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671700000025

第25章 人的自觉是第一位的(2)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傅雷对孤独的理解,可以作为对你的鼓励。相信现在的孤独,一定可以使你获得更多的心灵上的朋友。更主要的是,你可以获得更多的和你真正心灵相通的朋友。他们有一些在你身边,更多的在书里,在梦里,在远方的人群里。

我写下这些,就是想告诉你,虽然要学会孤独,但你其实并不孤独。

以谦卑的姿态做教师

翻阅美国马修·桑格教授和理查德·奥斯古奈普教授的《师德教育培训手册》,我惊讶于他们把“谦卑”放到教师职业道德内涵中如此重要的位置。

“谦卑”与“谦恭”意义相近,但又不同。

谦恭,是指表现出对他人的恭敬和自己的谦逊,更强调对他人的恭敬。而谦卑则强调谦虚前提下的“卑微”,就是自认卑微,更是一种面对他人时对自我认知的一种心态。这是一种对自己生命的卑微与渺小的认识。

许多人的谦恭,看起来只是态度谦虚恭敬而已,你感受到的依然只是他内心的一种骄傲、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谦卑不是这样,即使这个人地位再高贵,他站在你面前,你却能够感到一种平等、友善、安全、信赖,甚至,一种比他好像更有优势的“尊严感”和“价值感”。

谦卑的人,必定能意识到并敬畏他人的价值和尊严,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故而,不论自己地位如何,才华如何,都愿意以真诚、恭敬的姿态出现。站在谦卑的人面前,即使你有多么相形见绌,都不会觉得有压力。你会踏实,会自信,当然,心里会感恩,会信赖。

在这样的人面前,你愈加不敢造次,你会油然而生自重感。只有被充分的敬重,一个人才会发自内心地激发出潜能与热情来。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即便有其“特殊性”,也无法改变和脱离其“服务”的性质。既然是服务,服务者对服务对象,自然应该有充分的尊重与适当的敬畏。我们走进高级酒店、大型超市,很容易从服务员甚至老板的身上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谦卑。

我们的一些老师实在太像老师,一看就是老师,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有许多老师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或者至少在学生看来要努力装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畏惧的权威。他们不在乎你学不学得好,不在乎你肯不肯学,也不在乎你喜不喜欢他们的课堂,不在乎你能否接受他们那种说话、做事的语气和方式。总之,你对他们不重要。

他们远比你高贵、优秀、权威。他们的话,你必须听;他们的方式,你必须接受;他们的准则,你必须遵循。没有商量的余地,更没有妥协的可能。他们会面对一批一批的学生,铁打的老师流动的学生。所以,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什么样优秀的学生我都见过了,你在我的心里、眼里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这样的态度下,哪里有半点服务者的“谦卑”可言?

如此,学生一看见老师,自然都吓得半死。老师太像老师,学生却不像学生了。他们没有了自己。他们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被敬重,被信任,被欣赏,故而想方设法逃避老师的管理与教育。

马修·桑格教授认为,谦卑的态度,是我们面对不熟悉的人,对未知的东西,容易呈现的一种认真、敬畏甚至忠诚的初始态度。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当我们无法从已有的经验判断出其身份、来历、意图、性格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的时候,我们通常都心怀敬畏。这种心态也有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一种平等的良好的关系。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说的就是这种初始之心。

这种心态,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比如,实习的时候,我们在乎每一个学生,非常在乎。我们看到学生咳嗽一声,就会走过去,关心他;看到学生迟到了,我们会用和颜悦色的方式去询问他,而不是质问他;看到有学生对我们的讲授提出质疑,我们一定会非常耐心地去聆听他的意见;当学生眼里流露出困惑,我们会主动去了解我们哪里还没有讲明白。当我们告别学生的时候,那些孩子们往往会泪眼婆娑,送这样那样的礼物给我们,然后,把我们视为一生中最理解他们最关爱他们的老师(当然,不一定是最有水平的老师)永远留存在记忆里。

一般而言,实习教师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最美好的;而实习时候的学生,在教师的印象中,也同样是美好的。这和我们从职多年后那种彼此挑剔、厌倦或不满意的状态判若两界。在教师的一生中,大概很少有一个时期比实习的时候,对学生更加在乎,对学生更加谦卑。

在应聘面试的时候,面对决定我们命运的一个个考官,我们又是如何的谦卑。我们几乎愿意聆听他们的任何意见和建议,并努力去调整自己,取得他们的信任与认同。我们从穿着、言谈、举止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准备,都是为了体现我们对他们的敬畏与重视。我们被录用后,初进新单位,在众多同事前辈面前,无不如此。

教师的谦卑,首先在于对学生和家长的敬畏。其次,还有对同事、对工作的那份敬畏。如果我们始终怀着这份敬畏的初始之心,我们赢得的将是他人友好的回应、热情的支持和真诚的理解。

我的同事郭玉君老师,对学生很少有居高临下的训斥。学生犯了错误,他总是耐心地沟通、劝慰。他对学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欺侮人,不能看老师好商量就欺侮人。学生听了大都心里一乐,却不敢再闹。为什么?

学生觉得这老师特别谦卑,居然说学生欺侮他。这位老师因而深受学生敬爱,私底下叫他“老郭”。毕业的时候,学生留在横幅上的一句话是:“老郭,少抽根烟。”谦卑的老师,最令人敬重。

有一位教师却相反。他身材高大,性格强悍,颇有才华,但喜好在学生面前夸耀自己,而且特别喜欢说:“你们见过有钱人吗?我的一个哥们家里有好几个亿呢!”“什么叫水平,我年轻时,专业技能比赛得过省里第一,工作后,也在学校里创了好几个第一的纪录——那才叫水平!”“你们这点水平,还浅着哩!”

这位被学生私下里称为“吹牛哥”的可爱的老师,和学生却搞不好关系。学生上课不听他劝导,他就动手用力去拉扯,这位学生长得人高马大,性格刚烈,用力一挥,他竟差点摔倒。他大怒,对那学生厉声斥骂,想伸出手去继续拉扯。那学生一个马步摆出来,要和他拼。看那架势,他自然“败下阵来”,不敢硬碰。他怒气冲冲找到政教处。政教处一位女老师一番温和的话就让这位学生去他那里道歉了。

时下,“蹲下来做教育”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接受的理念。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体现的是一种对学生立场与视角的尊重与关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个蹲下,在我看来,也是谦卑。我们做教育,需要的就是蹲下来。我校有个外教,身材高大,每逢和学生说话,总喜欢蹲在学生身边,虔诚地听学生说话,他自然比众多老师更受人欢迎。

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得了了,老师地位已经够低了,如果在学生面前还谦卑,我们的话学生还听不听啊?也有老师抱怨,现在许多学生软硬不吃,自己说尽了好话,赔尽了笑脸,岂止是蹲下,都快要跪下了,可学生还是六亲不认,你让我怎么办?

这是把“蹲下来”,把这个“谦卑”,看得太过于简单了。如果一位教师只是在举止上显出对学生的尊重,而内心里依然是不屑或不愿的,那么,这种下蹲,说到底只是一种作态而已。一个内心里肯在学生面前蹲下来的老师,即使如美国著名的罗恩·克拉克老师那样,跳到桌子上讲课,他依然是万分谦卑,且深受爱戴的。

我有时候会猜想,在我们的教育者身上,在我们的教育中,如果少一些咄咄逼人,少一些盛气凌人,少一些无所顾忌,少一些意气任性,校园里、学生的脸上,乃至教育者自身的脸上,会不会多一些生动灿烂的笑容?

我们都可以是李林森

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看了电影《雨中的树》。该剧是以四川省万源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的先进事迹为基础改编的。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度泪流满面。

走出电影院后,听到有人说,这个电影和我校的校风校训以及我们所倡导的良心教育特别吻合;听到有人说,这样的干部不知道现实中真的有没有,反正看了很感动;听到有人说,假如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这般正气,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了。

我喜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我回家后,仔细查阅了李林森这个原型人物的事迹。李林森是一个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坚持原则、善于为百姓办实事、乐于公正选拔干部的好领导。在他任部长期间,推出了“四评村官”的创举,使得一大批优秀的村官得以诞生,并为村民们实实在在地办了许多好事。他肝癌晚期还坚持工作,但不幸英年早逝。电影的情节绝大多数就是他的真实事迹的翻版。李林森,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真正的人民的好干部,他这个组织部长是老百姓的组织部长。有他这样的干部,是老百姓的福分,也是党和政府之大幸。

看了他的事迹,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涤荡。但除了钦佩、惋惜和感慨。我还有许多想法。

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假设。假如李林森还活着,而且没有患病,那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如此高度评价他吗?假如李林森患了肝癌,但属于早期,经过手术,还能够苟延残喘几年,而组织部门又没有挖掘他的先进事迹,他身边的人们会不会如电影中的办公室主任那般钦佩他?会不会如我们看电影时一样对他充满敬意?

真实的李林森,不是一个从来不说干部“坏话”和“缺点”的人,他对老百姓充满爱心和耐心,温和亲切。但是,对内部,据说要求严格,而且没少发脾气。他身边的同事、他的部下,几乎都曾挨过他的批评。虽然,他一旦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当,会主动道歉。他发现同事内心有些受伤,也会主动安慰和鼓励。

我相信,这样一个至情至性、工作追求完美的干部,注定不会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乡原”,人见人爱。工作和生活中,他一定有许多不被人理解和喜欢的地方。

我深信,并非所有人都喜欢李林森,或者说,喜欢他这样的干部。

那些下乡时喜欢吃拿卡要的人,不会喜欢李林森。因为李林森洁身自好,痛恨丑陋,他们跟着李林森下乡,什么也拿不到。

那些精于钻营、送礼跑官的人,不会喜欢李林森。因为李林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绝不会因为你的礼物而给你承诺,他也绝不会收受你的非分之“礼”。

那些工作偷懒、敷衍塞责的人,不会喜欢李林森。因为李林森喜欢较真,追求完美,轻易不肯在工作中允许将就和迁就,不允许走形式、打折扣。

那些喜欢说情、玩弄手段的人,不会喜欢李林森。因为李林森公正廉洁,真诚坦荡,在考察和推荐干部上,坚持任人唯贤,绝不会因为某个干部“说情者众多”就任用他。

那些能力平平、不思进取的人,不会喜欢李林森。因为李林森无论在党委书记的岗位还是组织部长的岗位,都勇于改革,追求卓越,他让那些平庸的官员相形见绌。

总之,我深信,绝大多数老百姓对李林森,一定是怀着真诚的敬意和谢意的。

但是,那些从官场潜规则中受益的人们,和那些因为李林森的大胆违背“潜规则”而受到损害的人们(其中自然包括那些因李林森的“四评”方式而落选的村官),一定不会真诚地喜欢李林森,即便他们在面对记者的镜头的时候,或者是在写李林森事迹观后感的时候,是如何用世间最美的文字来赞美他的。

我说这些话,一定会显得刺耳。

我知道,说真话通常会招来反感,尤其是当我们习惯于被爱听的假话大话和空话所包围的时候。

但我不惧怕说真话。

李林森其实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从来就不是,他只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也只是这样的人群中的一个代表。

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这样的人,或者说,不缺乏他身上所表现出来那些美德的人。我们有的老师默默无闻地为学校打扫鱼池,他对鱼池中有几条鱼心中清楚,但他从不想学校是否给他报酬,他就是李林森;有的老师长期教三个班的科学,还经常牺牲中午时间下班级辅导,他就是李林森;有的老师看见学生受到威胁,挺身而出保护学生,他就是李林森;有的老师早上早早到校,进班级辅导学生早读,中午找学生耐心指导,他就是李林森;有的老师年近五旬甚至快要退休,依然担任班主任,勤恳付出,任劳任怨,他就是李林森;有的老师为了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坚持原则,勇于改革,敢于负责,不怕一时的委屈和误解,他就是李林森;有的老师长期疾病缠身,但是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依然不降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坚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每一堂课负责,他就是李林森。

真实的李林森,在我们身边并不缺乏。我们许多人自己就是活生生的李林森。只是,我们习惯于放大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或者我们的缺点和不足通常也被别人放大了,或者还可以说,我们的优点和成绩通常不被本能的狭隘之心所容。所以,我们时常感觉,身边总是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而远方总是很美好而崇高。

或许,我们自己的一些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弱点,让我们在面对身边世界的时候少了一份良好的心态。

举例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