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华商报》的《异地参加高考得满足3个条件》,是针对前一天“可参加异地高考”的后续报道。《华商报》报道的形式很有意思。先列出多选题:对家长有5个要求,你能符合几个;接着是填空题:孩子有就读年限,看各地咋规定;接下来是必答题:城市发展是否需要;最后是评论: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所有的要素都在里面了,制作标题的路数却完全不同。这就要艺高人胆大,吃透了才能抓得准。看了这,觉得自己思想上的束缚太多。
再看9月6日《华商报》对于王立军被起诉的报道:《涉嫌四宗罪王立军被起诉》,把四宗罪在头版一宗一宗地列了出来。看到这个标题导读,读者一定会想更深入地阅读。
《钱江晚报》之前也有报道,一位作家在编一个人文教材。现在鄞州编宁波风物类乡土教材,我们可去做一下:怎么编,上第一课有什么感受,一个月后有什么感触?做几个版。时政部去做一下,如何?不一定都说好话,主要体现我们培养出来的人要心智健康。
还有做服务,国庆节期间高速公路对小型客车免收费,可能会有人想到租车。车从哪里租,租不到怎么办,《生活服务》也好,特别报道也好,可以去做一下。
《今日早报》报道,早报“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报业集团也有要求,要积极深入开展新一轮“走转改”活动,何伟社长、徐正总编辑已经率先写出报道,做出了榜样。我们也要求大家在十八大召开前至少要采写一篇稿子。
9月28日
今天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余红艺在昨天杨继学写的时评《文明出游也是一种生产力》上批示:“这篇评论的视角新颖,提醒及时。好!送文明办阅。最近一直在关注各报的评论、观点,商报《公民态度》栏目有特点,请继续努力。”
余部长看得很仔细。商报的《公民态度》,在宁波平面媒体中比较有个性,特别是《杨哥有话说》,杨继学写得很聪明,多数都能说到点子上。
看了报业集团8月份的《审读报告》,对商报的表扬比较充分。如对抗台的报道是这样评价的:抗台报道做得非常出色。除了记者深入一线,连续作战,发挥了大量体现市委、市政府决策和全体市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精神的稿件外,《东南商报》还发挥了新媒体在抗台中的独特作用。从7日晚上开始,《东南商报》新浪官方微博专门设立抗击“海葵”台风话题,及时转发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对台风夜出现的网友“双闪志愿者”行动一路跟踪,同时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及时发布信息,帮助网民发求助微博,从而形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强大合力,营造了良好的抗台救灾舆论氛围。
《审读报告》评价有关“电商大战”的报道:《东南商报》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事后证明这些看法是正确的。8月14日“京东”首先挑战,15日其他大型电商纷纷参战,8月16日,《东南商报》在A6版《财经视点》上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这场价格战。但在主稿的副题上,明确指出,“电商打响历史上最强价格战国美、当当、易讯、库巴等纷纷‘参战’,消费者发现一些大家电不降反涨,质疑这是电商的联手操作”,同时在同一版面上发表了两则小稿:专家观点——两家打折应朝持续健康方向发展;延伸阅读——教你如何在价格战中得实惠。A2版《甬上辣评》以此为题发了两篇评论,指出电商“多国杀”暴露出众多问题:电商业低水平竞争,借价格战炒作自己,通过降价追求销量甚至实现行业垄断,立法滞后导致商家恶性竞争无顾忌。从这些报道和评论中可以明显看出,商报的立场非常鲜明,从提醒消费者、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这应该是媒体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所应持的正确立场。
《审读报告》对商报的“文摘”版也有很好的评价:《商报文摘》周刊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商报的文摘版开办有些日子了,看这个月的几个版面,发现可读性比较强。文摘周刊设有《百科》《揭秘》《史海钩沉》《讲古》《档案》《珍闻》《读书》《人文》等专栏。从这些专栏中可以看出,内容偏重于“古”,也就是偏重于以前的新闻,这就与其他版面以“今”为主形成了互补,给读者一个纵览古今的快感。但是“重古”并没有钻到故纸堆里去,而是从今人的需要出发选择内容。所以,有关毛泽东、蒋介石等名人的轶事比较多,对今天治国有借鉴意义的历史故事也不少,如《朝鲜战场的“战俘奥运会”》《1945年日本真是“无条件投降”?》《古代城管的立法与执法》《毛泽东喜欢别人“蹭车”》《古代律师以刀笔断生死》等,都是针对现实需求而安排的。
报业集团8月份的《审读报告》也指出了商报的一些问题:1.今年八一建军节,无论是8月1日还是2日,都没有发一条相关的新闻或文章。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疏漏。2.保持文字上的严谨性还需要下功夫,特别是标题上疏漏不少。举一个例子,8月25日A19版头条标题“小小餐饮服务员也有大学问”,有两处不妥:⑴“小小餐饮服务员”有轻视这一行业的意味;⑵看全文,有“大学问”的,不是指服务员个人,而是指这个行业。3.8月2日A13版“13岁男孩被性服务”版面中有一篇男孩专访,记者请男孩详细回忆脱衣、戴安全套经过,内容低俗,这种采访,也是对未成年人的再次伤害。
以上《审读报告》的评述是中肯的。我看商报的“文摘”版,也有同感,确实在选稿上有特色,配合时政,也能跟得上。这样,既区别于《宁波日报》的《文荟》,与《宁波晚报》的《星期日特刊》相比也各有千秋,蛮好。《审读报告》提出来的问题也很中肯,我随手翻看,发现好几个文字上的问题,编辑确实要多加细心,更加严谨。
今天我们的报纸把“灵桥大修”做得比较突出,都市类报纸把这事都安排为头条,应该说是不错的。事实上,这个便桥的寿命是两年,明年灵桥大修后不久,便桥又会被拆除。我倒建议,是不是写个内参,就是建议新建造一座大桥,而把灵桥保护起来。我是一个新宁波人,来宁波10年,就看到灵桥大修好几次了。你看人家赵州桥,在不远处新造一座桥供通行,老的赵州桥就成了一个步行桥。那还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何况现在我们宁波呢!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写一个内参。如果能公开发表,不妨公开发。
马上就要到中秋节、国庆节,这个双节期间有个新事物,即高速公路等收费路段对七座以下小轿车实行免费通行。这8天长假,公管、警察肯定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北京这两天就已显示很堵了。有个指数如果达到10,那就像停车场,而北京一些路段一度达到9.8,北京的道路就接近于停车场。高速放开,将涉及的部门肯定很多,公管、交警、保险、加油站、修理厂、医院,等等。个人认为,时政新闻部是不是牵个头,8日上班,到9日有一个总的统计,会有疲劳驾驶、酒驾,甚至生气驾驶的统计。这个统计也不仅仅是高速,包括所有收费公路,也不仅仅是小车,还有大巴等多种车型……那就可以做一个很大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可这样做:为什么现在高速放开?高速设计时,是不是应该考虑到流量的设计,最大流量是多少?倒过来,这是第一次道路放开,利大弊大?国务院出台这样一个政策,有没有科学依据?甚至给政府部门建议:平时收费可以降下来,这个放开,也不止于小车,大巴也应该放开……这可以做上几个版。可用一个《你说我说》栏目。东南商报这几个“问”,是经过实践之后,有了统计数据之后提出的,是独立的观察,这比泛泛做几个动态报道要好得多。这就反映《东南商报》记者有观察力,也有观点;反映实情,动了真情。体现媒介不只是闻道,还要问道、论道、传道。就像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写一个提案那样来操作,以《南方周末》或《瞭望东方》杂志记者的姿态来调查采访、综合提炼,有高度,有深度,有格局,有气势。
2012年10月
10月8日
黄金周期间的报道,看了觉得蛮好,同城媒体比较,我们有自己的特点,今天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个是关于9月30日中秋节的报道。《中秋快乐》这个头版,看上去一般,但图冲到了报头上面。《东南商报》坚持在适宜的情况下,起码在设计上张扬个性。导读全部用手写体,包括“祝读者朋友中秋快乐”的节日祝词。这个想法是好的。不管别人怎么想,敢作敢为,坚持在改就好。这期商报是很好的。29日连开两个会,心情很紧张,很担心,不知哪里会出岔子,第二天打开商报,满眼秋光无限,过节快乐,让大家吃月饼,这个感觉是好的。
接下来10月1日到7日,整个假期包括今天与同城媒体比较,完全放下心来,我们的可谓光彩夺目。
10月3日头版《景区叫苦望游客手下留情本报倡议请大家文明出游》,设计甚为新奇:满版以“人”字打底,间有“摘花的人”“喧闹的人”“加塞的人”“爬树的人”等,黑体加粗,任山葳的设计很有创意。对,就这样办,这就是特色。同样比较,每天的图,都用得很大。还有10月5日《湖景胜海景》的报道,上面的图天蓝水蓝,感觉很美。这几天的报纸,起码在设计上、图片的选择和组织上,都很好。
再有两个报道也提出表扬:
1.今天的《四问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这几个版面,同样是这一天,有的报纸还是在做“交通今起恢复正常”,当然是正常,这还要发吗?还有货满架、商品足,建设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又没有天灾人祸,该如何满足需求保证商品供应,这用得着说吗?相比较,商报的想法很好。这四个版,拿出来值得!《现代金报》也有策划,《盛况黄金周的三重反思》,很明显,是对整个黄金周的反思。我原来的设想,是要我们的记者以《南方周末》周刊、《环球》杂志的记者的眼光和胸怀来写,不只是写宁波,以更宽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在看,商报记者能这样写,纵横交错,记者之间紧密配合,像以搞一个调查的性质来写,是好的。假如明天还有稿子,比如杨继学去写个述评的稿子,归类各种情况,就要站得更高。
2.10月7日《百岁老人陈和薌驾鹤西去》。说这篇稿子,是因为宁波的报纸都没有报道,唯独商报报了。捐了8000多件文物,其中有23件一级文物,然后,百岁老人去世了,这样的老人,宁波的报纸不应该给她“树碑立传”?这一天的报纸,你报道说宁波来了57万游客,都难比这一个人的分量重。
我还想到另一个人的去世。10月1日,周时奋先生因病去世,10月4日下午遗体告别。当时我想要不要做一个关于逝者的新闻。后来一想,不要多事,算了。其实不是,周时奋这个人,起码他是个宁波当代的才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写小说,我家里还有他的散文集,他还善策划,前几届宁波服装节他都参与了策划,恢复了《鄞县报》,创办了鄞县(今鄞州区)电视台,琴棋书画、诗文歌曲,都会,起码是一个才子。能不能写?如果《东南商报》报了,发了一篇有篇幅的逝者新闻,那一天的商报就不同一般。现在想想,没安排写他有点后悔。他当过宁波市文化局局长,后来在监狱里度过几年,那几年是他人生的炼狱,而后得到新生。然而他做了多少事?可能有的人说得很好,但不可能像他那样做事。功是功,过是过,是和非是可以摆明的。我觉得,这又是解放思想的一个机会,我思想不够解放。关键是怎么写,怎么把握得住,零度介入,突出地让人感受到他是个才子,64岁去世,惋惜!那么,商报就会令人刮目相看。有的事情不做,会后悔的。
《宁波日报》10月1日、2日报头部分设计改变,很好。这就看敢不敢有变化。同样,杭州的报纸,9月30日《今日早报》头版大图《“史上最长黄金周”迎来出行最高峰》,黑压压的人,1日、2日黑压压的车,还是这么拥堵,把本就不好的心情搞得更糟。10月5日《都市快报》头版放一幅芦苇的大图,很安静,于市声喧闹中显静谧,比较好。
3.再看几个报道:《人民日报》搞了一个《信息服务台》,10月2日《寻找秋的主色调》,是“黄色魅力”,一片胡杨林。第二天是秋“红”:红叶、红山、红海、红果实,介绍四川理县米亚罗、贵州赤水丹霞、辽宁盘锦红海滩、山东青岛铁橛山及全国赏枫时间表。虽是黑白版,仍给人色彩感。之后是蓝,《秋日里,那一抹蓝调》。请大家想想看,那一幅幅黄色的、红色的、蓝色的、银色的图画,多么绚丽、开阔,让人看后如何不感到赏心悦目。
今天的《都市快报》《嗨!你丢东西了》,摄影记者傅拥军把人们在旅途所丢的东西拍成图片,缩小,“花花绿绿拼在一起,还蛮好看的”。其中有不少是人们遗留、丢弃在高速路上的垃圾,50多种。这比拍一张高速路上的垃圾照要好得多。这是什么拍的?iPhone手机。图片呈现的效果不在于工具,而在于思想。
《浙江日报》摄影记者徐永辉的作品《1949年杭州“十一”》,虽是黑白图片,却很有纪念意义,一图胜千言。
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