祭”,由各单位或个人进行悼念活动。9时起,各校师生、军队、警察、保安队、各机关人员和群众团体陆续来到会场悼念。第二高等小学童子军负责护灵和维持秩序。下午为“公祭”,正式举行追悼仪式。几乎全县所有单位都派人参加,达到近5000人。由于人数太多,公园演讲厅容纳不下,临时决定把追悼大会移到公园后面的县公共体育场进行。追悼大会先由吴起文作关于孙中山生平和革命事迹的报告,接着由从上海赶来的共青团中央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委员恽代英发表演说。追悼会还播放了孙中山生前演说的留声机唱片。会后。全体与会人员参加盛大的游行。游行群众手举“打倒外国帝国主义”“打倒国内军阀”等内容的小纸旗,高呼革命口号,散发传单和《民声》特刊《中山号》等书刊。

这次悼念活动参加人数之多、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丹阳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紧接着镇江城区于5月4日在体育场也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各机关、团体、学校都送来花圈和挽联。国民党丹阳区分部及时送来国民党党旗悬挂在会场主席台上。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代表恽代英在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介绍孙中山先生的生平和革命业绩,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号召一切爱国志士继承孙中山遗志,挽救民族危亡,献身革命事业。追悼会当天下午,恽代英还应邀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作了《如何救中国》的演讲。他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国内受封建军阀压迫,外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只有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列强控制,消除军阀割据,实现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当天晚上又应邀去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以《吃饭问题》这个贴近师范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为由头作了两个小时的演讲。恽代英从人总要吃饭讲起,进而讲到要解决吃饭问题,非参加革命不可,非打倒帝国主义、消除军阀割据不可。

通过大规模悼念孙中山的活动,镇江各界群众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反对封建军阀割据的斗争觉悟空前提高。

(第三节支援五卅运动,掀起反帝斗争高潮

1925年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悍然枪杀坚持抵制日本资本家压迫的中国工人顾正红(共产党员)。事件发生后激起上海广大工人、学生和平民的极大愤慨。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援助纱厂工人的街头宣传演讲和示威游行。租界的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向密集的人群射击,打死学生、工人等13人,伤者不计其数,酿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亦称: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