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32

第32章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1]中秋,欢饮达旦[2],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3]。

明月几时有?把[4]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5],又恐琼楼玉宇[6],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7],低绮户[8],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注释

[1]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1076年。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

[4]把:持。

[5]乘风归去:出自《列子·黄帝》“列子乘风而归”句,表达了一种望月而登仙的愿望。

[6]琼楼玉宇:指神仙居住的天上宫阙,此处指传说中的月宫。

[7]朱阁:红色的楼阁。

[8]绮户:彩绘雕花的窗户。

[9]婵娟:美好的样子,此处指月亮。

◎译文

丙辰年中秋节,欢乐畅快地饮酒至第二天早晨,喝得很醉。(我就)写下这首词,并用它表达我对子由的思念。

明月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举起酒杯问青天。不知月宫上,今晚是哪一年。我想要乘风到月亮上一看究竟,但又担心承受不了月宫亭台楼阁的清冷。在月下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在人间温暖呢?

月光转过红色的楼阁,在低处透进彩绘雕花的门户,照着夜不能眠的人。月亮不应该有什么遗憾的,为什么总是在离别时圆呢?人生有悲欢离合之事,月亮有阴晴圆缺之时,这样的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十全十美。只希望分别的人能各自珍重,这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

◎赏析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题目为“中秋”,被后人公认为中秋词中最好的一首。这首词意境优美,回味无穷,既充满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所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苏轼旷达乐观的心态。

词的小序,交代写作原因。苏轼写这首词时,正在密州做知州,而弟弟苏辙在济南,因此兄弟二人在中秋节不能团圆,并且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见面,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必然会思念自己的弟弟,故特地交代“兼怀子由”。

词的上阕由两个问题开篇,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作者的思绪中去。一问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再问月亮上现在是哪年。可见,作者由于思念亲人而产生了寂寞之感,故而举杯问月。在畅想登上月宫时,又想到月宫的清冷,不禁迟疑。于是作者安慰自己,天上只有自己的影子相随,不如人间温暖。作者于此处流露出心中难以掩饰的矛盾之情,既不愿归隐,又忧愁于现实,因此,词的上阕隐约透露出现实中的愁绪难以排遣、想要寻求解脱又有所顾虑的情绪。

词的下阕由“无眠”贯穿,写“无眠”的情形以及“无眠”之时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运用拟人的手法写月光流转,引出因离别之苦而无法入眠的赏月之人。接下来几句,都是作者对月亮的倾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作者在埋怨月亮,为何总在人离别时月圆。但作者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离别本就是自然规律,自古如此,因此暗示不必因离别悲伤,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宽慰。最后,作者从自己的情绪中跳出,对天下离别之人寄予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分别的人能各自珍重,这样即使远隔千里,也能共赏同一轮明月,表现出作者不为离愁别绪所束缚的乐观态度和广阔胸襟。

这首词虽然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离别伤感,但并不过于悲伤。在如此伤感的情景下,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把月人格化,创造出朦胧美丽的境界。不能忽视的是,诗人虽运用浪漫的手法,但其浪漫的想法也是经过理性的思考的,并得出了人生的哲理。因此,这首词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情理交融,表现词人深邃的思想和豁达的胸襟。

◎易混辨析

1.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写诗人苦于离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3.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词人以理遣情,希望在共赏明月中相互慰藉,离别之憾在兄弟友爱中得到补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6.作者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表达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产生遐思的句子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8.隐含了作者想要远离尘俗,另觅归处的心曲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

9.暗示中秋之夜月色明丽、夜气清寒,又透露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0.表现词人因思念亲人而夜不成眠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