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你上的24堂幸福课
22670100000003

第3章 修身

——幸福从来都属于有修养的人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洁身自好一身清

一张普通的照片能卖四十万元,是卖照片的人在做梦还是买照片的人发神经,是什么照片这么值钱?

然而,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香港某周刊曾放言,愿以40万港元买女明星与某名人的合照。可是悬赏多年,至今却仍无所获。

现代社会,许多人视明星为偶像,更有不少名人,视同明星美女合照为光彩。在香港,名人以重金包养女明星的韵事,时有所闻。但有一个名人却是例外,他不但不会追蜂逐蝶、主动接近女明星,反而敬而远之,这个人就是李嘉诚。因为李嘉诚除了在生意上不沾染污秽,在生活作风上也是一身正气。

据说有一次,澳门赌王何鸿燊的海港酒店开业,李嘉诚前往祝贺。正当两位老友兴致勃勃地聊天时,一位一身珠光宝气的影圈女明星笑容可掬地向他们走来。在场记者一齐举起相机,等待着那价值40万的一刻到来。何鸿燊是主人,见这位明星到贺,回过头来准备向李嘉诚介绍时,李嘉诚早已回避到别处,不见了踪影。数十名记者眼见到手的横财顿时化为泡影,大失所望。

李嘉诚视名誉如生命,他吸取个别名人因行为不检点而令形象受损的教训,在社交场合,凡有女明星、女艺员、港姐、亚姐这些人物在场,他都敬而远之,更不用说同她们合影。

香港人一直都管李嘉诚叫“超人”,然而李嘉诚自己却始终不承认,他觉得自己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平常人。其实李嘉诚对荣誉并不看重,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清誉。他认为,哪怕是小小的不检点都会给名誉带来损害,这种名誉上的损害随后就会威胁到企业的信誉。

在商海的浮尘中保持清誉是件不易之事,有太多原本廉洁的人在环境的招惹下最终走向了堕落。把持不住自己在于修行不够境界,显然,李嘉诚之所以能不同流合污,还要归因于他一直以来的潜心修炼。为人处世,难得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如果人为的痕迹过于明显,那么就很容易遭到暴露。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李嘉诚清誉的保持是他努力不受尘埃招惹的成果。商界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不过李嘉诚在这莫测的环境中却能够为自己留一方幸福的净土,获得一份内心的清静。

对于修身养性,最重要的莫过于减少对物质的欲望,李嘉诚虽为香港首富,然而他的境界已经上升到为人民造福,而不是沉迷于自身的享乐。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最终会走向贪婪,相反,清心寡欲才能体会到幸福的真味。

商场如战场,激烈的竞争让不少人铤而走险,为了获得钱财而丧失了自己的良心。李嘉诚深知不法经营会给人民带来多大的灾难,也知道这种做法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做生意至今,李嘉诚始终远离不法行为,他的良心和道义告诉自己:“有些生意,无论有多少钱给我赚我都不赚;有些生意,已经知道是对人有害,就算机会容许做,我也不做。”李嘉诚舍弃了不义之财,换来的是大家给予他“洁身自好一身清”的称赞。

有舍才有得。李嘉诚的洁身自好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内心的幸福和清誉的美名,受到了各方的尊重,他高尚的品质同时也成了企业的一份重要资产。正是看重了李嘉诚的信誉,许许多多商家都想要与其合作。不与人争抢,从大智慧上看来,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表面上的隐退却能在将来转化为强大的前进动力,最终达到没有人能与我争抢的境界。看来,对不良作风的舍弃实际上却为李嘉诚赢来了更多的财富。

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嘉诚贵为香港首富,事业有成之后,他并没有小富即安,仍然住在40多年前结婚时在香港的浅水湾购置的那套房子里。那是一套看不到海景,外观既不豪华,内饰也很一般的房子,但他一点都没有感到寒碜,反而非常喜欢这幢老屋,因为这里有他和表妹庄月明一起留下的美好回忆。

长期以来,李嘉诚一直保持着努力拼搏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旧式黑色西装,脚上是半旧的皮鞋,戴的是廉价的电子手表。

人们经常会看到李嘉诚穿着那套西服出席各种场所,甚至是规格极高的会晤或宴客,但谁也不会想到,那是已经穿了十几年的西服,且不是名牌。他说他对于牌子不怎么讲究,他有几双皮鞋,但却有一半是坏了的,可他从不舍得扔掉,总是补好后再继续穿。有一年他到北京办事,发现皮鞋的饰带烂了,索性剪掉,成了一只有带另一只没带的样子。李嘉诚就是穿着这样的鞋子,操纵了几十、上百亿的项目,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依旧保持着一贯的简朴。

他在公司里与员工吃同样的工作餐,他去工地巡察,就会很和蔼地与那里的农民工吃同样的盒饭,不认识他的人,真以为是自己的一个工友呢。如果是他自己吃饭,只要一碟煮青菜和几条不值钱的小猫鱼,他说再多了,就是浪费了。

“你如果看到我吃又简单,生活简单到一百个人当中,我敢大胆讲一句,我是最简单的,衣食住行都是简单。我一心一意过自己的生活,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只要你自己内心有个世界,人家乱讲你乱攻击你,你一笑置之,是这些人无知。”

李嘉诚虽然坐拥巨额身家,却是出了名的勤俭。他曾坦言:“我的世界很阔,我自己内心的天地才是令我最高兴,你有内心的天地,那种阔是阔到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的,所以才能令我有这种精神,支持我对51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意都这么投入。”

李嘉诚喜欢简单的生活,他觉得只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入以最持久的幸福感。他早上喜欢去打高尔夫,空闲了就跟家人和孩子聊天。谈起自己的孙儿,李嘉诚说:“我们感情很好的,但玩耍之中我还是比较严格的,不对的时候照样会说他们。我比较希望,无论孙子或是儿子,都是希望他们成才,80%的时间和他们一起,都是和他们讲做人的宗旨,很少讲生意。”

“我现在不需要钱,钱对于我来说,多几个亿少几个亿也不过都是数字上的事,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假如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是的,对于李嘉诚来讲,钱确实不再是影响他生活的因素了,他也完全有理由、有资格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他依旧简朴,依旧忘我的工作,这里面除了他一贯秉承的对股东负责的原则以外,还有一个精神上的理念和富足的理想在支持着他。

处处勤俭的李嘉诚,在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的同时,对公益事业却情有独钟,他捐资20亿港元创办了汕头大学,为4万名低视力者配用助视器,为6万失聪儿童进行语言矫正,在全国30个省市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上千万的残疾人提供人道援助。他还表示,要拿出自己1/3的财产用于社会慈善事业。这让我们看到一个富豪创造财富的真正精髓。

李嘉诚生于忧患,长于磨难,正是这样的特殊人生经历,养成了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过去,中国的商家普遍观点是莫谈国事,现在还有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只顾埋头做生意,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但李嘉诚却认为,立足于任何一个国家,商人的前途必然受政治的影响,更会受国家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国家才有小家,国家发展了,才会有个人的发展,取之于民用之用民。他的一切爱心行动都是缘于他心中始终有国家和人民。

物质的财富转瞬即逝,无论好坏与否,最后都要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应该有相对应的精神文化,让我们内心充实。人的精神状态不好就会生病,社会的精神面貌不好就会动荡不安,精神的力量能使人奋进,能改变自己不能改变的事物。人如果有了精神上的支柱,他就会朝自己目标努力奋斗,不在乎物质得到多少,而内心中始终充满着干劲,不断进取,这就是我们的精神在起作用。国家有向心力、人类有凝聚力、个人有精神依托和精神支持,人们才会内心充实,才能真正享受幸福的生活。

节俭——最有价值的遗产

李嘉诚的勤俭精神对下一代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儿子李泽楷回忆,在他6岁的一次外出乘坐泛美航班时,父亲先把他带进了头等舱,之后又把他送进了经济舱,并对极不情愿的他说:“孩子,相信你还会回到这里,那时你看到的一切都证明了,你是通过艰苦的努力赢来的。”

李嘉诚送李泽楷到美国去读书,除了给他提供学费和生活用品等必须费用外,一分钱也不会多给,李泽楷的零花钱都是在麦当劳打工,或在高尔夫球场做球童挣来的。李嘉诚坦言,当年他朋友的儿子到外地读书,朋友送给儿子的是一辆新款敞篷车,而他只是给两个儿子各买了一辆自行车,骑着这样的车子行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里,显得极为方便。

李嘉诚曾经在汕头大学讲道:“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纸文凭或仅是一个学位,教育是掌握人生的导航器,是一个发现世界和发现自我的旅程,专业知识、语言能力、创意和慎思明辨的思维互相构成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怀着热诚和稳定的心态争取成就,服务社会、民族和国家。正因如此,教育是一切传统和进步、尊严和智慧的基石,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就是教育的承诺。”

从上面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李嘉诚对教育的重视和热诚,更能看出他对于后代的教育理念,秉承自己的理念,李嘉诚亲身教导自己的两个儿子,用自己端正的品行去感染他们。

身为巨商,李嘉诚却带着两个儿子出门挤巴士,很少让他们乘坐私家车。有一次李嘉诚带着两个孩子外出,看到路边有个卖报纸的小姑娘正在专心读书,李嘉诚便叫孩子们学习小女孩认真的学习态度。孩子们不理解父亲为何要让他们挤巴士,对此很是不满。李嘉诚就笑着对他们说:“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让你们能够看到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明白道理的两个儿子从此便乐于坐公交了。

李嘉诚说:“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凭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动辄搬出家父是某某,子凭父贵。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如果是这样的话,岂不是害了他们吗?”

李嘉诚处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两个儿子,让他们保持节俭的习惯,所以兄弟俩也随父亲吃了不少苦。如今,他们对父亲十分感激。因为磨难不仅仅教会了他们怎么克服困难,更丰富了经历,磨炼了意志。同时他们也明白了“做人要大度,对己要节俭,对人要慷慨。赚钱的意义在于将辛苦所得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用来大肆铺张浪费”这个足以让他们受益终生的道理。

《礼记·学记》中有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然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意思是:如果不对玉石进行雕琢,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变为器物;同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懂得道理。不过玉这样的东西有着自己恒久不变的特性,即便是不对其进行雕饰,它也还是玉。然而人就不同了,由于人性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不学习的人就会舍弃君子不做,而做小人。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作为商人的李嘉诚,无疑是成功人士中的佼佼者;而作为父亲的李嘉诚,也同样是成功的。

“知否兴风长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还有什么比看着后代健康成长、能把自己所开创的事业继承并发扬光大下去更令人感到幸福的吗?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为什么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人生要幸福,事业要成就,“修身”是前提,没有修身的铺垫,做人做事都不会顺利,幸福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做人开始的。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还谈何事业。一个人如果缺“德”,无论他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强的能力,多高的水平,都不能称为一个完善的人。

“德”是获取人心的最佳利器: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若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

对任何领域而言,道德是获胜的首要因素。德商,是指一个人的德性水平或道德品质。德商的内容包括体贴、尊重、容忍、宽恕、诚实、负责、平和、忠心、礼貌等各种美德。

科尔斯说:“品格胜于知识。‘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一个有高德商的人,一定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也自然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修炼自己,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当李嘉诚决定离开塑胶厂自己创业时,主动找到老板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绝不会把客户带走,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而当他迈出艰难的创业之步后,产品的销路成了挡在面前的一只拦路虎。这时有一个原来塑胶厂的老客户风尘仆仆地找到他,主动要求在他这里进货,李嘉诚毫不犹豫地说:“我绝不会抢原来公司的客户,我的产品必须要靠重新开发的新销售渠道来进行销售,还是请老朋友谅解吧。”

李嘉诚如此恪守为人准则,讲求信誉和保证让这位客人大为感动。自此,李嘉诚诚信之名渐渐在行内传开了,而他的厂子也真正开始如火如荼地建设起来了。

李嘉诚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良好的道德修养乃是存放在生命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播种一个思想,你会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道德。培根在《论美》这篇文章中指出,形体之美胜于容颜之美,而气质之美是最高境界的美。人生有限,事业无涯,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使气质之美绽放光彩,使青春得以延续,使宝贵的生命得到永生。

无独有偶,这样靠“德商”成功的例子在蒙牛的发展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一个亮点。当初,在伊利工作多年的牛根生准备离开伊利时,总经理郑俊怀对他说:“你不是想辞职吗?那好,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你一定要待在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的地方;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

牛根生虽然心里不情愿,还是如约进了学校,开始一个老学生的学习之路。后来,牛根生白手起家创立蒙牛,继续从事乳品行业。对于“老东家”伊利长时间的“围追堵截”和干扰,牛根生并不怨恨,反而喊出了“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同时,他提出“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并且在公共场合提到伊利时,牛根生都把伊利放在蒙牛的前边。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是牛根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德”是获取人心的最佳利器。在伊利工作期间,因为业绩突出,公司曾奖励牛根生一笔钱,让他去买一部好车,结果牛根生却用这笔钱买了四辆面包车,使得其直接下属每人都有了一部车。据牛根生身边的人介绍,当时牛根生还曾将自己108万的年薪分给了大家。这其实都是牛根生给部下的一种心理暗示:只要我老牛能成功,绝不会亏待跟着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也正是这样的做法,使得牛根生宣布单干后,曾经的老部下都义无反顾地投其麾下。

做人必须从“德”字开始,树立有德之人的品牌,这样才能成大事。《左传》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最上等的是确立高尚的品德;次一等的,是建功立业;较次一等的,是著书立说。如果这些都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就是不朽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人生的乐趣、生命的精彩。

富裕和富贵,虽只有一字之差,其差别又何止千万里,富裕与否的参考标准是物质,只要有几个钱都可以成为富人,而富贵与否的参考标准是德,唯有德者可谓之“贵”。

人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有一个人的思想和品德,因为天下富人很多,但也存在为富不仁者,他们极少考虑别人,每天挖空心思地盘算着自己的利益,这样的人虽然富有,但绝不幸福。只有依靠财富去实现内心的富足,建立受人尊重的品德和修养的人,才拥有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