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李嘉诚给你上的24堂幸福课
22670100000017

第17章 主见

——不要依赖经典,也不可过分地相信经验

有一个成语叫“集思广益”,说的是凡事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但有时候集思广益却未必就好,关键的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否则,即使“集”了无数的“思”,到最后却还是徒劳无益,不能付诸有效的行动。

俗话说“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主见就是这个“头”。

事实上,主见也是一柄双刃剑,在前进的道路上,它是披荆斩棘的利器,能够助你一往无前;但如果一味的犹豫徘徊、迁延不决,则它又会成为砍断幸福之舟桅杆的元凶,让幸福之舟在原地转圈而最终沉没。

为幸福的航船掌舵

人生的路要想走得顺畅,就必须有主见。既不能完全依赖经典,也不要过分相信以往的经验,而是使自己成为事情真正的决定者,这样的人才会在自我把握中日益完善自己,最终获得幸福。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数飚升到历史高峰的3950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此时正是售股集资的最好时机。因为此前李嘉诚曾进行了香港证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资行动,宣布长实系四家公司——长实、和黄、嘉宏和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

但李嘉诚却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侥幸,恒指的异常飙升必定会引起大的股市震荡,因此他采取了冷静观望的态度而没有再发行股票集资。

诚如李嘉诚所料,美好总是短暂的,股灾的阴影转瞬即至,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泻508点,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

由于李嘉诚早有准备,所以尽管长实系市值下跌,但实际资产依旧。这主要是由于长实采取的是与其他公司联合集资的方案,所以尽管被股灾冲淡了很大一部分利润,但分摊下来依然算是集资成功。可李嘉诚却并没有因此而感觉到一丝的侥幸。

随即,在他的筹划下,“百亿救市”的举措横空出世了。

百亿救市实际是一个稳定港股的行动方案,当时不但不被外人理解,就连长实内部也多有诘难,可李嘉诚在仔细地分析了所有资料后依然独断独行,他的举措迅速遭来非议,有人指摘其有“为私之嫌”,但李嘉诚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就会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他人的非议丝毫也不能改变他的决心。

他随即主动向港府提出了“稳定港市”的方案,虽然他一再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经济不要有太大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可舆论一边倒的评论无疑给了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35%以上股权;和黄的股权也已接近35%。而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人士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李嘉诚无法全面收购,只得要求当局放宽限制。

李嘉诚的努力富有成效,委员会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方案”,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诱发点而必须履行的全面收购条例,但规定所购人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购入股份时必须每日公布详情。各方舆论针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放宽收购点又限期售出,这是矛盾的,“难消危机”,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故表示对附带条件的失望。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那么李嘉诚收购的股票则必亏无疑。

而李嘉诚却顶住了舆论的压力,力排众议,果断认购股票以支持救市。

正是这次被称为义举的大手笔,使他在化险为夷后获利颇丰,令许多商界精英艳羡不已。

李嘉诚的这一段经历虽说是商战中的一次小战役,但他却深刻地触到了做人的一个原则,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去盲从别人。你要尊重自己的判断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要像墙头草一样,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

如果李嘉诚当初盲目地听从了他人的意见,或许会获得一时的利益,但因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与主观判断力,他的影响力就不会持久。

在当今社会,保持自己独有的判断力异常重要,如果只会人云亦云,必定会被他人替代。自己拿主意,才能决定自己生活的方式和内容,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

芸芸众生总是对幸福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选择。什么才是幸福?而哪里又是幸福的方向与彼岸呢?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幸福是什么,但能知道幸福方向或到达幸福彼岸的就不是人人可及的了。有些人在驶往幸福的航行中投机取巧,结果触礁了。有些人在大海的波涛汹涌里胆怯而失去自信,结果返航了。有些人在重重迷雾中驶入了歧路而跌进了万丈深渊。而有些人则自傲自负,自以为是,结果幸福与他擦肩而过了。

人生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能力。当你成为舵手时,就要紧紧地盯着幸福航船上的指针,做出正确的判断,牢牢地把握前进的方向。

做个“保守的新地主”

为保证稳定,港府出台大量新政以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众多小地产商瞅准时机,大肆购地。纷纷借用“卖楼花”的模式,试图大赚油水。

“卖楼花”模式是由霍英东首创的,即在楼宇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建成的物业到银行按揭,可谓是一石二鸟的双赢之策。

银行也从中斡旋,为楼宇提供按揭,甚至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香港地产业由此呈现出一片轰轰烈烈的景象。

不可否认,这种加快资金回收的模式极大地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的炒房家,关注地产业许久的李嘉诚又焉肯放过?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嘉诚并没有盲目跟风,他先是坐下来,冷静地观察,缜密地思考,然后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令人费解的决定。

面对畸形增长的炒房热,李嘉诚并不急于“大胃口”抢地囤地,而是始终坚持地皮的质量,不按揭贷款,只租不卖。这一举措,使李嘉诚被很多人戏称为“保守的新地主”。李嘉诚并不因此而有动摇。因为他始终坚信:物极必反,且与银行过分地捆绑,风险巨大且难以预料,一旦发生危机则一损俱损,无法控制局面。

的确如此。1965年前后,香港多家银行出现挤兑现象。银行危机一直持续了一年有余,后来,在港英政府果断采取紧急措施补救的情况下,挤兑风潮才有所遏制。但大部分银行早已元气大伤,房地产市场更是因此而一落千丈,破产者不计其数。

而李嘉诚所采取的稳健措施,却避免了风险,挤兑风暴只是导致其暂时的物业租金下调,收入暂时减少而已,其根基依然坚实稳固不曾动摇。

以物业收租,虽不能像发展物业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而且,以物业增值算,时间愈久,租金飙升的总趋势将愈加明显,其效益也必然愈加呈现稳定。

这一明智的决策堪称李嘉诚稳健执著的性格的一个有力的脚注。

巨大的成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冷静的头脑和耐心。面对潮流,一定不要急于跟风,先冷静下来,仔细认真地分析推敲。不要认为大家都去做的事就一定是对的,要有自己的主见,相信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李嘉诚教给我们的做人做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