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守护教育的良心
22671700000014

第14章 学生不是人质(6)

到了初三,一些老师认为,学生不必值日了,因为学习任务重,没这么多时间打扫卫生。也有老师抱怨,说不必这么重视卫生,又不能给学校挣名声,学校还是靠升学率。还有老师提议,学校经费充足,校园清洁任务可以承包给家政公司,许多学校都是这么做的。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校园卫生任务外包给一些公司的时候,我们面对自己的坚持,确曾有过担忧。学生学习已经十分辛苦,还要腾出时间来打扫卫生,还要因为打扫不干净被扣分被批评,好像有些“残忍”。

我曾邀请一些老师参与讨论。多数老师还是认为需要坚持卫生包干制度,甚至需要进一步强化这种做法。有老师坦言,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时间打扫,而是没有兴趣打扫。一些学生不必说做作业不认真,连上课都想着打游戏、玩手机。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做做清洁工作,也是一种锻炼和调节,有利于身心健康。还有老师认为,教育应该对学生起到补偿作用,学生缺什么,我们就该补什么。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从不干家务,确实需要让他们做点事情。这些有见地的老师让我们坚定了原有的认识。

我们后来还推出了承包洗手间的做法,号召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来承包学校师生洗手间的清洁任务。我们原以为,没有学生会来响应。但经过德育处和班主任的动员后,许多班级的学生踊跃报名,前来“竞聘”洗手间清洁员的岗位。

有两个男生,在初三最后一学期,离中考只有四个月的时候,承包了其中一个洗手间的清洁任务。他们买来了拖把、刷子、清洁球和抹布,每天一下课,就到洗手间查看卫生,如有脚印或污迹,就拖洗擦净。他们还搬来了花盆,点起了檀香,制作了文明如厕的提示语。他们把洗手间装扮得洁净美丽。

我多次在洗手间碰见他们,问他们:“会不会影响紧张的学习?”他们憨厚地笑笑,说,不会,这样就当是在锻炼身体,很好。

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愿意热心帮助和服务他人,也敢于挑战自己。在他们毕业之前,我请他们到我办公室,送给他们一本澳大利亚的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我给他们留了一句同样的赠言:能超越自我者,必能超越他人;能扫净厕所者,必能扫净天下。暂且不论我的留言妥当与否,我希望,也相信他们,能够从这几个月打扫厕所的经历中获益良多。

我们坚持让学生自己打扫,绝不是为了省钱,也不是因为固执。

教育不仅仅是成绩,学习也不仅仅是成绩,学生需要的远不仅仅是成绩。

值日,更不是为了保持卫生而已。

在我看来,学生值日,首先是为了承担一份责任。

学校是学生的校园,政府投入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为的就是让学生得到健康成长。而成长,不独是目的,更是一个过程。学生需要时刻感受到,自己不仅是被服务者,也应当是一个服务者;不仅是一个受益者,也应该是一个贡献者。他们享受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也理当履行相应的义务。值日,就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育仪式。通过每天的清扫使他们知道,他们每天都在享受他人的服务,同时也应当每天思考如何担当起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责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他们学会了认真对待自己的值日任务,他们就和那些满腹诗书却四体不勤的书呆子做了诀别。

值日的意义自然不仅如此,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学习如何面对未来独立的生活。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不必说扫地,就是洗碗,也常常只有在学校布置或者父母催促的情况下偶尔为之而已。当他们成人之后,他们需要学会的,不仅是工作,还有生活,离开父母后独自幸福地生活。扫地,洗碗,擦马桶,是具体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独立生活能力的组成部分。校园里的值日体验,有助于他们获得这些能力。而学生在校园值日过程中,还可了解季节变化和草荣花枯,学会如何与人合作。这些,都是不可忽视且无法替代的。

值日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让人变得内心洁净,有利于学生养成一种宁静自足的精神生活习惯。古人早就倡导“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种生活,让筋骨得到舒展,让身体得到放松,让意志得到磨炼,让内心变得宁静而洁净,让精神变得富足而强大。曾国藩就认为,看一个家庭能不能兴盛,看三点,一是子孙睡到几点起床,二是看子孙会不会做家务,三是看子孙爱不爱读圣贤书。把清扫庭院这件常人眼中的“小事”,重视到这个程度,是极有见地的。

因为这些认识,我们坚持让初三学生始终做值日,直到中考前一天。而中考后,学生参加毕业典礼,结束后,依然请他们做最后一次值日,让他们把干干净净的班级和校园,交给学弟学妹们。

值日,俨然成了我校学生的一项日常修炼。

“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得有模有样,一如米开朗琪罗在画画,一如莎士比亚在写诗,一如贝多芬在作曲。”这是美国年度教师雷夫最喜爱的一首诗。李希贵评价说:“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去教学、去带孩子们看球赛、去带孩子们旅行……于是,雷夫的莎士比亚式态度造就了一群小莎士比亚。”

谁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扫地之类的琐事,谁就一定能够享受到生活的清洁和人生的美好。

不久前,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书。书的扉页是他自己的书法作品:尔扫佛地,我扫心田。据说,这是他送给一位寺庙住持的书法作品。

扫地,原来,扫的不仅是地,更是心田。

该为什么而读书?

有一件事,有必要作为一个案例,载入教育历史,以供警示和思考。

这关乎教育的真实和尊严,也关乎教育“为了谁”和“为什么”的根本问题。

2000年,株洲二中的尹健庭老师因为其一番“怪论”而一举成名。

尹健庭原是湖南省重点中学株洲二中的语文教师,其撰写的教学论文《入学教育课》表达了以下观点: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为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

这样的观点,放在今天,谁若借机兴风作浪,必为千夫所指。但十多年前,似乎不同。

文章被学校推荐到株洲市教研室参加论文评比,获二等奖。不料被“举报”到《中国青年报》,该报在2001年4月3日以“某重点中学一语文老师这样讲入学教育课:‘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为题批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株洲二中迫于舆论压力,匆忙做出解聘尹老师的决定。而后,株洲市教育局发文,宣布解聘尹健庭,且株洲市(含五个县市区)的所有学校皆不能聘其当教师。

尹老师在浙江两位律师支持下,状告株洲市教育局,胜诉。法院裁定,撤销株洲市教育局做出的在株洲地区限聘尹老师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