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07

第7章 探秘焦虑——化繁为简(3)

六、任何心理障碍只要真诚地面对,就一定可以找到调和的方法,极端的冲突总会有相连的时候,这是广大自助者必须护持的根本信念。人的心灵本身具有不可思议的疗愈力,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信念。诚然,许多沾染焦虑障碍的心灵都想尽快脱离苦痛与焦灼感,但是我们不了解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两者其实是结合在一起的(平和与焦虑),它们犹如温度计上的“热与冷”,都是同一属性,只是振动的频率有所不同而已。“平和与焦虑”犹如硬币的两面,在某种情况下,痛苦即契机,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对立的事物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在能量振动的频率上有所不同。那么,照这样的分析,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无法探究到自在真相的最大缘由就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违其道而逆行!我们认识事物,研究烦恼,应该从理上下功夫,理通法自明。如果执着在末梢上,不仅研究起来费力,而且还会越研究越糊涂。

七、每一位不幸沾染“慢性焦虑障碍”的伙伴们,对于造成自己痛苦的各种不良习性反应都必须负起责任并勇敢承担自己的痛苦。任何一位心理指导师都只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提供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选择,但没有能力代替任何一位当事人去实践。从长远角度而言,任何一个有着苦痛心灵的人最终也都要成为自己的情绪平衡导师,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事情。

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开始少想多做,坚信“习以治惊”的辅助力量,以及不断强化对烦恼的正见基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学会如何“灭苦”。科学的自我疏导不是勉强将任何依赖加在我们的心灵上,而是一种去除条件反射“心瘾”的过程,是自然而然地依靠自己习得的智慧除去不净的杂质,留下正面的品质。同时,在长期自我蜕变的成长中,在我们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定力前,过去的一些“业习”还会威胁到内心的平静,无常起伏的症状偶尔还会产生,预期的焦虑也会时不时跟我们对立。然而这条自我调心之路并不能保证从一开始就不会面临困难。暴风雨还是会来,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还会有挫败感。因此一旦踏上自助之路,无论如何都不要对结果感到焦虑,遵循自己的速度与方向前进,你只是在探索自我,而不是“治谁”。

从困境中看出希望

心理学各大理论体系,并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实践者见地与悟性上的迟疾。你与哪一个心理学理论相宜,便先吃透那个方法,如果能够认识到内在心性中具有“小我”所渴望的一切特质与安宁,且能放下一些不合理的执着心,那么不管是心理分析,还是认知行为调适,一阴一阳,无非转念与中道了义。

当下,面对各种焦虑情识,我们一定要学会化繁为简,拨云见日,将最朴素的道理扎根于心识中,而后不断“看见”症状未生发前的单纯的自己,以及在最单纯的理念中看出活泼的生命力。有了这个根基,未来不管进一步结识怎样的心理学方法,便无处不相宜。这亦是无为法的初级内涵,一个人若要明白无为思想与什么是无所住,必须先从“单纯的心态”与“单纯的方法”开始。因此,当下我们若想要提升心灵的定力,最需要做的就是时常能够从烦恼中看出希望,若能如此,本身就是在养成自己面对“焦虑障碍”时的悟性。有了一定的悟性与觉察力,就容易开慧,而后自然而然会降低对烦恼的抗拒心及过度的预期恐惧。

那么何谓希望?

我们时常把欲望当作是希望,事实上欲望的属性是“火”,对应的是执着心。而“希望”的属性是“水”,对应的是自悟自度的豪情。简言之,欲望不是希望,欲望是一种不安的渴求心与执着心,容易带来失望。而真正的希望是很难破碎的,它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无限,不可阻挡。面对恼人的焦虑情绪时,真正的“希望”是一种“自悟自度”的豪情,它本身是无为的,并不是一种对立消除的欲望,它是无心的。一颗烦恼心灵若看不见“希望”,就意味着通往“本心”的回家的道路已经被重重阻滞。反之,能够看见希望的人,就能够生发出许多不可阻挡的生命力。

东方哲学经典《维摩诘经》:“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而生此华。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这段文字已经一语道破天机:一颗苦痛心灵若要在心中生出不被各种“垢相”污染的莲花般的心境,必须借助“症状”或“业习”来做功课。

首先,我们需要纠正一些对烦恼的基本认知,如果一颗心灵把烦恼当成是“敌军”,那么自己必定会遭受“敌军”的猛烈袭击,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相反,若是把一些“症状”当作是盟军来看待,那么无论如何都不会导致自己溃不成军。罹患焦虑障碍的苦痛心灵,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充满“幼稚性”的症状,而是严重的消极沉沦与自暴自弃,这就意味着心灵正一步一步自掘坟墓。自掘坟墓者就是没能从烦恼中看见光明的希望,看不出“大魔助大佛”的禅机,因此一次次错失提升心灵定慧的契机。

在广大的心灵自助者中,有一部分是相对幸福的,而有一部分却是溃不成军的,这究竟是为何?我想其根本原因不在两者之间的智商差异,也不是所谓的学问高低,而是对烦恼认识与领悟的水平不同。相对幸福的自助者总是越来越有底气地在每一次“症状”来袭时沉住气,不急于立刻做出“爱恨”的分别与反应,仅仅只是打开自己的心堂,用正念之光当作“照妖镜”,而后耐心地觉察着“烦恼”的另外一面“菩提”。这些自助者已经越发坚信烦恼即菩提的禅机,他们已经深谙烦恼与菩提之间犹如硬币的两面。于是,通过正念之光协助自己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心灵窗户”,然后将天地间更多恬淡虚无的真气通过这扇心灵窗户导引进来。他们相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懂得从“天”那里获得一些加持与协助。如果人们见到好的境界也随它去,见到不好的境界也随它去,那么才有机会从心底深处涌出对“症状”的平等心,有了这份平等心,就更加容易看出蕴藏其中的“希望”。不断地从烦恼中看出希望,就能够逐步解除心灵的内投射与外投射,让防御机制不再通过“置换”的方式转移曾经的那份失落感,而后就有机会让一些无意识的东西意识化,一旦意识化,一些焦虑症状或许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事实上人类的一切福报皆是从希望中而来,人类的重大贡献几乎都是由一群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越挫越勇的行业行者所推动的。同理,一颗苦痛心灵若能使急躁的心气先适当沉淀下来,而后“反诚其心”,一旦看见痛苦对“认识自我”所具有的正能量意义时,就强韧自己的心志,低频的能量场也会即刻得到缓解,朝气就开始占上风。然后继续认识“症状”的隐意,持续领悟这个“症状”究竟是哪一桩失落事件的“置换转移”,最终若能看见这个表象症状背后的幼稚性与盲目性,再借由强有力的正念觉知它,那么心灵或许会立刻落下一块石头,获得久违的舒坦。领悟到这个层次,自然就会生发一种活泼的心境,一种对生命感恩与开怀的乐观,没有了盲目的欲求与排斥心,也没有了彷徨,呈现在眼前的犹如一剂“心灵活泉”。这就是我所言的看见生命中的微笑与“希望”。所以说每一次烦恼或症状的来临都是一次充满光明的希望以及蕴含禅机的时刻,若能看出症状的幼稚性以及潜抑其中的丰沛意义,就能不断地感知到本心的光明属性。

一颗心灵之所以还没有感知到本心的光明属性,抑或光明还未显现,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出禅机,如果看出来了,冲突可能就已解除了一半。事实上在烦恼之外的其他层面,诸如所谓的福德,其实最初都仰赖于一颗心灵对无常、逆事、忍辱等方面的悟性,有了这份不可思议的悟性,就会看见生命的活泼与希望,而后自然会生成福气。

在调心之路上,请摈弃一切消极暗示

面对眼前的焦虑障碍,我也不建议一些病友在网络上阅读太多关于这方面临床症状报告的文章或资料,因为文中所描述的许多症状可能会给一些易受暗示的心灵造成一些麻烦。网络上的许多作者在整理文章的时候并未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一些作者把焦点专注于对症状的描述与各种局限性结论的整理上,似乎描述得越多,越显得专业。以我的经验而言,对一些症状的临床表现的认识点到为止就可以了,除非当事人已经树立了牢固的科学烦恼观与相对开阔的成长信条,不然不需要参考太多关于症状方面的定义与各种局限性的观点,有一些苦痛心灵之所以徒增了某些烦恼正是拜这些资讯的不良暗示所赐。

有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说他的心脏看起来缺乏力量,体检者听完后开始诚惶诚恐。其实该体检报告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这只是医生最常见的口误,看似一种专业上的自然表达,其实已经给他人造成了心理暗示。如果他改为:你的心脏只是有点小疲劳,多注意休息和运动就好了。那么哪种表达方式更具有正能量与口德?

有一个人去刮痧,其实身体只是略有疲劳,因此在背部可能有一些正常的“小征象”,但是这位按摩者为了表达一下个人的专业素养与能耐,脱口而出:你的肝不太好,你的肾也不太好哦。我们可以想象当刮痧者听到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除非他是一个正念觉察能力比较好的人,反之多多少少会感受到这种负性语言的压力,而这些语言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负性催眠现象”。

有一个女性因为持续加班,一段时间里多次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而后就去综合医院的神经科就诊,医生可能是因为过度忙碌或精力不足,在简单地聆听几分钟后,在病历上草率地定义其为“神经衰弱”,然后按部就班地开了一些可以安神补脑的中成药与若干安定类的西药。而一些安定类药物的说明书上通常都注明着精神类药品的名称属性。由于在整个处方过程中医生始终面无表情,且时不时语气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吃药,不吃药好不了……”而当这位当事人由于缺乏理性的判断,在看了医生开具的精神药品的处方,以及听到医生严肃地强调一定要好好吃药后,很自然地误以为自己是罹患了精神病,回家后觉得自己的前途已经终结,其精神世界开始倒塌,而后连续两周卧床不起,在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中,最终反而诱发了实质性的抑郁情绪。

面对一些顽固的情绪症状或身心体觉不适,我并不反对药物辅助治疗,也完全能够理解精神科医师的一些初衷。只是希望个别医者在表达一些结论性观点的同时要重视患者的接受程度与敏感度,某些地方需要耐心做一些有头有尾的合理解释,而不能诉诸满脸的权威抑或几句话打发,这样容易给当事人造成一些错觉与暗示:好像不吃药就好不了一样。(其实,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应激事件残留能量和早年创伤印痕,也无法让完美主义者与多虑敏感的个性变得果断、灵活、自信、平和。)

此外,有许多容易感受到疲劳症状的心灵,经常自认为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其实这只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任何一个人只要持续焦虑几天,都会出现不舒服的躯体反应,抑或造成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分泌过多或过少的现象,但那些都只是暂时的,跟神经衰弱症或生理上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本质关系,只要焦虑情绪消退了,配合一些自然的运动与合理的作息,疲劳的机体会自动恢复。

在一些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少焦虑心灵因为感受到指导者的人格雅量以及他们对烦恼现象的充分理解,并且充分感受到一些人本主义的宽广情怀与温暖的人性观,而后在一夜间大为缓解,破涕为笑的并不在少数。

学会觉察焦虑背后的心念

某个傍晚,太阳西下,一群邻居发现有一个女人在街上找东西,她叫拉比亚,是一个年老的女人,每一个人都爱她,认为她是一个很美的、有智慧的人,都赶过去帮助她。

他们问:“到底丢掉了什么?你在找什么?”

拉比亚说:“我正在找我的一根针,我在做针线活的时候弄丢了它,请你们帮我找找。”

于是他们都开始去找针。有一个人说:“街上那么大而一根针那么小除非我们能知道它掉在哪里,否则几乎找不到。请你告诉我们针丢的准确位置。”

拉比亚说:“不要那样问,事实上我不是在外面丢的针,我是在家里面丢掉它的。”

他们都停止找寻,说道:“你这个疯女人,既然那根针是掉在家里,为什么要在外面街上找?”

拉比亚说:“家里很暗,而外面有一些光亮,你们都知道我很穷,甚至连一盏灯都没有,黑暗的时候要怎么找?所以我才会在这里找,因为这里还有一些阳光,可以想办法找。”

那些人开始笑了:“你真的疯了!我们都知道在黑暗中很难找寻,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别人借一盏灯在家里找。”

拉比亚说:“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们这些人都那么聪明,那为什么在生活遇到无明烦恼时你们一直在外面找?我只是遵循你们的方式,如果你们那么了解,为什么不从我这里借一盏灯去从内心找寻?我也知道那里是黑暗的。”(该故事引用自《奥修解读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