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会做人 会处世(MBook随身读)
2271300000004

第4章 谈吐得体,有舍有得

内心是否美丽,通过表现在外的举止谈吐就可以知晓。说话好听点,笑容多一点,态度亲切点,举止友善点,内心知足点,帮助他人点,凡事少争点,快乐就会多一点,人缘也会好一点……而这一点一点加起来,就是做人处世最大的成功。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

人都有一种天性,喜欢听赞美的话。当来自社会、他人的赞美使其自尊心、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愉悦和鼓舞,并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这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因赞美而缩短、靠近,为交际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说恭维的话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对方听不到。如果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快就能传到他的耳朵里。

说别人的好话时,当面说和背后说是有区别的,效果也不一样。你当面说,人家会以为你不过是在奉承他,讨好他。当你的好话在背后说时,他会认为你是真诚的,是真心赞美他,他就会领你的情,并感激你。如果你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上司的好话,同事们会认为你在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你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厌恶。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反而很小,甚至会产生反效果。你的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认为你不真诚。

有一位员工,在与同事闲谈时,顺便谈了几句上司的好话:“张总这个人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张总的耳朵里去了,这免不了让张总的心里有些欣慰。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在他心里也提升了。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顺带对这个员工夸赞了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真不错。

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能极大地表现出你的胸怀,有事半功倍的效用。

能在背后说别人的好话,会被人认为是发自内心、不带私人的动机的。其好处除了能给更多的人以榜样的激励作用外,还能使被赞扬者在听到别人“传播”过来的好话后,感受到这种赞扬的真实和诚意,从而在荣誉感得到满足的同时,增强了进取心和对说好话者的信任感。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她们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衷肠,感情大增。

林黛玉是这样想的: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不但是难得的,而且是无意的。如果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恐怕还以为宝玉在故意讨好她呢。

而且,多说别人一些好话,别人在一些场合也会多说你的一些好话。如果你遇到什么困难,若是你曾经对他有“恩”,一般的人都会“报恩”的,你就能从容地应付,从而躲过各种尴尬场面。

生存智慧

在背后说一个人的好话比当面说恭维的话要好得多,你不用担心对方听不到。如果你在背后说他的好话,很快就能传到他的耳朵里。

注意把握好场合的分寸

相信我们都听到这样的训诫:“出门在外,讲话一定要注意分寸!”这里为什么特别强调“出门在外”呢?这是因为“出门在外”的人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场合,这些场合不像在家里那样,说话可以不计后果。其实,就算在家里,场合分寸也是说话时要注意把握的事情。在很多时候,交谈一旦进入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便很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下去,从而使我们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很多谈话出现中途吵架或不欢而散,常常就是因此而造成的。

曾有人写了一篇关于说话要注意场合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举了很多实例,这些实例对那些平常说话不注意场合分寸的人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有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法律系的老教师,平时工作勤勤恳恳。几十年后,他到了退休的年龄。与此同时,学校的另一位曾多次获过“先进”的老同志也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们一并举行了欢送会。

在欢送会上,与会同志和相关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都非常认可,并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但这些肯定和赞扬大多是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说的。当轮到两位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词的时候,他们深情地感谢了每一位与会同志对他们的赞誉。这样一来,会场里便充满了一种令人感动的温馨气氛。本来作为答谢,话说到这里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但是,那位老教师却并没有就此打住,他又谈到自己对于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引发的感触,还做了颇为不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

话音还未落,坐在他对面的、平时与他相处得不是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过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由于毫无准备,老教师的眼角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神情。这样一来,会场中便出现了一种不愉快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看到情况不好,便想把气氛缓和一下,就马上接过话茬儿。

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位领导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引导大家进入另一个主题。可是,这位领导却反反复复地劝慰这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太在意,还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如此等等。这样一说,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

上述例子说明了两点:一是把自己宣泄的情绪在不合时宜的场合表露了出来,结果改变了宣泄的性质;二是把好心的劝言用于不恰当的谈话氛围中,结果好心反而坏了事。中国有这样一句话“哪壶不开提哪壶”,如果我们将这句话引到说话的效果中来,则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说话不注意场合就容易失去分寸,使话的本意出现扭曲,造成双方不快。

在公开场合,人们要在潜意识里告诫自己要把握说话的尺度,不要谈及敏感话题。在没有把握的前提下,要么予以回避,要么轻描淡写。上述例子中,老教师在说话时便触及了敏感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会把握场合分寸的人本应该将其淡化,无奈的是,那个年轻教师的解释却把话题深化了,结果越是解释就越事与愿违,越是深化就越会激化人的情绪,所以出现了后来那种始料未及的尴尬局面。

提问方式及场合的选择是衡量一个人说话分寸的另一块试金石。本来一句很正常的问话,因为选择错误或根本不注意场合地随口便问,结果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广州有一家规模颇大的公司,求职者络绎不绝。有一天,刘女士也前去应聘,很快,她就被公司的招聘人员相中。招聘人员让她马上办理相关入职手续。没想到的是,刘女士问了一句实在不应该问的话:“我能否过完节再来上班?”结果,招聘人员表示她不再被录用了。刘女士摸不着头脑,要求给个说法,招聘人员则躲进房里,不再出来。

事后不久的某一天,刘女士的手机响了,是部门经理打来的,说她不该多说话,并明确告诉她:“我们公司永远不会录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不恰当的话的员工。”

这家公司的这种做法固然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但这个教训值得刘女士去铭记——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一句不恰当的话,会让自己丢掉饭碗!

在与人交流中,无论是说话还是问话,一定得注意把握好场合。不看场合,不注意分寸,一味地随心所欲、口无遮拦,是很拙劣的做法,是愚者的行为。场合是说话分寸的试金石,场合与说话分寸的对应关系全在于理解。什么场合适合说什么话,不适合说什么话,一定要仔细揣摩。

生存智慧

在公开场合,人们要在潜意识里告诫自己要把握说话的尺度,不要谈及敏感话题。

话要说到点子上

说话不可拐弯抹角,也不必太直接,然而无论如何,话都要说到点子上。如果你在那里滔滔不绝,说了半天,而别人却听不懂什么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自己尴尬,而且别人在和你谈论时也不会有什么趣味。

一个学生问老师:“老师,多说话究竟有没有好处?”

老师说:“话说得太多,一般不会有什么好处。就像池塘里的青蛙整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从来不会有人关注它。但是,报晓的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了几声,大家就知道天要亮了。所以说话要说到点子上。”

在这里,老师巧妙地类比了两种现象,有力地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话不在多,而在于有用。同时他也嘲讽了那些多嘴多舌、喋喋不休的空谈家们。

当与人争辩,面对某些人咄咄逼人之势时,要巧妙地捕捉对方暴露出的错误观点,并进行重点反驳,这样就能制伏对方。

有两名打工妹来到一家个体餐馆,拿起菜谱一看:熊掌20元。她们想着:人们都说熊掌名贵,没想到今日在这里只需20元就能吃一盘,何不破费一次,尝一尝呢?俩人一商议,便叫来服务员,要了两盘熊掌,还外加一些其他配菜。她们吃完结账时,开出的账单却让两位打工妹傻眼了,竟达4000多元。

“熊掌每盘只需2000元,你们再看一下菜单。”服务员对他们说。打工妹再次翻开菜单看时,果真是2000元,只是后面的两个零极小,前面20大些,稍不注意就会认为是20元。这样一来,她们都急得哭了。

这时,老板走了过来,看了看付不出钱的打工妹,说:“没钱,就把证件留下。”俩人只好交出了身份证。

老板又说:“三天之内如果不把钱交清的话,就去法院告你们。”

两位打工妹只好自认倒霉,东挪西借,凑足了4000多元,才赎回了身份证。

后来,有个律师知道了此事,便决心为她俩挽回损失。律师让她俩找餐馆老板开两盘熊掌的发票,他拿着发票与工商局工作人员来到那家餐馆。

工商人员对餐馆老板说:“你出售熊掌,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要罚款2万元。”

这时,老板傻眼了,因为有刚开出的发票在工商人员的手上。

他耷拉着脑袋说:“我没有这么多钱!”

“那就停止营业,吊销执照。”

老板没有办法,只好实招:“我这里根本就没卖过什么熊掌,熊掌都是牛蹄筋冒充的。”

“你用牛蹄筋冒充熊掌欺诈顾客,根据规定,也要罚款2万元,同时把顾客的钱退回,再赔偿受害者1000元精神损失费!”

故事中的工商人员巧妙地抓住了餐馆老板欺诈顾客的心理,找到出售熊掌、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这一点,进而让餐馆老板自行供出餐馆欺诈顾客的事实。餐馆老板在法律面前,只得乖乖就范。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当时的校长林文庆总是克扣办学经费,让老师和学生为难。

有一天,林文庆将研究院的老师们和负责人聚到一起开会,提议把研究经费减半。很多老师纷纷站起来表示不同意,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一点,你们说了不算,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有钱人说了才算。”

林文庆的话刚说完,鲁迅就站了起来,他从口袋里摸出两个硬币,往桌子上一拍说:“我有钱,那我说了算吧?”

林文庆没料到鲁迅会来这一招,顿时显得非常尴尬,只得由着鲁迅力陈研究院经费不能减少、只能增加的理由,在一边说不出话来。

鲁迅抓住了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其错误论点上继续发挥而制伏对方,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所以,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说话不可漫天铺地,而要把话说到点子上,这样别人才会明白你所要传达的意思,进而和你顺利地沟通。

生存智慧

当与人争辩,面对某些人咄咄逼人之势时,要巧妙地捕捉对方言谈中暴露出的错误观点,并进行重点反驳,这样就能制伏对方。

幽默使你更好地说话

幽默,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幽默是一种“善于捕捉笑料和诙谐想象的能力”。

真正精于谈话艺术的人,其实是那些既善于引导话题,又善于使没有意义的谈话变得风趣幽默的人。这些人在社交场上常常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算作社交谈话中的幽默大师。单调的谈话令人生厌,所以,健谈者必擅长幽默。但幽默并不意味着所有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不能加以取笑的。对有的人来说,如果说话不够幽默,便不足以表现自己的聪明,这样的想法不免有些偏激。

美国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幽默的语言能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压力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微笑。在沟通中,幽默的语言如同润滑剂,可以很好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可以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碰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没有幽默感的人常常会失败,谈吐幽默的人常常会取胜。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快速打开交际的局面。善于谈话的人,常常为了需要而拿自己开玩笑。

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迪特要登台演说时先将他介绍给听众:“他算得上是我国第一位公民!”迪特似乎应该马上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知道如果真那样做,他便是没有一个人瞧得起的笨蛋。

于是,他说道:“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一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明白。第一位公民指的是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他可能指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校长先生必然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必然又在想他的莎氏戏剧了。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往往把许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戏剧中,这些配角每个人所说的话大致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没有口才、毫无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基本上都是好人,即使是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出有什么不同之处。”

话未说完,台下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迪特不但要利用校长第一位公民这个词幽默一下,而且还要借此获得听众的好感。他以幽默赢得了掌声,我们应该借鉴学习。

假如一个人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风土人情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再加上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说话就容易生动、活泼和谐趣。遍观古今中外著名的幽默大师,常常都是语言大师。所以,幽默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自然的流露,幽默能使你更好地说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荷兰,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原本很少出国,甚至不会说英语。有一次会见丘吉尔时,他刚一看到丘吉尔,就伸出手友好地说:“Good bye!”丘吉尔愣了一下,立刻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

丘吉尔的答语表现出他反应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并且化解了局面的尴尬。

幽默是拥有智慧的人所特有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幽默引人发笑,是快乐的表示。

幽默不但能使人发笑,而且能更好地达到说话的效果。幽默能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能反衬出说话者的温和与宽容,是说话者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

有个懒汉什么都不想干,因此谁也不愿意雇他。时间一久,他的生活就无法过下去了,只好求助亲友给他介绍一份最轻松的工作。有人介绍他去看坟地,因为没有什么比干这活更轻松的了。懒汉快乐地去了,可没过多久就回来了,并很不高兴地对介绍人说:“我不干了。”

“为什么?”

“这活儿太不公平了,他们都躺着,只有我一个人站着。”

懒汉的话完全出人意料。幽默中还包含着讽刺,但总有一种含笑的启发和智慧的火花。

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的长相,让人无法恭维,他自己也不避讳这个事实。有一次,道格拉斯责备他是两面派。林肯说道:“现在,请听众来评评理,我要是还有另一副面孔的话,我还会戴着现在的这副面孔吗?”结果引起听众大笑。

林肯利用自己的长相进行自嘲,既有效地抨击了道格拉斯的愚蠢,又为自己挽回了面子。

幽默的特征是委婉而又含蓄,俏皮而不直露,传达了说话者温厚善良的气度与高超的语言艺术。有些人甚至这样区分人的等级:听了别人的话能笑,这种人是正常人;自己能讲笑话让别人笑,此人有幽默感;能拿自己开玩笑的,此人有希望成为幽默大师,因为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话时有幽默感,你将会给别人带来快乐,别人也会因为喜欢你的幽默而进一步亲近你,加深你们之间的交往。

生存智慧

在沟通中,幽默的语言如同润滑剂,可以很好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

舍弃过多的贪念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一直提倡摒弃欲望,简朴生活。老子指出了人类五大困扰:五味、五色、五音、畋猎及非常难得的东西。

如果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我们就能够明白,老子并非要求我们不去享受,而是主张我们要合理地享受,追求享受要适可而止,要舍弃过多的贪念。

过多的欲望会给我们造成严重的后果。纵情欲望之中,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涩,畋猎使人放荡不羁,难得之物使人贪婪。太多的欲望让人身受其害,甚至会危害生命。

康熙十六年,于成龙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托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人不解地问:“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说:“沿途供馔,得赖此物。青黄不接的时候,以用糠杂米野菜为粥。如果有客人来了,要与他一起吃薄粥。”

他对人说:“我这样做,可以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果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那么更多的灾民将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朴,每天仅吃青菜佐食,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敬仰。

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较贵,他不愿意多破费,就以槐叶代茶。因此,他让仆人每日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槐树都快被采秃了。

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每当遇见白发伟躯者就胆战心惊,因此作风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两江总督于成龙任上病死。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并且都不值钱,仅有一袭官袍与一双靴子。僚吏忍不住欷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30里,哭声震天。

后来,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没有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的。康熙帝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敢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肱股之臣啊!”

于成龙以清廉著称,不仅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而且让那些贪官胆战心惊,最后还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因此,像于成龙一样,在生活上简朴,舍弃过多的贪念,不仅有助于自身品德的修炼,而且还能赢得众人的赞誉。

在科学领域中,爱因斯坦算得上是一个大腕,也有资格摆架子。然而,爱因斯坦的着装与修饰非常简朴,他常常不修边幅。

爱因斯坦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推导和演算公式时,常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写。而且,他还经常穿着凉鞋与运动服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天,总统接见他,他竟然忘记了穿袜子,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总统和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爱因斯坦刚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个熟人劝他换件新的,他十分坦然地说道:“这又何必呢?在纽约,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已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就又劝他换件好的。但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从爱因斯坦的故事中,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名誉,不是穿件漂亮的衣服就可以得来的,只要你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而不去过多地追求什么,就会赢得大家的爱戴,赢得良好的口碑。

在阿塞拜疆南部海拔约2500米的山区,隐藏着远近闻名的寿星村。那里的居民几乎都居住在陡峭的山崖上。村里有50多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121岁的米尔扎罕·摩夫拉莫夫老人。他25岁时曾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哥萨克兵团当过兵,列宁逝世时他40岁。米尔扎罕老人一生结过三次婚。曾经有人请他谈谈长寿之道,他说,他一生都不贪婪。

长寿的米尔扎罕·摩夫拉莫夫老人道出了长寿的秘诀:不贪婪。摒弃欲望,简朴生活有助于修身养性。我们现在享受着前人没有享受的科技文化成果,拥有前人没有料想到的物质财富,这的确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欲望让很多人沉湎其中,甚至变得麻木不仁。

有理性的节制是真正的享受,愚蠢的放纵则是虚假的享受。对每个人来说,应该做到有理性地节制,拒绝虚假的享受。

生存智慧

在生活上简朴,舍弃过多的贪念,不仅有助于自身品德的修炼,而且还能赢得众人的赞誉。

长远看,吃亏是福气

当我们分析或者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果只专注于眼前的利益,那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有些人做事时,总是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而不能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事情,结果因小失大,反而失去了长远的大利益。

古时候,在中国的塞北住着一位老人,他不小心丢了一匹马,邻居们都认为这是件坏事,因此替他感到惋惜。然而,塞翁却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听了之后大笑,认为塞翁丢马后急疯了。几天以后,塞翁丢的那匹马又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来一匹马。邻居们见了都非常羡慕,纷纷前来祝贺这件从天而降的大好事。但塞翁却板着脸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家顿时感到迷惑不解,听了又哈哈大笑,都认为塞翁是被好事乐疯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出来。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骏马,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而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断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谁知道它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是个跛腿,于是被免除了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鉴于这种辩证关系,我们明白,即使看起来是很坏的“吃亏”,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生活中这种事情更是举不胜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懂得吃亏是福。有时看似吃亏的事反而是获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资本。

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斯先生突然从化验室的报告单上了解到,公司生产食品的配方中,起保质作用的添加剂有毒,毒性虽然不大,但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但如果不用添加剂,又会影响食品的新鲜度,顾客可能就不会购买了。

亨利·霍金斯考虑了一下,认为应坦诚对待顾客,于是毅然把这一有损销量的事情告诉了顾客:防腐剂有毒,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这一下,霍金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不但食品销路锐减不说,而且所有从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联合了起来,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扑,指责他别有用心,试图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所以他们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产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苦苦挣扎了四年之后,亨利·霍金斯已经倾家荡产,可是相对的,他的名声却家喻户晓。这时候,政府站出来支持霍金斯,亨利公司开始起死复生。由于大家都知道亨利公司真诚地对待顾客,所以亨利公司的产品又成了人们放心满意的热门货。亨利公司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恢复了元气,而且还将规模扩大了两倍。亨利·霍金斯一举登上了美国食品加工业的头把交椅。

生活中的聪明人善于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是一种哲理,不过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使人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都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自然也就不会有邪念。

如果只是从表面上来看,“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会有不思进取之嫌。可是,这些思想确实能够让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地盈亏消长之中,“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某一时、某一点上是吃亏的,可是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福气。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如果想成就大业,就要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要忍痛割爱,该忍的就要从长计议。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时,怒火冲天,发誓要将刘邦消灭掉。当时项羽40万兵马驻扎在鸿门,而刘邦10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隔40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一再表示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愿意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早,刘邦又带着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逐渐化解了项羽的怨气,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看,刘邦吃亏了,项羽挣足了面子。可是,实际上刘邦吃亏换来了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刘邦面对不利条件的暂时吃亏,面对暂时失利的妥协和忍让,正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刘邦把眼光放远,靠着吃一些眼前亏,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今天,我们不一定会遇到这种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都要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懂得吃亏是福,做到能够忍让,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舍小是为谋大。

生存智慧

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盈亏消长之中,“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着眼于某一时、某一点上是吃亏的,可是从长远来看,也许就是福气。

知足是快乐的唯一法宝

有一位总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的年轻人,每天都愁眉不展。一天,就在他正为生活所忧虑时,走过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老人见他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就关心地问:“年轻人,你为什么不快乐?”

“我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反问道:“假如现在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1千元,行吗?”

“不行。”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1万元,行吗?”

“不行。”

“假如使你的双眼都瞎掉,给你10万元,行吗?”

“不行。”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给你100万,行吗?”

“不行。”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1000万,行吗?”

“不行。”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怎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道。

青年愕然无言,突然间什么都明白了。

故事中的青年人因为不满足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认为自己一贫如洗,才一直愁眉不展。经过老人的点拨,他才翻然醒悟,明白自己原来是如此富有。知足是快乐的唯一法宝,我们只有学会知足,才能真正地享受快乐。

朋友们,你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能自由呼吸,那么你就比在这个星期中离开人世的人更有福气;若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痛苦与忍饥挨饿的难受,那么你就比这个世界上的5亿人都幸运了;你若能够参加一个宗教聚会而没有被侵扰、拘捕、施刑等,那么你已经比30亿人更幸福了;若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够的衣服,有屋栖身,你已经比这个世界上70%的人都富裕了……

联合国“世界粮食日”的数据表明,目前全球有36个国家正陷于粮食危机当中;全球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更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有两成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在非洲大陆,则有1/3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球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若你的银行账户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经位列世界上最富有的8%之列;若你的双亲仍然在世,并且没有分居或者离婚,你已属于稀少的一群人;若你能抬起头,面带笑容,并且内心充满感恩之情,那么你是真的幸福了,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这样做,可是他们却没有。

你若读到了这段文字,那么你更是拥有了双份的幸福,你比20亿不能阅读的人幸福多了。

看到这里,请你暂且放下书,然后非常认真地对自己说一句:“啊!原来我是这么富有的人!”是的,想想这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呢?

一位美国老师曾给他的学生讲过一件令其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曾经是个多虑的人,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过韦布城的西多提街道,那里出现的一幕扫除了我所有的顾虑。事情的发生只有十几秒钟,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对生命意义的了解,比前10年中所领悟的总和还要多。

那段时间,我在韦布城开了一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我不仅花掉了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估计得用7年的时间偿还。我刚刚在星期六结束了营业,准备到“商矿银行”贷款,以便到堪萨斯城找一份工作。那时,我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没有了信心与斗志。

就在这时,有个人从街的另一头过来。那个人失去了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手用木棍撑着向前行进。他要横过马路,就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我们的视线相遇,只见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打招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啊!”我望着他,突然体会到自己是何等的富有。我有双足,可以行走,可是我为什么如此自怜?这个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我挺了挺胸膛,本来准备到“商矿银行”只借100元,现在却决定借200元;本来我想到堪萨斯城找份工作,现在却有信心地宣称:我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工作。最终,我借到了钱,还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回到家,我立即把下面这段话写在了洗手间的镜面上,每天早上刮胡子的时候都会念一遍:“因为我少了一双鞋,我闷闷不乐,直到我在街上,见到有人缺了两条腿才开心起来。”

是的,生活中太多的人都为自己没有一双鞋而悲观失望,直到看到别人没有脚才翻然醒悟。满足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那么你将真正地享受到快乐。如果你真的想得到快乐,那就学会知足吧,因为知足是寻求快乐的唯一法宝。

生存智慧

满足于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那么你将真正地享受到快乐。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要想得到别人的好处,必须先给别人一定的好处。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种方法来实现目标,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策略。所谓“君子不言利,利就在其中”,这句话可以说是“欲取先予”的精髓所在。只要能领会其中的含义,那么你离成功就更近一步了。

“欲取先予”的成功要领在于不计较当前利益,而着重于长远利益,吃小亏占大便宜,所有的退却都是为将来更大的发展作铺垫。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谋略也被成功地运用到各行各业,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一家国外的奶粉经销商为了在中国占领市场,宣传的时候以其“与母乳相同”的特点和“欲取先予”的营销策略,把奶粉馈赠给一些大城市的妇产医院,使新生婴儿从一开始就习惯喝洋奶粉,而不再适应喝国产奶粉。因此,后来许多年轻父母不得不省吃俭用为孩子买高价洋奶粉,以致洋奶粉即使价格高于国产奶粉的3倍却仍然很畅销。

国外奶粉经销商先将洋奶粉馈赠给一些大城市的妇产医院,这看似是一种给予,实际上是为以后的回报作铺垫。经销商正是因为采取了“欲取先予”的营销策略,从而占领了市场,最后赚得了巨大的利润。

“欲取先予”的营销策略不仅被奶粉经销商运用,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更是将这一策略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可口可乐公司一开始并没有向中国倾销商品,而是先无偿向中国提供价值400万美圆的可乐罐装设备,花费很大工夫在电视上做广告,并提供低价浓缩饮料,使中国乐于生产和推销可口可乐。当打开市场后,中国就要进口设备和原料,可口可乐公司就根据中国的市场情况来调整价格。10年后,可口可乐公司不仅收回了送给中国设备的投资,而且还赚了巨额利润。

“欲取先予”的方法之所以容易成功,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礼尚往来的心理活动规律。一般而言,不论办什么事都是出于对某种利益的追逐,而要在社会上获得某种利益,就必须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利益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在利益问题上不能只是让对方一味地付出,而要让他们在付出之前或付出之后有所得。这种获得当然不限于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感情上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利益平衡关系,才有了“欲取先予”的办事之道。

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变化万千、无法预测,如果碰到较大起伏的时候,就应该采用“欲取先予”的谋略,因为这种方法会为你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运用“欲取先予”的方法也要把握好分寸。“欲取”的目标必须有暂时的隐蔽性,且在未暴露之前投其所好,这就需要你放低姿态,先让对方获得利益,然后再顺势把自己“欲取”的目的提出来。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为对方先尝到了甜头,不但心情好,而且还可能产生知恩图报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便很容易答应你提出的请求。这种含有交换意味的办事方法,不管其形式如何,其总的原则应是低调行事,舍小求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办事的目的。如果你把握不好取予之间的分寸,那么你只会舍大得小,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生存智慧

“欲取先予”的成功要领在于不计较当前利益,而着重于长远利益,吃小亏占大便宜,所有的退却都是为将来更大的发展作铺垫。

(第三篇 做人有度量,处世要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