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出焦虑风暴
22671800000055

第55章 附录(3)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现在举个例子给你听:许多人第一次登台演讲或表达一些东西时,都会存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那么面对这种紧张感时,究竟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才是强大的表现呢?比如,有一位优秀的博士生,他要对全系的同学做第一次演讲,由于他从来没有登台演讲的经验,也没有被数百双眼神齐刷刷盯着的经验,所以他既激动又紧张。但是这位年轻讲师感受到自己的强烈紧张时,没有将其定义为这是软弱的,而是完全诚实地同意自己这颗柔软的心。他对这种似乎偏离轨道的紧张反应完全保持诚实。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博学多闻的新讲师而言,他完全承认自己虽然读了不少思想类书籍,但依旧无法达到心中潇洒的状态,他对此没有多余的自责,只是认同自己的这种看似笨拙并温和的反应。当他听到糟糕的评价时,在第一时间的确会感到几分不开心,但是接下来他突然会感受到一份强有力的踏实感,因为他能够触摸到自己‘柔软的心’,能够触摸到自己的‘脆弱’,而后他继续反观其心,似乎谛听到了心底深处对这份脆弱发出的慈悲声。”

“孩子,这就是无为,这不是动,这就是静,因为他在真相面前不妄加造作。而后他进一步领悟到,所谓的紧张焦虑,只不过是一颗心灵不愿意去体验‘超我’对它的‘初吻’罢了。因为从小到大周遭的教育者一直都在间接地暗示他,紧张的表现等同于无能或懦夫,所以长大后一旦遇到让其紧张的事情就会带动一种肉体上的焦虑觉受感,但问题是这种紧张本身并不是导致恐惧蔓延的关键,让一颗心灵感到自己很糟糕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个体对它的分别心以及负面性的执着,因此原本律动清明的心不断被封闭。所以越要避开这份觉受,就越会长期陷入紧张的死胡同。这位年轻的新讲师,成功地经历了一次无为而无不为的心路蜕变,他充满信任地和紧张感待在一起,且不断地用柔软的心去触碰它,他最终不断地感受到‘紧张’这个内在小孩背后的慈悲心,因此他并没有发展成社交演讲焦虑障碍,而是顺利地度过了。”

小姑娘眼前一亮:“哇,太棒了,我似乎也有一点演讲恐惧症耶,太感谢神仙爷爷今天的开示。”

“你我命中注定邂逅三天三夜,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

“好的,我先消化消化,我要把刚才的话记下来。”

半个时辰后小姑娘问道:“爷爷,您刚才讲到紧张焦虑本身没有杀伤力,给我们带来麻烦的是我们对这份觉受的负面执着,而后顽固地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真实状态,所以拼命地排斥并陷入死胡同,那么这个负面的自我观感是如何被强化出来的呢?”

“孩子,这个‘自我观感’就是由是众‘因缘’拼接而得的,而一旦这些因缘其中之一或其中之二有变化,那么自我观感也会立刻发生变化,那么他还会顽固地认为这个‘我’是亘古不变的精神实体吗!答案是不会的。这个现象就如同汽车组装原理,一台汽车之所以不叫自行车,就是因为比自行车多了许多构件以及把众多不同的功能组合在一起,这些不同的功能就叫‘众缘’。一个人遇到不同的一个‘缘’,而后经过大脑加工产生了一个‘识’,这个识进一步强化了一个心灵‘种子’,而后这个‘种子’不断地在生活中被更多的‘缘’所强化,就会创化出一个‘果’,而后这个‘果’又会进一步熏染那个‘种子’,这个道理也叫‘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再简单一点讲,世间人多半所认为的‘我’其实是由各种局限性观念及外界的反馈所整合而成的,并不是那个单纯精一的本体。他们之所以认定‘我就是这样的人’,不外乎被这些因素所捆绑:天生体质、父母评价、老师评价、经济收入、社会角色、阶级地位、社会奖励、姓名、学历背景等。如果把以上任一因子拿走,这个‘自我观感’就会随之改变,所以这个‘自我’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常在’。因此无条件认同就意味着一个人就是外部世界随意捏造出来的一个泥娃娃。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同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有助于我们唤醒内在真正的‘主人’,而不是一棒子打死,或把外部的各种反馈统统抛弃。重点是领悟到在外部这些众缘的作用力之下,我们才变成了目前充满局限性的‘我’,这个‘我’并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孩子,一个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大自然中有一个真宰叫‘无常’,无常光顾的时候,有时候连智者也不可避免,常规的无常就是‘生老病死’,还有更多无常中的无常,会经常制造一些‘境’来磨砺世人,就如同平静的河面还需要风儿经常吹拂,才会更加有流动性,因而流水不腐。但是那些高度与‘假我’认同的人,会把这个‘我’看得非常重,非常真实,如果无常给他一个境遇让他哭泣,他就会哭泣,如果给他的境遇使其笑,他就会笑。这样一来就如同被摆布的线偶,完全没有自主性。所以若无反闻自性的觉察,其一生就在各式各样宠辱皆惊中凄凄惨惨戚戚地度过了。美国有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华生’,他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诸如医生、律师、心理医生,抑或十足的乞丐。”

“华生先生用绝对的口吻,其主要意图是想要强调所谓的‘我’是可以被‘捏造’或打造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可以被随意捏造的‘我’,还是某某人所认为的如其本然,如不动的那个真我吗!当一个人温柔地觉察到一个事实‘我在演戏’,而不是‘戏在演我’,那么就不会为一些没有必要烦恼的东西而庸人自扰。人生就是一出戏,聪明的人总是可以把苦旦这个角色演好,但下台后不会入戏太深,立刻恢复清灵的觉知,能进能出。所以,孩子呀,如果一个人时常这样反诚其心,反闻自性,再配合一些有助于精神沉淀的心理学工具,那么就会有机会愈发认可导致一个人痛苦的都是那些‘假因假缘’的伎俩在一唱一和罢了。明理后,就可以更加保持一个局外人的清明之心。也好比是站在一个圆圈的中间,看着周遭现象的发生而有机会做到‘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居里夫人是一个热衷于人类福祉的科学家,一直充满了正能量,她保持着对科学事业的持久热爱,在艰苦的环境下废寝忘食地进行各种实验,终于炼出了‘镭’,这是一种对癌症有积极干预效果的化学元素。然而在1906年,她的先生居里不幸遭遇车祸罹难,她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一度抑郁不堪。但是没过多久,因为心底深处总是冉冉升起对‘生命价值’与‘天命’的朝气,她很快抖擞精神,拒绝了政府的抚恤金,继续努力工作,并于1911年再度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神仙爷爷,我明白您要传递给我的道理,中华禅学经典《坛经》上说:只合自悟自度。”

“是的,孩子。每个人在这个戏台上,都有自己的独特因缘与量身定做的角色,我们要利用好这个角色,通过这个角色不断地看出生命的究竟意义,届时就会明白尘劳之苦为如来种。对这个‘角色’不必去唾弃,只要明理,不被外境盲目转动即可,而后积极地从各种事理中领悟‘上帝’已经来到你的身边,或许‘上帝’就是要通过你来显现一些正能量。此话的禅机,就是连接宇宙无量之网的接入端口。孩子,你也可以自己悟悟看。”

“是不是去开启周遭其他人身上的正能量,而后一起汇入宇宙这个正能量本源?”小姑娘思考后如是说。

“正解,正解。”

“嘿嘿,没有您的点化,我是悟不到的啦。”

“再去帮我泡壶茶吧,这堂课已经严重超时,先到这里!”

“好嘞!”

探秘失落印痕的缘起

“神仙爷爷,一个人经历某个灾难的情景后就一定会产生心理疾病吗?”

“孩子,人类有时候是脆弱的,但有时候则非常强大,并不会被所谓的创伤或挫败所绊住。过去人们接二连三地报道各种应激创伤障碍的数据,无意中也过度渲染了一些消极的暗示。就好像一个人只要经历了一些诸如车祸、疾病、破产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就一定会形成重大的创伤从而表现出惊惧、麻木、衰弱、抑郁等症状一样,实际上这是盲目的观点。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积极暗示世人,一颗心灵若要成就宠辱不惊抑或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修为,就必须经过各式各样人情世故的淬炼与磨砺。从这个角度而言,世人没有必要去特意规避所谓的无常,因为连‘无常’自己都不知道无常本身是如何造化的。一个人唯有经过一些‘火中取栗’的磨砺,其人格才会更加完善与成熟,这也完全符合世人的普世价值观。此外一颗强大的心灵本身就是拜无常的一些挑战所赐,本身就是大‘魔’(阻力)助大‘佛’(本心)的真实写照。”

“从哲学上而言,人有时候的确是渺小的,但从人类生存进取的角度而言,人有时候一点也不脆弱。在殡仪馆工作的人们,虽然有一部分人产生了浮躁厌烦之念或情绪障,但是大部分人依旧每天充实地履行着自己的本职。又比如每个城市的交警,会相对频繁地目睹惨烈的车毁人亡的景象,但并没有妨碍他们的精神状态。这两种典型的现象说明了消极的记忆画面并非一定会对大脑造成怎样的知觉障碍。”

“亦有数据显示,一些历经地震的幸存者,反而因为心理医生的过度干预变得抑郁起来,这些人需要的是静静地充分地去体验那份哀伤,因为它是自然的,凡是自然的东西都尽量先不要去人为地干预。反之,情绪会固着化。事实上,人类大脑具备一种内在的适应性信息处理系统,这个信息处理系统是作为人类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功能的一个部分而存在的。”

“孩子,有些驾驶员在遇到车祸后,虽然心情也是紧张且波动的,但是理性智能中的‘分析式心灵’对眼前所发现的一切有一个主动‘检视扫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自知之明’的过程,而所谓的自知之明就是一种有意识地觉察与信息加工的过程。大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海马体’很快就完成了对眼前一幕信息的自主性分析与消化,一切操之在‘我’,因此不会在日后形成一种类似‘无意识冲动’的焦虑投射抑或扭曲的自我防御型反应。然而的确有一部分遭遇车祸的人,事后不敢再开车,一旦手握方向盘,曾经的那一幕惨痛画面就会闯入大脑,形成一种预激情绪。而这些主人公在遭遇车祸前的性格也比较开朗,也不胆小,这究竟是为何呢?”

“为何?”小姑娘眼睛瞪得大大的。

“因为在无所防备的状态下,突然经历了剧烈的撞击,‘理性分析式意识’完全被动减弱,此时‘分析式心灵’就无法启动它对客观事物所擅长的逻辑分析,在那一刻,意识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恍惚闷蔽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理性智能中的分析式心灵完全减弱,而后所听、所闻、所见、所触的知觉信息会大摇大摆地进入潜意识,形成一种心灵扳机的机制,在日后,当个体意识或自我力量处于能量场严重匮乏时,就容易‘触景生情’而再次诱发出应激反应。”

“神仙爷爷,那什么是‘恍惚闷蔽状态’呢?您时刻都能监控到人类堕入各种心理陷阱与坑洞的现象,关于世人经历恍惚闷蔽状态时也一定逃不过您的法眼。请您开示!”小姑娘睁大两眼迫不及待地问道。

“孩子,你不用去执着这个名词,它只是一个特指名词,专指人的前额叶意识(东方心理学中称之为‘第六识’)处于相对昏迷状态。实际上也可以指‘第六识’无法起分别、不起现行的意识状态。当第六识无法逻辑思考分别,这时人的‘第七末那识’(无明识)往往直接执着认为前五识的分别种子内容为‘我’,而在第八识(含藏识)中储藏起来,形成最初的印痕种子。关于什么是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你了解吗?”

“嗯,嗯,爷爷,我以前在禅学文化中了解到‘八识’的概念,它们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含藏识’,其中末那识也叫第七识,它是情绪造作的总司令,它是分别心与执着心的老巢,也是让一颗心灵烦恼不已的幕后推手。而含藏识就有点像西方心理学中的潜意识,但它似乎比潜意识还要大,它可以储存无量的信息。”

“孩子,你说的没错,小小年纪,已经相当博闻矣。”

小姑娘笑眯眯地问道:“不过,爷爷,八识之间是如何运作的,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孩子,现代西方心理学为了方便区别精神世界不同层面的心识概念,引入了表意识和潜意识。而东方心理学也完全同意西方心理学家的方便划分法,同时更加细致全面地认为人的心识包括了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六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含藏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统称为前五识,这五种分别是经由我们的身体五官(眼、耳、鼻、舌、身)与外界的境况(色、声、香、味、触)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有的人眼睛看到一件衣服,鼻子闻到某种熟悉的味道或耳朵听到某种旋律后,会传递给第六识的理性智能。而‘第六识’擅长直觉分析、逻辑判断、主观推测,也包括了对事物单纯的好坏、对错、善恶、苦乐等这一类的初级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