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囿离间的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名公孙起,秦国郿(今陕西眉县东)人。白起“善用兵”,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任左庶长,第二年被提升为左更。此后历任国尉、大良造,直至被封为武安君。
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到秦昭王时,秦昭王凭借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加快了兼并六国战争的步伐。在这一过程中,白起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昭王派白起进攻韩国,白起迅速占领了韩国的武始(今河北武安县南)、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韩军兵败,求救于魏。第二年,秦与韩、魏联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展开激战,白起大获全胜,“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战后,秦昭王擢升白起为国尉。
韩、魏与秦国相邻,是秦国进攻的首要目标。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秦昭王仍派白起为将,攻占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由于白起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大良造。第二年,白起率军攻占了韩国的宛(今河南南阳)。
宛是中原重镇,又是当时重要的产铁基地和冶铁手工业中心。同时,另一支秦军占领了韩国的炼铁基地邓(今河南邓县西)。宛、邓的夺取,对秦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增强了秦国的国力。至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韩、魏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割地以图暂安。韩国割让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黄河以北地区)二百里的土地,魏国割让河东四百里的土地。然而,秦国的最终目标是吞并六国,韩、魏虽然割地,仍不能阻止秦国的进攻步伐。秦昭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白起率军浩浩荡荡地又杀向魏国,势如摧枯拉朽,连克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等六十一城。秦国通过接连不断的进攻,夺取了韩、魏的大片土地,使韩、魏国力大减,不堪一击。在这种情况下,秦国把进攻的矛头转而指向了北方的赵国和南方的楚国。
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白起率军进攻赵国,大败赵军,夺取了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第二年,秦昭王约赵惠文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其目的在于暂时与赵国停战,以便集中力量攻楚。战国后期,“合纵连横”是各诸侯国斗争的外交策略。“合纵”即指齐、燕、赵、韩、魏、楚等国联合抗秦;“连横”即弱国中的某些国家与秦联合而进攻其他诸侯国。由于各国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所以这种策略只能是暂时的。由于秦国最强大,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辅佐可暂与秦国抗衡,然而却也不敢贸然与秦开战,况且赵军新败,能求暂安又何乐而不为?
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昭王派遣白起进攻楚国,白起率军直取鄢城(今湖北江陵北)。鄢城若失,郢(楚都城)势不保。为此,秦、楚两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秦军全力攻城,楚军拼死防守,双方互有死伤,相持不下。在这种形势下,白起制订了水淹鄢城的计划,在距鄢城西百里之外筑起堤坝,拦截西山长谷水,待蓄水至一定高度时决口放水。滔滔洪水遮天盖地而来,从城西汹涌而人,从城东北角倾泻而出,鄢城顿时一片汪洋。楚国官军百姓随波逐流,死伤数十万,致使鄢城“城东皆臭”。白起乘势疾进,攻下安陆(今湖北安陆),接着以雷霆万钧之势占领了楚都郢。楚军狼狈溃逃,秦军乘势追击,一直追到洞庭湖边。楚王在秦军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将国都迁至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战功卓着,被晋封为武安君。
打败楚国后,秦国又把兵锋回转指向赵国和魏国。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白起率军不顾长途奔袭、昼夜兼程的疲劳,与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一战,俘虏魏军三名将领,斩首十三万,占领华阳。随后,白起指挥军队进攻贾偃率领的赵军,仍用水攻,将两万赵军溺死。白起在多年的征战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为秦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魏国人范雎入秦为相。他建议昭王,在军事战略上应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而不宜舍近求远。秦王采纳了他的意见。此后,秦国以此为方针进行兼并战争。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大将白起率军攻韩,占领了韩国的陉城(今山西新泽县东北),连克五城,斩杀五万。第二年,白起攻占韩国太行山南的南阳地区(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断绝了韩国本土与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南)之间的孔道。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白起又攻取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切断了韩国本土同上党郡之间的所有联系,将韩国拦腰截为两段。韩国非常恐惧,派使臣赴秦,表示愿意献出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却不同意这样做。秦国对韩国的“蚕食”直接威胁到赵国的利益,致使秦、赵关系日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上党郡守冯亭对百姓说:“上党与韩国的联系已经断绝。由于秦国的强大攻势,使我们不能再为韩国的臣民了。秦兵日益逼近,韩国不能救援。这样,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秦一定因此攻赵。赵国被攻,势必与韩国亲近,从而可以韩、赵合一,联合抗秦。”
赵国果然接收了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而昭王闻听也极为愤怒,派兵攻赵。秦军一路攻打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另一路由左庶长王龅率领进攻上党。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迎敌,秦、赵两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对峙。
秦军的攻势异常凶猛,初战即占领赵国的两个堡垒,连斩赵军副将茄及其他四名都尉。为避秦兵锋,廉颇采取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以逸待劳、伺机反击的战略方针。秦、赵两军相持达三年之久,秦军虽强,却无隙可乘。不明情势的赵孝成王不但不支持廉颇的战策,却屡次责备廉颇畏敌怯战,命廉颇采取攻势。廉颇坚持己见,仍坚守不战。
秦军劳师远征又久攻不下,秦相范雎于是派人携带重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一面贿赂赵国的权臣,一面扬言:“秦所痛恨畏惧的是大将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就要投降了。”
赵孝成王原本对廉颇丧师陷地不满,且屡屡责备其坚壁不出,为秦国反间计的成功创造了先决条件。赵孝成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撤掉廉颇,换上狂妄自大,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赵括为将。
赵括一出任,即一改廉颇的做法,撤换将领,废除防御.出兵攻秦。秦昭王闻听赵国已换上赵括为将,立即命能征善战的白起为秦军统帅,王龅为副将,并通告全军,如有人敢泄露武安君为将者斩,借此麻痹赵括,使其不备。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赵括向秦军大举进攻。白起采用佯装败退、巧设伏兵、分割包围的歼灭战法。
赵括面对秦军兵退自以为得手,挥军追击,一直追至秦军的中军主寨。白起见赵括中计,令秦军主力发起反击。同时,预先埋伏在两翼的秦军两万五千人插向赵军的后方,截断了赵括的退路;另一支秦军五千骑兵插入赵军,将赵军一分为二,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赵括被围,组织了多次反击企图突围都被挡了回来,只好下令就地坚守待援。
秦昭王得知赵军已全部陷入秦军的包围圈,便亲临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前线,赐百姓爵位各一级,并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充军,扼守长平以北和以东一带的高地,狙击赵国的援军并掐断其粮道。这样,赵括的军队成了瓮中之鳖,网中之鱼。
同年九月,已断绝粮草四十六天的赵军军心涣散,互相残杀而食。赵括企图最后一搏,将军队分成四队突围,向外冲了四五次,终不得出。赵括亲率一支经挑选的军队想夺路逃跑,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无帅,全线瓦解,四十余万军队全部投降。
白起将投降的赵军分成十个营,每营派一名秦将管理。
在不久的一天晚上,白起为降卒送去酒肉,让他们饱餐一顿,并宣布,凡年高体弱或不愿去秦国的,皆可回家。赵国降卒在酒足饭饱后高高兴兴地睡觉去了。秦副将王龅不解地问白起:将军为什么如此优待他们?白起说:上次秦军攻下野王(今河南泌阳)城,上党郡即将到手,但他们却投降了赵国。可见,这里的人是不愿归顺咱们的。现在降军有四十万,随时有叛变的可能,那样的话将无法控制。你去通知管理赵国降军的将领,今晚动手,把他们全部杀死。于是,降秦的四十万赵军除二百四十名年龄小的被放回外,其余的则全部被坑杀了。
长平大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白起想借胜利的余威,乘赵、韩惊魂未定之机,一鼓作气平灭赵国。白起在攻占上党后,兵分三路向赵国进攻,一路由王龅率领攻打邯郸(今河北邯郸)以西的武安皮牢(今河北翼城东北);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攻打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区);一路由白起亲自率领驻扎上党,准备袭取赵都邯郸。
然而,就在这种辉煌的时候,却出现了白起意想不到的事情。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十月,赵国在武安皮牢、太原郡相继丧失,邯郸危在旦夕的时候,赵孝成王一面派人与韩联系抗秦,一面派遣苏代携带重金贿赂秦相范雎,并挑拨其与白起的关系。苏代问范雎:“武安君(白起)杀掉了赵括,对吗?”范雎说:“是的。”又问:“即将围攻邯郸,对吗?”答说:“是的。”苏代说:“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了,武安君也将封为王公。他为秦攻占了七十多城,南边平定了鄢、郢及汉中,北边射杀了赵括,虽是周公、召公、吕望的功业,也不能超过他啊!如今赵国一旦灭亡,秦称帝后,那么武安君必定封为王公,您能处在他的地位之下吗?即使您不愿意却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包围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围困上党,而上党的百姓却反而归顺赵国,说明天下人不愿做秦的臣民。如今灭赵,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百姓却没有多少。因此,不如借此机会令韩、赵割地求和,不将功劳全部归于武安君。”秦国向来崇尚武功,如果白起功高,必然威胁范雎的权势和地位。这样,苏代一席话正好触动了范雎的痛处和虚荣心。所以,范雎当苏代走后就奏请秦昭王:“秦兵太辛劳了,不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暂且休养士兵。”秦王不加思考,采纳了范雎的建议,答应了韩割垣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北)、赵割六城予秦。随后,秦军撤兵回国。
白起正等待进军的命令,但接到的却是撤军的命令,只好放弃乘胜进军的计划。眼看即将取得的胜利,霎时化成了泡影。如果让韩、赵得到喘息的机会,将使灭掉赵国机会的得来功亏一篑。对此,白起心中十分惋惜。当他知道了是范雎从中作梗、破坏了进攻赵国的计划时,对范雎很是抱怨。
二人由此产生矛盾并日趋尖锐。
秦军退兵后,韩国按议和条件把垣雍割让给了秦国。但是,赵国却未割六城予秦,反派人去联合齐国,共同抗秦。
秦昭王气恼,于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年)正月,派五大夫王陵进攻邯郸,然而收获不大,且秦也损兵折将。白起前一段时间曾生病,此时病愈,秦昭王便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大将攻赵。白起认为赵国今非昔比,不可强攻。秦昭王觉得奇怪,问白起:上次(指长平战后)攻赵,正值国家财力空虚,百姓穷困,你却要求乘势灭赵。而今国家财力增长,你反说不可,这是为什么呢?白起回答说:长平之战,秦军大胜,秦人皆喜,而赵败惊恐,君臣忧惧,励精图治,结好各国,联合抗秦,经过恢复,国力已明显增强。所以,邯郸实在不容易攻破。诸侯若救援,军队一天即可到赵国,况且那些诸侯一直怨恨秦国。秦军虽在长平大败赵军,自己也死伤过半,现在再劳师远征,赵必拼死抵抗。加之诸侯国从外攻击,秦兵必败,所以不可盲目进击。秦昭王一意孤行,对白起的分析置之不理,仍派兵攻赵。因此,白起托病没有赴任。
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昭王派五大夫王陵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赵都邯郸。正像白起分析的那样,赵国自从长平大败之后,全国上下“戮力同忧,耕田疾作”,军民一心,对秦国的进攻进行顽强的抵抗。到第二年正月,王陵接连攻打多次,均以失败告终。王陵在屡次败兵后,多次向秦王请求救兵。这时候,昭王才更加认识了白起的韬略和胆识,便又命白起去代替王陵指挥秦军。白起仍以患病未愈为借口,拒绝从命。
前线接连失利,秦昭王焦虑万分,又派相国范雎去说服白起。范雎一见面就责备白起拒绝服从王命,然后向白起转达秦昭王的质问:“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曾率数万之众人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治所在今湖北潜江西北),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白起回答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今赵国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会稽之时也。
以今伐之,赵必固守。”秦攻赵,“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未睹其利”。白起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以及各国的形势,进一步指出这次伐赵不能取胜的原因。他并不知道,范雎并不是真心诚意请他出任统帅,而早已做好了由自己的心腹郑安平担任征赵大将的安排。
范雎复见秦昭王,把白起的话转达给秦昭王,并在秦昭王面前煽风点火,大进谗言,以激起秦昭王对白起的不满。
秦昭王闻听,忿忿地说:没你白起,我就不能灭赵了吗!遂改用王龅替代王陵,并增派攻赵援军。
王龅率军攻打邯郸,同样损兵折将,毫无进展,双方军队在邯郸城下相持达八九个月之久。赵孝成王又乘机派出精锐军队袭击秦军,使秦军遭到重创。
白起听到前方战事与秦不利,说:“不听臣计,今果如何?”秦昭王听到这话后,更是恼恨白起。虽如此,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亲自到白起的府邸,强令他任征赵大将。昭王对白起说:你虽然身患疾病,就是躺着也要去为我指挥军队。如果得胜,那将是我最高兴的事,我将重重的奖赏你。
如果你拒不从命,我会恨你的。白起见秦昭王固执己见,又受到范雎等人的从中挑拨,已然十分恼恨自己,若不从命就有被杀的危险。但是,从当时秦、赵两国的战局来看,秦国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另外,白起对范雎的诡计也心怀不满。
所以,白起说:愿大王听愚臣的意见,暂停攻打赵国,与民休息,等待时机,联合与秦友好的国家,讨伐那些骄横无道的国家。以此号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一定先去征战赵国呢?接着又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爱惜他的国家,忠义之臣爱惜他的名声。我宁可被杀,也不愿当败军之将,受那种耻辱,请大王明察。秦昭王听后,一句话也没说,愤然离去。
随后,秦昭王下令免去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而贬为士卒,并流放到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因白起有病,暂时未能离开咸阳。同时,因白起不受命,秦昭王任命郑安平为征讨赵国的大将。
事隔三月,魏国相国信陵君无忌率八万军队救赵。同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率大军救赵。秦军与赵、魏、楚三国联军在邯郸城下展开激战。魏无忌身先士卒,赵军又从城中杀出,楚军也从外围攻人秦阵。秦军在赵、魏、楚联军的夹击下溃败。秦军统帅郑安平被围,投降了赵国,后被赵国封为武阳君。秦军副将王龅率军突围逃回。
事实证明,白起不愧是一位有远见的军事家,他预见到了战争的结局。然而,这种结局对于当时的白起来说极为不利。秦昭王听到前线战败的消息,心中大怒,把战争失败的罪责归咎于白起。秦昭王下令白起立即起身,不能再留在咸阳,白起只好带病启程。范雎及其同党未能把白起置之于死地而心有不甘。他们挑唆秦昭王,说白起对遭到贬迁心怀不满,“其意怏怏”。秦昭王听后火冒三丈,命令使者追赶白起。使者在咸阳城西十里的杜邮追上白起,向他宣布秦昭王的命令,赐给宝剑,让他自戕。白起拿着剑仰天长叹:“我犯了什么罪?竞落得这样的下场。”过了好久又说:“我原本该死啊!长平一战,投降的赵国士卒有四十万人,我欺骗他们并把他们全部坑杀了,我死有余辜。”说完引颈自刎。
白起死后,秦国人认为他无罪,都很怜悯他。秦始皇时,秦始皇追念他的功劳,封赏了他的后代。
司马迁评论说:“‘尺虽长也有短处,寸虽短也有长处,凡物长短兼俱。,白起料测敌情以应变,奇策层出不穷,声名威震天下,然而却不能拯救范雎所造成的灾患。”太史公如是说,虽为一家之言,不也可从中略见一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