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场不可逆转的比赛,情绪在其中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要想赢别人,必须先赢自己。用平和的自己打败暴躁的自己;用大度的自己打败狭隘的自己;用博爱的自己打败怨恨的自己;用不生气的自己打败生气的自己。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管理好个人情绪。
【猫踢效应:时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一个父亲上班时间受到老板的指责,一进家门正好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地上跑来跑去,父亲火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大骂一顿。孩子心里也不高兴,看身边的一只猫正在打滚,就狠狠踢了一脚。猫大叫一声,迅速蹿了出去,这时正好一辆车开来,司机赶忙避让,撞伤了一旁玩耍的孩子。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猫踢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良情绪传染。人的糟糕情绪会一个接一个地传染,让毫无关系的他人成为最后的牺牲品。
人的不良情绪会相互传染、积累,并且程度越来越深。有些人被坏情绪侵袭,就将情绪传染给别人,谁知传来传去最后还是传到自己身上,弄得自己的心情一直无法恢复平静。
某公司上个月在中层领导会议中提倡:公司中层领导以上员工,在工作中都要保持好心情。所谓“老板不笑,员工烦恼”,如果领导总是表情严肃,眉头紧锁,员工也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如果领导情绪良好,手下员工也能保持愉悦心情。
作为公司中层领导的艾丽莎也积极倡导这次提议,不过她以为领导只是随口一说罢了,也没当回事。哪知领导真的当真了。一次艾丽莎查询工资卡,发现该月工资少了几百块钱,于是就到人力资源经理那儿要解释。人力资源经理说:“你在公司的表情不好,员工情绪也受到影响,因此扣去了相应的罚金。”
艾丽莎本身就不喜欢笑,平时上班基本没有笑容,而且还喜欢发脾气。一次她领导的部门开会,下属们看她面部没有一点表情,以为她心情不佳。下属心想这时候进去肯定会挨骂,所以很多人都长时间在办公室门口等待,而且大家的心里也都忐忑不安,充满恐惧。
像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次。有好几次,部门员工都受到艾丽莎的情绪干扰,变得没有心情工作。正好公司出台了这样的规定,艾丽莎被员工举报了。
传递不良情绪被处以罚金的规定听起来似乎很搞笑,但这也说明情绪传染的力量确实很强大。如果一个人不约束个人情绪,随意让它流露、传播,那么他身边的很多人都会被他的不良情绪感染,从而为生活和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情绪传染与细菌传染、病毒传染一样,使人的情绪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就受他人的影响和支配,对自己原有的考虑和打算早已忽略。情绪感染会将一群人的情感统一在一起,使人放弃平常抑制个人行为的社会准则,全由他人情绪控制自我。例如几个小姑娘晚上在黑暗的乡间小路行走,其中一个姑娘跳起来说:“我看到有个黑影从这儿飘过去,不会是看见鬼了吧!”这时,她的恐惧情绪立刻会传染给她的同伴。紧接着另一个姑娘说:“啊呀,我也看见了,怎么办?”接着这种情绪一个一个传递到其他人心里,这时所有人都胆战心惊,乱成一团,早忘了自己来这儿要干什么,总之就使劲向前狂奔,赶快离开这个地方。
情绪传染最常见的方式是“循环反应”。例如一个人在一群人中掀起愤怒或恐惧情绪,这群人的行为还会加剧他原来的情绪,甚至引发他的情感爆发。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加利·斯梅尔做了一个有关情绪感染的实验,意在证实人的情绪会在短时间内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当事人无从察觉。
斯梅尔将一个笑容满面和一个愁眉紧锁的人放在一起,还不到半个小时,这个笑容满面的人就变得愁眉苦脸起来。斯梅尔随后还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人的大部分情绪,包括悲伤、快乐、恼怒等,都可以在短时间内相互传染,并且是在当事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斯梅尔认为人之所以会相互传递情绪,主要是因为有些人在情绪传递时占主导地位。这些人喜欢自我表达情感,在表达的时候还不忘加入肢体语言和动作,让人感同身受,因而别人就容易接收他的情绪传递。还有些人在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也很容易受他人情绪感染。例如下属容易受到上司的情绪感染。
当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受到情绪感染,一个人的习惯爱好、价值观念、个性特征、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及心境,都是决定这个人能否受到感染,并且受感染程度大小的因素。看到这些,可能多数人都会把情绪感染看成是危险的炸弹,认为它能引发人的恐惧、盲目与冲动。其实,情绪感染也并非毫无益处,如果运用得当,它也可以成为激发个人内心力量的动力。那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情绪感染呢?
1.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观点
一般来说容易受他人情绪影响的人通常都是缺乏主见的人。当这些人面对多种情绪时,很容易左右摇摆,别人欢笑他跟着欢笑,别人落泪他也跟着落泪,让自己不知不觉陷入别人的情绪之中。因此,我们应该鼓起勇气,坚定信念,面对别人的不良情绪敢于反抗。
2.远离别人的负面情绪
人一旦形成某种固定的心态,很难被他人改变。例如一个悲观主义者看到什么东西都会想到悲伤的一面,就像《红楼梦》中的林妹妹,看到满地落花都能伤感地独自落泪。如果我们不能帮助他人改变情绪,又怕自己的情绪被他人感染,我们就只好选择远离政策。
3.要多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别为消极情绪找借口
为了让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能令人开心的事物,例如,收到远方朋友的明信片、有人夸赞你的新衣服、深夜回家发现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找到亲人最喜欢的食品等。这些都是生活赠予你的礼物,你应该为此感到开心。别忘了情绪是会相互传染的,如果你每天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你的好情绪就会传递给别人,这样一个传递给一个,你周围的人很快就都能拥有好心情。
【道森定律:焦虑程度影响活动效率】
1980年,心理学家叶克斯·道森在做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随着课题难度的稳步增加,动物的状态逐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道森定律”。
后来,心理学家运用道森定律,对人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一个人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状态有一定的函数关系,表现的形式是倒“U”形曲线。
也就是说,一个人随着学习、工作和任务难度的增加,积极性、主动性及意志力也会随着增加。这时,个体表现的焦虑程度,对完成任务有促进的作用。但是,当焦虑超过一定的程度时,将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个体能力的发挥。
传说中的后羿是天下无双的神箭手,别说百步穿杨,就是天上的太阳,也能射下九个来。他百发百中,射出的箭总是能够命中目标,可谓射术非常精湛。有一次,夏王偶然间听说后羿的超群技艺,就将他传入宫中一展身手。夏王命人找一个开阔处,在一百步之外的地方竖起一块用兽皮制成的箭靶,对后羿说:“如果能射中靶心,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可要是你射不中,我就要削去你1000户的封地。”
听完夏王的这番话,后羿的心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他感到巨大的压力,这一箭决定着他是获得万两黄金还是失去千户封地。想着这些,后羿心潮澎湃,情绪难以平静。站在射箭的位置上,后羿将箭搭在弓弦上,拉开弓做好射箭的准备。然而,平时看上去不在话下的靶心,此刻却变得非常遥远。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后羿射出了他一生中最差的一箭,居然没有射中靶心。这让在场的人感到非常失望,后羿也只好悻悻离开了王宫。
神箭手后羿没能射中靶心,其实就是因为他在夏王的赏罚之下变得焦虑起来,最终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发挥。
在心理学上,“焦虑测试”可分为低、中、高三级水平。当人的情绪过于放松,一点儿都不紧张时,人的活动效率往往很低;当人的情绪比较紧张但又不过度时,行动效率最高,而当情绪过度紧张时,行动效率开始下降。
生活中,我们不乏这样的经历。比如,学生参加重要的考试,刚开始如果过度紧张,很可能会出现暂时遗忘的现象,从而发挥失常,而心情平静下来后便会很顺利地答完试题;面试时由于紧张,对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明明知道答案,却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从而失去就职机会;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展现出很高的水准,而在赛场上,由于过度紧张焦虑,很可能会出现失误,最终与奖牌无缘。这些都是道森定律在作祟。
道森定律告诉我们,紧张焦虑的程度会对我们能力的发挥产生影响:轻度紧张、适度焦虑,相当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总动员,会调动自己心理、生理的各种积极因素,以应付紧张情况,有助于临时竞技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过分紧张、焦虑过度,即测试焦虑达到第三级水平时,会出现上述精神疲劳和心理疲劳现象,严重影响能力的发挥。
因此,要想发挥出最佳水平,我们就应该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适度的压力和轻度的兴奋。
生活中,紧张焦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不良情绪状态出现时,找到适合的方法,及时去缓解它,尽快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总结起来,消除焦虑的方法主要有:
1.临场活动法
科学研究表明,紧张情绪会使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而原地走动、小跑、摇摆、踢腿等活动可以释放紧张情绪产生的热量,缓解紧张情绪。在进考场前、在准备上台演讲前,都可以先活动活动。
2.系统脱敏法
事前将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写在纸上,然后按照好坏程度对它们进行排列。接着从最坏的结果开始,对自己说:即使是这样,也只能这么糟糕了。对好的结果,则告诉自己:通过努力能取得这样的结果,我就很满意了。
3.注意力转移法
例如,自我按摩、听听音乐、深呼吸,或者一直观察某个物体,细心分析、琢磨它的颜色、形状等,这样可以将注意力从让我们焦虑的事情上转移开。科学研究发现,人的焦虑与肌肉的紧张有很大关系,而当我们的肌肉在其他活动中松弛下来时,焦虑也就基本上被控制住了。
4.自我暗示法
出现紧张焦虑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不过是平常的一天而已,无非这件事重要而已。我现在紧张,是因为我把这件事看得太重。我没必要紧张,没关系的。”或者告诉自己:“我是最优秀的,如果我都不行,那么别人肯定也不行。”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道森效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调整好心理状态,焦虑就会慢慢地被消除,我们也就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空虚效应:努力的人,内心永远不会空虚】
有许多人常常抱怨生活单调,工作枯燥,觉得什么事都“没劲”。这种状态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灵空虚。内心空虚的人,往往没有追求和远大的理想,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飞乱撞,感到生活像漫漫长夜,没有边际,看不到任何希望。
一般而言,所谓的空虚,指的是一种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是内心不充实的表现。空虚是一种社会病,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当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个人无所适从,或者个人不满足的本性遭到长期打压时,就很容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其表现包括抑郁、忧郁、孤独等病态。心理学上,称这种不良心理为“空虚效应”。
内心空虚的人不会有人生规划,而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也就不会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在这种状态之下,人们常常感觉自己是在混日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为心灵空乏虚无,寂寞无聊,空虚者会寻求刺激,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这些方式来消磨时间。内心的空虚寂寞如果得不到及时地调整,长此以往,个别人甚至会出现偷盗、抢劫等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没有人生规划、没有奋斗目标的人,实际上是把社会责任推诿给了他人,自己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在现实中,空虚的状态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须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累,习惯并满足于享受,不知道也不愿知道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生活目的”这一概念。另一种是好高骛远,没有设定合理的目标。如对小事情或小目标不屑付出与追求,而自己理想中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越丰富,其寂寞感就越少。因为这样的人,随便做点儿什么事,都比较容易填满无所事事的时间。
就个体而言,那些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的人,其内心比较容易出现空虚寂寞。有的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经常对自己持否定态度,表现为整天忧虑,思想空虚;有的人觉得自己非常有能力,然而社会却没有给带自己提供一展才能的机会与条件,这种落差使其陷入自认为是“虎落平阳”的窘境中,常常感到无奈、沮丧。还有的人因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知,不能处理好社会现实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当两者之间产生冲突之时,往往会过分在意个人得失,如果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由此产生失落困惑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