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课
22666700000031

第31章 灵活应变:在较量中挖出真相(3)

在另一起案件中,报案人声称他在晨跑时亲眼见到一名穿黑色大衣的女子杀害了死者后逃走了。他追了一段路,可是没有追上,于是回到现场报了警。FBI探员感谢他的报案,又向他询问了一些嫌疑人的细节,他说,嫌疑人是一名个子很高的女人,穿着高跟鞋,短发,其他的他就想不起来了。FBI探员请他再想起什么线索时及时和警方联系,便让他回去了。

报案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抢劫,他拼命追赶,终于追上了抢他东西的人。那人回过头后报案人吓了一跳,因为这个人正是之前审讯他的FBI探员。FBI探员看着他说:“先生,我很佩服你能够跑得这么快,连我这个警局的短跑冠军都追得上。可是我很好奇,凭你的速度怎么会追不上一名穿着高跟鞋逃跑的女人呢?”FBI探员又一次将报案人带回了警局,经审问,根本没有什么穿黑色大衣的女人,报案人自己就是凶手。

这种用对方的理论反驳对方的方法在生活和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当一个人向我们强调他的理论有多么正确,但事实上存在许多漏洞时,我们可以暂时不反驳他。因为当一个人的心中认定了某件事是对的时,即使我们能够列举出许多足以反驳他的证据,他仍然不会低头认错,并且态度会变得更加强硬。此时,我们可以假装相信他的话,不去与他辩论,一段时间后,再用相同的理论去说一些听上去就很荒谬的话,做一些看上去就很荒谬的事,令对方来反驳我们,到那时,他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

【给对方设下层层圈套】

圈套和陷阱类似,一开始都是人们用来捕捉猎物的工具。下圈套,设陷阱,都能让猎户们更容易捕捉到猎物,也容易让他们捕捉到更多的猎物。后来,人类学会将这些工具化为无形,使用的对象也从动物变为人。在生活中,提到圈套,人们脑中最先浮现的词往往是陷害、欺骗、邪恶、不正当等贬义词。如果说一个人善于设圈套,人们也大多会认为他是一个狡诈之人。事实上,给别人设圈套的人并非都是有邪恶目的的人。很多时候,正义的人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对付那些狡猾的恶人,特别是那些狡猾且善于逃脱法律制裁的人。

当假设推理无法通过正常审讯途径得到验证时,FBI们有时也会耍一些小花招,这是他们常用的手段之一。犯人很狡猾,想要使他们出现漏洞,就要比他们还狡猾。如果将警匪关系看成一场比赛,设圈套就是这个游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圈套设得好,所进行的假设就能够从嫌疑人自己的口中得到证实。

给人设圈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设得不好,一时失误,反而会令自己陷入困境。对于一个视财如命的人来说,最好的圈套就是让他有利可得;对于一个喜欢美色的人来说,最好的圈套就是让他有美女相伴;对于一个权力至上的人而言,最好的圈套就是让他拥有一定的权力。FBI在给犯人设圈套时会先掌握对方的弱点,摸清他们心里的欲望,然后针对不同人的不同喜好设下不同的圈套。

某市出现了一名专偷名画和古董的小偷,已经有许多户人家失窃,可是小偷非常谨慎,从未在现场留下过任何线索。为了引出这名小偷,警方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新闻,新闻中说市里一位富翁最近在院子里挖出了一件古董,经鉴定,这件古董有近千年的历史,价值连城。新闻中还说,富翁本人对古董并无爱好,也没有研究,他希望能够将这件古董拍卖出去,让真正喜欢它的人拥有它。为了增加新闻的可信度,警方还在新闻中刊登了一幅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人手中捧着一个铜像。小偷看到照片后心中一动,他偷了那么多古董,没有一件比这个铜像值钱。虽然最近风声很紧,可是一想到这东西能卖个好价钱,他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富翁在市里很有名气,打听到他的住所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混进去,毕竟这样的人家通常都安有安保系统。小偷仔细考虑后,决定先假装成维修工人混进富翁的家,摸一摸里面的情况。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小偷暗自欢喜,决定晚上就动手,将铜像偷出来。天黑以后,小偷蹑手蹑脚地溜进富翁家,悄悄地来到放着铜像的书房,当他拿起铜像正准备离开时,周围的灯突然亮了,晃得他睁不开眼睛。等小偷能够看清周围时,他见到的是一群警察,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枪。第一次在偷窃时遇到警察,小偷吓得呆站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他就这样被警察带走了。

圈套能够套出一个人的实话,也能套出一件事的真相。想要将圈套进展得顺利,除了事先要做足准备工作,打探好对方的盲点和弱点,在对方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进行也是一种优势。FBI提示,最好不要先对方一步暴露自己的真正意图,否则对方一旦产生了心理防备,圈套就有可能失去它的效果。

【不附和对方,让对方心里没底】

FBI特工哈鲁是个另类,他从来不会附和对方,所有人都说哈鲁是最猜不透的人。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和哈鲁沟通了,他们都说原本自信满满的自己,和哈鲁聊上一阵子,就会立刻变得很沮丧。

一次出于好奇,杰尼也想会会这个哈鲁。杰尼和哈鲁聊起了天:“亲爱的哈鲁,今天的天气很好。”“嗯,一般。”“亲爱的哈鲁,组织分配任务,我觉得使用A计划更加符合情况。”“不一定。”杰尼发现,哈鲁的每句话回答得都很中立,完全没有附和自己的地方。他在想哈鲁是不是自己心里有自己的套数,自己的意见是不是相比之下很拙劣?于是,他越想越害怕,最后杰尼匆忙逃开了。

但哈鲁的心里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呢?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哈鲁是个厉害的人。知道如何回复对方,对方和他一对话立刻就会觉得很失败。但人们也在暗地里称赞哈鲁是个聪明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

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他们把参加实验的人员分为人数相同的甲乙两组,让他们面对面坐着,互相阐述彼此的观点。参与实验的人被提前发到了讲话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要尽可能地让对方相信自己的话。

研究人员将自己选出的作为干扰的人安排在甲组中,并且提前在隐蔽处安放了摄像头,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录像。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数据表明,甲组的演讲内容几乎全部被乙组人肯定。而乙组的内容则被指出有问题,而且几乎都是乙组的人自己承认这个信息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很显然,作为干扰的人混杂在甲组人中,当乙组的人向他们阐述内容时,他们不会附和和支持。渐渐地乙组的人开始怀疑自己的说服力,继而怀疑对方揭穿了自己的谎言,在心底没有答案的时候,他们会被自己的答案吓倒,并且主动说出讲话内容的问题。

通过这一实验,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甲组那些成功的撒谎者中,支持和附和他们的人越多,他们说的就会更生动真实。他们会显得信心满满,让听众相信这个信息的准确性从而避免被识破。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方法很不礼貌,容易得罪别人。但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可以让对方信服自己。其实这点策略的高端之处,是让对方自己被自己打败。人们在产生一个想法的时候,都会去向别人咨询这个想法的可用性。如果别人肯定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会很自信地投入到实践中。但如果对方说这个观点很荒谬,不可信,那么他也就会改正或者抛弃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