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FBI犯罪心理分析课
22666700000024

第24章 沉着应对:在博弈中击垮对方(1)

人们在与别人竞争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种博弈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利益在所有人中是最大的,这就导致了一场双雄博弈的局面,其中的胜利者一定是能够掌握对方心理的人。每一个FBI警员都是高明的博弈心理专家,他们知道怎样看穿对方的心理,怎样影响对方的心理,知道怎样引导对方按照自己制定的路线走下去。

【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FBI指出,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当一个人的问题对他人可能带来隐私的泄露、名誉的损坏或是相关利益的丧失时,出于对自我保护的需要和避免承担责任的心理,人往往就会选择三缄其口。因此,在某些时候,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我们要学会使用“烟幕弹”来隐藏自己的动机,以防被“攻心”。

在审讯犯罪嫌疑人和侦破案件的过程中,FBI探员们经常采用这种方式。他们会做出一些和侦破案件无关的举动,用以松懈犯罪分子的警惕性,等到恰当的时候,再迅速出击。

或者在审讯的时候,FBI探员们会突然说一些和案件无关的话,用来消磨犯罪嫌疑人的抵抗心理,甚至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给犯罪嫌疑人听,用来迷惑他们,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1998年的冬天,FBI探员接到命令前往阿富汗拘捕一个大毒枭,这个大毒枭为美国多个州的毒贩子提供货源,而他又利用阿富汗动荡的局势隐匿在那里,让FBI四处搜索都无法将其抓捕归案。

领队的FBI探员来到阿富汗之后,与当地部落取得了联系,他们认为自己的拘捕计划与阿富汗当地部落的领导者之间并无任何瓜葛,所以就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告诉对方将要拘捕的人是一个大毒枭。在接下来的抓捕过程中,虽然总部为FBI探员们提供了非常详尽的线索,甚至将大毒枭所在的具体位置都告知了他们,但FBI探员却屡屡失手。

在经历了大半个月的抓捕之后,当地部落对FBI的行动提出抗议,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最后禁止FBI探员踏入他们的土地。落败而归的FBI探员们回到美国总部后才知道那个大毒枭是当地部落领导者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之所以一再失败,就是因为当地部落对大毒枭暗中进行保护,所有情报总是在第一时间就被泄露,自然无法成功抓捕他了。吸取教训之后,FBI总部派出了一支潜伏分队,他们以游客的身份进入阿富汗,在短短3天之内就暗中拘捕了大毒枭,并隐秘地将他运送出阿富汗,完成了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里奇·蒙得洛曾经说过:“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被别人发现,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而隐藏和欺骗之间有本质差别,隐藏并不是欺骗,只是人们不将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环境之下的自保手段而已。”这一说法为隐藏自己真实意图的行为找到了最合理的解释,因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越是显得高深莫测,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遮掩起来,就越能在交往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成为占据优势地位的主导者。对此,FBI做出如下总结。

1.真实意图是重要的隐私

正如里奇·蒙得洛所说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被他人发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诉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真实意图是一个人的隐私,而隐私所代表的则是人们难言的痛楚记忆以及那些牵扯巨大利益的信息。这样的信息一旦被他人发现,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不可想象的影响,它会成为别人的武器,像匕首一样直刺我们的心脏。保护自己的真实意图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隐私,更是对自身长远利益的保护。

对于脾气暴躁的人来说,保护好自己的真实意图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们总是在情绪受到巨大刺激的时候忘记坚守,从而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袒露在他人面前。为求一时之快,人们会毫无顾忌地发泄,但在发泄之后又忍不住懊悔,因为主动的泄露让自己的隐私变成人尽皆知的事情。因此,保护真实意图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人们主动控制情绪,在自己的心中加上一把锁。

2.防止底牌外露

FBI高级探员奥斯丁有一句名言:“你的底牌就是你的底气,是你与别人进行博弈时一切力量的源泉。”这句话深刻地解释了底牌对于一个人而言有多么重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人都处于激烈的竞争旋涡中。让别人对你敬畏的缘由有很多,而你的底牌绝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摸不透你的底牌时,会时刻忌惮,若他明白了你究竟有几斤几两,自然会肆无忌惮。奥斯丁根据自己多年与犯罪分子做斗争的经验,对所有人提出了这一忠告:“防止你的底牌外露就是你获胜的根本所在。”在博弈的过程中,一个人没有了底气,只能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3.控制自己的情绪

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是情绪的奴隶。”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被情绪所掌控着。而“控制情绪”,则是每一位FBI警员的必修课。试想,如果一个人的性格非常急躁,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往往很小的一点事情都会触动他敏感的神经,那么,这样的人不仅不会隐藏自己,反而还很容易被他人操控。FBI是当今世界最强的刑侦机构之一,FBI的每一位警员都是训练有素的“隐身”高手,他们不会轻易让犯罪嫌疑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即使偶尔表现出来了一些,也是他们故意在犯罪嫌疑人面前做的秀。总而言之,在FBI面前,犯罪嫌疑人永远在明处,而FBI警员则永远待在暗处。

4.假借第三人身份,让对方开口说真话

有时候,当你千方百计去探知一些事情的真相时,对方很有可能会模棱两可地回应你,所以你很难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这种不轻易开口讲话的人,往往都极度缺乏安全感,遇人遇事的时候,总是有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所以用直接的方式询问,并不会得到什么满意的结果。

如果你所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入,比如涉及对方的隐私和切身利益时,对方甚至会愤然离去,不做任何配合。而假借第三人的身份,温和、迂回地问讯,就等于是你向对方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发表了这种观点的当事人并不在场,或者你现在所说的话并不一定是你的观点,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的观点,所以你大可无所顾忌地说出来。这样对方就会卸下“承担责任”和“心理对峙”的压力,你也可以轻易地让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过分镇静最容易引起怀疑】

做过亏心事的人由于心虚,很容易在接受审讯时流露出不安的神情,或者说话没有底气,无意识地做一些缓解内心紧张的小动作等。在FBI接触到的以往案例中,探员们就曾根据嫌疑人的这些表现轻而易举地发现他们有问题。

表露出不安的人容易被FBI识破他们心中有鬼,一直保持镇静的人是否就能够不被FBI怀疑,从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当然不是。在FBI眼中,所有与案件相关的人都有嫌疑,他们不会因为表面现象而忽略对任何一个人进行调查。而且在某些场合下,过分镇静的人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怀疑。

一所别墅里发生了死亡案件,死者是一名漂亮的年轻女子。据别墅的管家说,别墅的主人是名富商,死去的女子是富商的情人,经常来别墅与富商私会。案发当天下午,女子独自来到别墅,说与富商约好在这里等他,说完就独自上楼了。天快黑的时候,富商还没有出现,管家上楼敲门想问女子是否需要准备晚饭,可是屋里无人应答。管家以为女子睡了,就没有继续敲门。第二天一早,富商还是没有来,女子也仍然没有出过房间。管家再次上楼敲门,可是屋内仍无人应答。管家担心有事,推门进入房间,发现女子已经死了,于是马上报了警。

警察在死者手边发现一个空的安眠药瓶,又在死者手机里查到最后一个通话记录是打给富商的,于是向富商求证。富商听到死者的死讯后表示很惊讶,他说案发当天死者给他打电话,威胁他如果一定要分手就死在他的别墅里,他当时很忙,没有当真,没想到她竟然会真的寻短见。

似乎一切证据都表明死者是自杀,可是负责案件的警察却总觉得这个案件中有些可疑的地方。他仔细回想了从接到报案到着手调查的过程,终于发现问题出在那名管家身上。管家报案时的语气听起来很慌乱,而当警察见到他时,他却神情镇静,并且能够将案发当天发生的所有事情有条理地讲述出来。从警局到达案发现场只需要一个小时,警察认为,对于一个刚刚在自己的工作场所发现有人意外死亡的人来说,仅用一个小时就能够让心情如此平静未免太不合常理。

法医对死者的尸体进行检验后,证实死者并非死于安眠药,而是死于窒息。法医发现死者生前曾被人捂住口鼻,但是按压的位置却没有采集到指纹,说明凶手事后曾清洗过死者的面部。另外,他们在死者的衣服上采集到一些指纹,经过比对,这些指纹与管家的指纹一致。

警察请管家到警局接受审讯,管家表示愿意全力配合,只是对自己杀害死者一事完全否认,他很平静地表示,死者衣服上会有他的指纹是因为他曾推过死者的身体试图唤醒她。当警方提出将管家的手与死者面部的压痕进行比对时,管家的镇定终于出现了一丝动摇,他缓缓伸出手,配合警方的比对,并在铁证面前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听到死者与富商在电话中争吵后,本想试图侵犯死者,不想死者极力反抗,情急之下他失手捂住死者口鼻,使她窒息而死。他以为只有指纹才能成为指证他有罪的证据,所以清理了死者的面部,又将现场处理后才报的案。装安眠药的瓶子本来就是空的,放在死者手中只是为了制造出自杀的假象。

镇静不是一般人能够伪装出来的。FBI认为,一个人镇静的程度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也与他长期所处的环境有关,经历的起伏越多,所处的环境越恶劣,就越容易在突发事件面前保持镇静;经历的起伏越少,所处的环境越优越,就越容易在突发事件面前感到恐惧和慌乱。对于一名从事过多次手术,看过太多生离死别的医生来说,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擦伤甚至骨折都不足以令他感到慌乱,他会在看到有人受伤时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伤者进行紧急处理,同时告诉周围的人应该做些什么;而对于一名养尊处优的大小姐来说,如果有人在她面前突然受伤流血不止,她除了大声尖叫之外什么都不会做,还有可能因为见到流血而晕过去。

惊讶是人在遇到意外时正常的生理反应,可能同时伴随惊讶产生的反应还有恐惧、狂怒或失神。对于绝症患者的家人来说,他们知道他不久后会离开人世,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当他真正去世时,他的家人会悲痛万分但不会震惊,因为这是一场预料之中的死亡。对于车祸身亡者的家人来说,他们不但会悲痛,也会感到震惊,因为这是一场意外的死亡,没有人能够料到事情的突然发生。

如果一个人在一件惊人的突发事件面前能保持镇静,说明他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由于普通人不可能凭空产生对事情的预知能力,所以,只能说明这个人与这个结果有密切关系,或者这结果本来就是他一手造成的。所以,FBI一旦发现有人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异常的镇静,他们就会格外关注这个人,直至找到充分的证据证明他与事件有关。

【从“可疑”点中寻找突破口】

凌晨4点,美国加州某市郊区的某制药厂发生了爆炸,熊熊的大火迅速吞没了厂房。经过消防员近两个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事后,FBI警员在火灾现场发现了人为引爆炸药的痕迹。经过多方调查,他们将目标锁定在制药厂一位名叫马丁的科研人员身上,因为发生爆炸的药房是他负责的。而此前不久,他和制药厂领导因为薪水问题闹得很僵。此外,一位拾荒老人在爆炸发生前看到了一个貌似马丁的人鬼鬼祟祟地在药厂附近转悠。但由于天黑,拾荒老人年龄又大,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无论如何,药厂爆炸一定是有人故意为之,这点毋庸置疑。至于是不是马丁,还有待调查。

当FBI警长敲开马丁家的门时,站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斯斯文文的中年人,戴着一副眼镜,身穿白色衬衫,黑色西裤。无论是谁,都不会把眼前的这个中年人与那个丧心病狂的爆炸案主犯联系在一起。但外表总归是外表,FBI警员从来不会被外表所迷惑。

“您好,马丁先生,很抱歉大清早就来打扰您。您所在的制药厂凌晨4点钟发生了爆炸,我们是来调查的,请您不要介意。”

马丁不慌不忙地回答:“这我已经听说了。这实在是太不幸了。”

“请问今天凌晨4点钟,您在做什么?”

“凌晨4点?当然是在家休息了。”

“您家离制药厂很近,爆炸时,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见。”

“哦,听见了,很大的一声。当时我正在给我养的昙花拍照。”说着,马丁拿出了照片。

警长仔细一看,确实是一张昙花的照片,而且照片上标记的日期和时间确实是4点多。

“昙花开一次很不容易,这两天它的花骨朵越来越大,我这两天每天晚上都起来看一遍。今天凌晨4点左右,昙花真的开了,我很兴奋,于是赶紧拿照相机把它盛开的过程给拍了下来。你看这张,这是花谢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