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671700000009

第9章 学生不是人质(1)

学生不是人质

你说,为了学校,你多次中途接班,每次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且学生成绩进步明显。

可你没想到,仅仅因为自己在监考中漏收试卷,就被领导在大会上不点名批评,还在年度考核中被扣了分。

你感到心灰意冷。

你说,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儿,我为学校做了这么多,学校都忘了;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扣我的分,我总算明白了,我还这么苦干什么?要偷懒,最容易了,还要别人教吗?

于是你常常不去教室,放任学生在教室里玩够乐够;你对学生歪歪斜斜的课间操队伍视而不见。批阅作业时也马马虎虎。

你班级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下来了。

你说,如果领导找你谈话,批评你,就准备走人,大不了不在这里待!

后来领导终于坐不住了,找你谈话。你得到了肯定后,才开始像过去那样好好做事。

告诉我这些的时候,你的语气中充满了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我知道,你有“底气”与学校“叫板”,因为你业务优秀,是区域内小有些名气的学科名师和班主任。

虽然你是我多年的朋友,听了以后,我却并未为你感到开心。相反,我感到心情沉重,为你感到不安,不客气地说,我甚至为你感到羞愧。

这种羞愧,我自己也曾有过。

我年轻的时候,和你一样勤奋向上,凡事追求最好,当然,也因此近乎好胜好斗,又自命不凡。

在业务上我从不肯落于人后,无论教学还是带班,成绩都要名列前茅;在人际交往中,我也锱铢必较,不肯吃半点亏。

我自认为是学校里不可或缺的角色,曾为学校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我对学校领导的某项人事调整不满,就消极怠工,该管的不管,该说的不说,必须做的只求做过就行了,以至于一位要好的同事正告我:“你这种状态不仅对学校不利,对你自己也不利,要知道,工作首先是你自己的,要对得起自己。”

回忆起这段为时近半年的经历,我至今仍懊悔和自责,并深感羞愧。我由此窥见了自己的狭隘和自私——一个人如果仅仅依靠情绪和感觉来工作,难免会如此。

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你曾经告诉我,你校的领导比较开明,听得进你的许多意见;你还告诉我,你们学校的校长,看到老师们的一点进步都会肯定和表扬,当然,你也多次被热情地表扬过;你说,你感到校长对你敬重有加。

我无法理解,仅仅因为一次批评,你就如此憎恨你学校的领导,并因此决定放松自我要求,甚至放弃教育责任,以此作为要挟和报复。

我无意和你讨论那次领导不点名批评和考核扣分的做法究竟是否妥当,我只是想告诉你:不要把学生当人质。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不如意和不愉快。或许某个领导的某些做法不是很妥当,某些言辞不够委婉让你难堪;或许某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对你来说有失公平;或许你没有及时获得该得到的支持;或许你的困难和苦处,没有被理解和体恤;或许你工作上的过失有客观原因,而领导却并不认同你的解释……这些,都会让你感到委屈,愤愤不平,心生怨气。

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推卸责任的理由,更不能为了报复学校,便使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他们每天怀着单纯之心和敬爱之情,等待着你走进教室,走进他们的心灵。他们本该得到全心全意的爱护和教导,而你却以自己的私念和私情,背叛了这种信任和期待。你将自己认为的“不公平”,转嫁给了那些可爱而无辜的孩子!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容易忘记自己为谁而工作。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为学校或校长而工作,以为是为学生或家长而工作,却不知道,恰是为了自己而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更有价值感和尊严感,是为了让自己得以过上完满而幸福的人生,让自己成为完整而健康的社会人。

说到底,我们还不理解教师工作所带来的庄严感。教师这份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最大区别,恐怕就是对从业者的道德修养要求之严格。教师应当为人师表,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并以自己的一举一动,带领学生走向高尚和美好。当你任性地撂摊子,把工作当作宣泄的工具,把学生当作报复对象的时候,你所展现出来的,是缺乏理智和道德的形象。即便你在“师能”上技艺超群,你在“师表”“师德”上也早已经黯然失色。

我真怀疑,当你带着战胜学校或领导的姿态走进学校,走近学生的时候,学生是否还会在心底依然把你当作过去那位令人敬仰的老师来看待。即便单纯善良的学生会,我还是怀疑,你是否真的还能拥有那份自信和自豪。

当然,像你我一样曾经任性而为的教育者,绝非个案。

有位教师,曾经在市里和省里获过许多奖,就因为在分配临时任务的时候和分管领导一言不合,愤然请假,当天下午的课就不上了。学校无奈,只好改成自习。还有位名优教师,因没有被提拔,就开始放松教学,放任学生,甚至动辄到医院开证明请病假。那时候,再过半年就要高考了,学生和家长万分焦急,他却宁可称病在家看电视、到公园打太极拳,也不来学校上课。后来,他又提出调动的要求,希望能到另一所学校去任中层。学校答应了,他到了那所学校后,最终没当成中层干部。那所学校的校长知道他的具体情况后,同样拒绝提拔他任中层,尽管他是位不可多得的学科名师。

那位校长是明智的。名优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心怀敬畏和感恩,并由此产生坚定而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这种职业精神,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是最不易看出分别来的。一旦遭受挫折或者经受委屈的时候,或者在缺乏监督的时候,就会一下子显现出来——而这,也正是我替你感到担忧,并为之羞愧的原因。

这些年,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小学校长,开学初,新生报到,居然要家长“意思意思”;某中学教师,因为学生在教师节不送礼,就对学生厉声叱骂;某大学教授,拿学位论文答辩和学科考试成绩来威胁学生和他发生性关系。对这样的教育败类,我们义愤填膺,他们玷辱了教师这一职业。

我们还特别愤怒地看到因自己生活上的失意而迁怒于他人,残害无辜的案例:厦门公交车爆炸案、南平血案、杭州公交车纵火案……我们每每这样谴责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不幸和痛苦,转嫁给无辜的人们?!有什么权力肆意剥夺他人的生命!

恕我直言,很少会有人扪心自问:学校里那些动辄迁怒学生,动辄以一己之私、一己之怒、一己之怨而放弃责任,把学生当人质的行为,与因为人生失意而报复社会、伤害无辜的暴行,真的有太大的区别吗?

没有差生,要我们教师干什么?

一定有人反感我提这个词:差生。

老师们也不敢再在公开场合提这个词。

观念的转变,可以为教育前行提供动力和方向保障,但知与行之间,总有一段较长的道路要走。对“差生”这一称呼的讳莫如深,并没有真正让我们的日常教育为差生做出太多的改变和改善。

虽然不敢公开称一些学生为“差生”,虽然开始把这些学生换了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后进生”“潜力生”“问题生”“待优生”等,但在一些老师眼里,这些学生的身份没变,而老师们内心里对他们的态度一如既往,他们依然还是“差生”。

所谓的“差生”,通常包含这么一些特点:不爱学习,或者学习跟不上,总是拉班级“后腿”;爱捣蛋,常犯错误,比如迟到、吵闹、拖拉、抄作业等,常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行为习惯甚至思想品德有些问题,自私自我,目无“尊长”,甚至偷盗、欺骗、敲诈等;性格有缺陷,偏激极端,或者急躁粗暴等,不讨人喜欢;心理行为有问题,自闭,抑郁,或者有暴力倾向等等。

如果学生成绩很优秀,而其他方面有问题,老师会感到非常“可惜”,也会千方百计去帮助他、关爱他,努力让他保持优秀的成绩;如果成绩不理想,老师眼里的他就纯粹是负担和包袱,要么努力“改造”他,要么就努力“冷落”他,要么就努力“排挤”他,让他主动提出转学或退学申请。

老师们永远喜欢那些不会犯错,一教就会,甚至不教自会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们不喜欢那些屡教不会、屡教不改、软硬不吃、死活不怕的“差生”。前者让人事半功倍,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后者让人事倍功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因而,“差生”广受厌弃。

老师们喜欢优秀生,而憎恶差生,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怠惰感。

优秀学生,少让人操心,你可以很随意地上课,甚至上课不佳,学生依然会通过自学弥补你教学的不足。我就见过一位教师教学糟糕透顶,学生无可奈何,为了不落人后,只好拼命学习,或者请家教,结果,他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反而较为出色。但你问问学生,他们对该教师除了摇头还是摇头。家长们则坦率地说,是靠我们家长自己或请家教教出来的。

而差生,你即便加倍努力,却依然不见效。优生如同机动车,发动之后,自己就会行走,你只需要把好方向盘,踩好刹车;而差生,则就是那上坡的自行车,你踩一踩,它才会动一动,甚至你费劲地踩,依然可能无法迫使他前进几步。总之,差生让人费神费力,不省心。

常听老师悲叹:他一个人花了我多少时间啊!有的学生从来不用我多说,就知道怎么去做。这真是盏不省油的灯!

从这个角度说,厌恶差生,源自老师一种自我与自私的本能。

假如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尽是高度自觉自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试问,我们拿什么去教他们?我们真的有能力去教他们吗?我们有资格去做他们的老师吗?

我们有的老师随随便便上课,随随便便说话,随随便便批阅作业,随随便便和学生交往,却容不下学生一丝的偷懒和闪失。假如他的学生真的全都足够优秀,我真担心他每天的教育生活将会洋相百出,破绽迭出——那时候,他拿什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家长的敬重?

如果我们的学生可以离开我们而自主学习,甚至学得更好,那么,每个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自行解决学习中的所有问题,学生、家长和社会凭什么还需要我们这些教师的存在?国家和政府凭什么还需要为我们支付薪酬?

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信息化、自动化的改造与探索,逐步用机器人来代替工人。许多工人面临着无“工”可“打”的窘境。据说,富士康公司就已经有一半工人被机器人所替代。有人预言,今后五年,我国有510万人工工作岗位将消失。再过几年,加油站服务员和高速公路收费员以及银行柜台服务员等许多职业,都将被计算机所替代。

而教师,并不在消失职业之列。

教师之所以无法被机器替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存在。尤其是,有着许多问题的“差生”的存在。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以“费神费力”的形式显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继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专业智慧和素养,因为众多差生的存在,而得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正是基于对众多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的实证研究。

因为有不爱读书的差生,我们努力追求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因为有不能自律的差生,我们努力探索唤醒学生自律意识的方法;因为有过分自私的差生,我们竭力开展爱与合作的教育;因为有急躁冲动的差生,我们竭力寻找使人理性生活的途径。教育科学之所以无比深厚与广博,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我们幸运地遇见了多少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而是因为我们遭遇了不愿面对、也害怕面对的众多“差生”。

教育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问,恰是因为我们需要天天面对众多的“差生”。差生及其“差”的问题,往往就是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他们构成了我们教育人及教育学不断前进的基础性推动力。

假如说,遭遇问题和解决问题,应该成为任何一种职业的生活常态,那么,遭遇差生,并在和差生共舞中学会实现教育目的、履行教育使命,就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职业常态。

无论差生如何让我们心力交瘁、头疼抓狂,我们依然应该感谢他们。正是差生,使教师的心智变得成熟,胸怀变得开阔,情感变得丰富,信仰变得坚定。

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也常并不全是学生自己的过错,甚至并不完全是学生真的“差”,而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和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我们不能要求石榴在春天开花,也不能要求桃树在秋天结果;我们无法让金丝楠木长得像香樟树那么迅速,更无法让竹子长得像花梨木那样坚硬;我们同样不能要求鸭子和猴子一样上树,也不能要求猴子像鱼儿一样在水下畅游。

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特殊的生长规律,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的生命价值,这些价值常常不是他和别人相似的地方,而潜藏于他与众不同的天性之中。

我们的教育习惯于舍异求同,习惯于拿普通标准来要求特殊个体,并以此判断其优劣成败。许多差生,就这样,被我们“评”了出来,“选”了出来,“培养”了出来。所以,有人说,差生,也是我们“教”出来的。

魏书生老师曾说:“当班主任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要发现每个学生人性中最美的地方,启发激励他,让他成才。在我眼里从来没有差生的概念。”真正的教育者眼里,就该如此: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正如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树,我们不能轻易对学生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