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
22655300000020

第20章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1]烧炭南山[2]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3]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4]?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5]冰辙[6]。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7]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8]两骑[9]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10]。

手把文书口称敕[11],回[12]车叱[13]牛牵向北[14]。

一车炭,千余斤[15],宫使驱将[16]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17]向牛头充炭直[18]。

◎注释

[1]伐薪:砍柴。

[2]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3]苍苍:形容头发花白。

[4]何所营:派什么用途。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5]辗:通“碾”,轧。

[6]辙:车轮碾过的痕迹。

[7]市:集市,贸易区。

[8]翩翩:轻快得意的样子,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9]骑:骑马的人。

[10]黄衣使者白衫儿:唐代宦官品级较高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

[11]敕:皇帝的命令。

[12]回:掉转。

[13]叱:吆喝。

[14]牵向北:牵向宫中。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集市在南边。

[15]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16]将:语助词。

[17]系:挂。

[18]直:通“值”。

◎译文

有一位卖炭的老翁,常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露出被烟熏火燎后的颜色,两鬓苍白,十指被火熏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做什么呢?买身上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心里却担心炭卖不上好价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清晨就驾着卖炭的车碾轧着冰冷的车轮印赶去集市。正午时分,牛疲惫,人也饿了,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地方休息。得意忘形地骑马而来的两人是谁啊?是皇宫里的太监和他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说是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牛朝北边的皇宫走去。一车的炭有一千多斤,太监们硬要拉走,老翁万般不舍,却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诗集中的一首。唐代皇宫里需要的物品,常常派人去集市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与掠夺无异,而掌管此事的太监更是无所顾忌,横行霸道。这首诗就写于这样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对不合理制度的不满与控诉。

全诗按事情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刻画了卖炭翁衰老的形象和艰苦的生活。“伐薪烧炭南山中”,写出卖炭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地刻画出老翁饱经沧桑的形象,突出其劳动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说明老翁卖炭挣的钱仅够糊口,他是全家生活的唯一希望。为后文写太监们的掠夺罪行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为中间六句,写卖炭翁的期望。“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可怜”二字倾注了作者无限的同情。纵然身着单衣,但还期望天气更冷。诗人通过写老翁矛盾的心理,突出了老翁迫于生计的无奈和艰难,读之催人泪下。在结构上,这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老翁“愿天寒”,期待寒冷的风雪,接着“夜来城外一尺雪”,大雪总算盼到了,勤劳的老翁就“晓驾炭车辗冰辙”,使人们不禁为老翁感到高兴,这一希望与下面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反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两句,则是高潮情节到来前的铺垫与缓冲。

第三部分为最后八句,写发生的事情令人猝不及防,原本的希望顿时化为泡影。嚣张的宫使不由分说夺走了承载老翁全家期望的炭。作者此时的心情必定是愤怒的,但他并没有就此事发出感慨,而是冷静地叙述。全诗就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没了炭,老翁该何去何从?他的家人该如何度日?还有多少人有同样的遭遇?被剥削压迫的百姓还有没有出路?这样的写法,使全诗更有张力,更扣人心弦、引人深思,令人无法释怀。

◎易混辨析

1.表现卖炭翁的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写出卖炭翁辛劳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5.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6.表现卖炭翁无奈凄惨的句子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7.揭示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