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共产党镇江史(第一卷)
2283600000002

第2章 五四运动在镇江(2)

在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农、工、商等社会各界也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声援北京学生和抵制日货的爱国斗争。城区商界于5月21日召开千人大会,决定对日实行经济绝交,即不进日货,不卖日货,不用日船运货,不为日商张贴广告,连多年来远销东洋的江绸也停止发货,以此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丹阳、扬中商界亦开会集议,决心抵制日货,作学界的后盾。城区工商界还组织救国演讲团,前往乡间演讲我国种种“垂危险象”,力劝抵制外货提倡国货。镇江城郊四乡各界也行动起来了。东乡大港、辛丰等市、乡在5月27日召开国民大会,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坚决抵制日货。6月1日,镇江商界决定与镇江学生联合会统一行动,成立镇江商学爱国团,并制订章程。几天之内,城乡各地墙壁和电线杆上都贴上了号召抵制日货的传单。市面上一律不用日本纸币。各商民等一律不搭乘日商长江轮船。各商号货物停装日轮。各商店悬挂的各种日货广告由各店自动取消。大街小巷张贴的日商广告及居民墙上用彩色油漆绘制的仁丹广告等,一律由附近居民撕尽销毁,改换本地特产的商家广告。连日来,大街小巷,议论纷纷,无不言词激昂,谴责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的罪行。五四运动极大地振奋了镇江人民的民族精神,启迪了各界群众的民族觉悟。

二、罢工、罢市、罢课

正当镇江各界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深入展开之际。传来北洋军阀政府公然表彰曹汝霖等人并再次严令取缔爱国运动的消息。6月3、4日两天,北洋军阀政府连续逮捕北京上街演讲的学生千余名。这一野蛮行径激起全国人民不可遏制的怒潮。上海工人六七万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上海商界也宣布罢市。镇江商界决定与上海商界统一行动,从6月7日起开始罢市。7日清晨,镇江城内外除柴米油盐及零星食品店营业外,其他各行各业一律停市。商店门口悬挂的白旗上面写着“牺牲私利,急救学生”“共挽狂澜,一致救国”“废密约,复青岛,释学生、诛国贼”等口号。全城一律停止公众娱乐活动,当年镇江最有名的至镇、宝安两舞台皆停止演出,各书场也暂停营业。为保证罢市顺利,镇江商会特请军警当局维持街市秩序,罢市期间,驻镇七十五团和警察局“皆加派军警往来巡逻,以致地方仍然镇静,秩序并不紊乱”。丹阳县种德堂青年店主黄竞西带头关门闭店带动丹阳县商界参加罢市行动。

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全体学生于6月3日即宣布罢课,并函电公告各报馆、学生联合会等社团。此举创苏、锡、常、通、扬诸城市学生罢课之先。接着省六中等各中等学校同时决定与上海各校一致行动,实行全县罢课,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暴行。6月10日,沪宁铁路工人为声援“六三”上海工人罢工斗争举行全线罢工。镇江火车站职工参加统一的罢工行动,迫使铁路交通中断。与此同时,码头工人、搬运工人有的宣布停止装运日货,而搬运去焚烧的日货,则“分文不索”;有的协助检查商品,防止夹带和私运日货。丹徒县农会6月12日邀集各市乡农会召开紧急会议。申明“学生不释放,国贼不惩办,外交不挽回,丁漕誓不完纳!”

燃遍全国的反帝爱国运动的烈火迫使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曹、章、陆。这一消息于6月13日传到镇江后,镇江商会发出通告,宣布各商店开市营业,结束了长达7天的罢市斗争;16日,各学校也陆续恢复上课。

罢工、罢市、罢课斗争虽告结束,但抵制日货的爱国行动仍在继续。为了推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运动,镇江各界纷纷组织救国十人团、国货负贩团,深入商店、码头、乡村,宣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为便利群众识别日货,商学爱国团组织人力,广泛调查市面上各类日货的厂名、商标,刊印成表册,分送市民传阅,以免误购。有的行业还组织国货陈列所,供人参观,随时出售,价格从廉。

镇江商学两界联合成立货物检查所,制定了一套抵制日货的办法,专查入境货物。发现日货,一是封存,二是销毁,三是罚款,罚款数额按成本的二分之一计算。西城外宝安烟号新进日本烟刀数百把,查获后带至商会事务所,拟“立行焚烧,以儆后来”,后经公决罚款150元(货价的二分之一)。恒元庆、裕和泰两糖号从上海私进日糖数千包,由火车运至镇江被查出后,群情激愤,经商会干预,原货由转运公司运回上海。10月21日,银山门大街裕康祥绸缎号从上海购进绸缎19匹,价值规银163两,拆包后发现沪商以日货冒充国货,随即当众烧毁。另有5匹已销售得款70余元,悉数送交苦儿院。由于镇江各学校、机关、团体、各行各业及车站码头、商店联合行动,一致拒买、拒卖、拒运日货,以至“东洋瓷器、玩具及草帽、洋伞、汗衫、毛巾、清快丸、胃活等项,业已无人过问矣”。

上述斗争成果,显示了群众联合斗争的伟大力量,同时促进了各界群众的进一步联合。1919年8月,镇江各界联合会宣告成立,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的延续和发展。镇江各界群众相继开展了“废约救国”“储金赎路”,反对“马良祸鲁”,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山东问题,以及声援“闵案”“苏案”等一系列的爱国斗争。

12月18日,为抗议日本浪人在福州打伤中国公民的暴行,镇江学生联合会等8大群众团体在城内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共谋抵制办法。参加大会的有省立第九师范、第六中学、乙种商业学校、苦儿院、国货负贩团、南徐学校、润州中学、崇真女校、明智小学、第三国民学校、崇德学校、平隆学校、艺徒学校,各团体童子军、客商团、商会及各界群众约8000多人。各界群众代表纷纷登台演说“激昂痛快”。一致要求将抵制日货的斗争坚持到底。

大会议决致电北洋政府,“闵案”交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还决定于次日再次上街检查日货。会后列队出发游行至商团操场,高呼民国万岁而散。

1920年4月19日,为响应全国学联的号召,以江苏省第六中学为首,为抗议北洋政府的卖国外交,再次举行全县罢课。4月22日午后1时、镇江学联召集城区各校学生至城内公共体育开会演讲罢课缘由,邀请上海学联代表介绍上海学生爱国斗争的情况,促成全城学生“认真前进,务达罢课目的”。全体与会学生向国旗行宣誓礼,并高呼民国万岁。会后结队游行,各校学生均手执白旗上书:“保我国土”“取消密约”“拒绝直接交涉”“同胞快快救国”等内容,穆源国民学校特制大旗两面,上书“锄奸救亡”四个大字。

游行队伍由公共体育场出发,经西城大街,进天主街,过洋浮桥,人小城而散。学生的罢课斗争在镇江再次掀起抗议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和抵制日货的斗争高潮。

(第三节宣传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拉开序幕。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在封建主义居社会支配地位的时代,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迅速展开的这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五四爱国运动使新文化运动得到进一步的深入,逐步向中小城市扩展和延伸。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