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25

第25章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1]问归期未有期,巴山[2]夜雨涨秋池。

何当[3]共剪西窗烛[4],却[5]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君:一说是作者的妻子,一说是作者长安的友人。以诗意看,似为前者。

[2]巴山:大巴山,此处泛指巴蜀一带。

[3]何当:什么时候能够。

[4]剪西窗烛:剪去西窗下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此处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5]却:再。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也不知道回家的具体日子。在巴山的秋夜里,大雨突降,池塘里涨满了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在西窗之下剪烛夜谈,再聊起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赏析

对于这首诗的标题,历来争议很大,一说题作“夜雨寄内”,“内”即夫人,而“北”表示北方的人,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朋友,因此有人推测此诗是写给友人的,但根据诗歌的内容来看,寄给妻子的理解更为妥帖。

“君问归期未有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妻子问丈夫的归期,丈夫回答,然而这问答并不是面对面的说话,而是诗人想象出的夫妻间寒暄的情景,互相惦记、关爱之情已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见夫妻间感情的真挚。“巴山夜雨涨秋池”,此句承接上句,丈夫在向妻子讲述自己此时所处的环境,不仅远离家乡,而且秋雨更添凄凉,流露出羁旅之愁和思归之苦。“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生发出来的,表现出美好的愿望。作者期盼着剪烛夜谈的日子,想象着与妻子相聚的点滴细节,然而又与第二句写此刻处境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在词语运用上,作者打破诗歌需“避复”的原则限制,“期”和“巴山夜雨”都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

这首诗的结构极为巧妙,作者超越时空的限制,想象未来相聚的欢乐,这自然反衬出此刻的孤单之苦;而此时的苦又会成为未来相谈的话题,又会增加重逢时的欢乐。四句诗沟通了现在与未来、此地与彼处、现实与虚构,曲折婉转,令人回味无穷。

◎易混辨析

1.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3.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诗人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