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训练集中营(上)
22642300000072

第72章 言为政声,权威准确

1.一锤定音:领导语言的权威性

领导者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角色。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领导语言具有权威性。

(1)领导语言的权威性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权力作保证权力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必要条件。组织的活动需要有统一的意志,这种统一意志的贯彻与执行,一般均需靠权力来保证。领导者的职位即是权力的象征。

当领导者与组织成员进行交往时,由于领导权力的影响,会使双方有一种不平等感。领导者的言谈要符合领导身份,从而具有权威性,这时,领导者是充当组织代言人的角色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领导者的权力来源。领导者的权威是领导者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它以职权为基础,包括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等多项内容。所以领导者在运用语言艺术与特定对象交往时,要注意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并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权威。

(2)领导语言艺术的权威性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领导者受角色限制,其在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言谈均具有权威性,但是权威性的表现形式却并不相同。

在正式场合,领导者主要充当组织负责人的角色,因而在运用语言艺术时直接体现权威性;在非正式场合,领导者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身份,因而在运用语言艺术时仍有权威性,只不过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3)领导语言艺术的权威性要求领导者要出言谨慎、小心为上这是因为,无论在何种场合,领导者的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领导者随口而说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往往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及组织的利益,铸成大错。

综上所述,权威性是领导者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性质。领导者语言艺术的权威性,有利于领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实现特定的领导效能。

2.“仙人”指路:领导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领导者运用语言与其他任何个人及组织进行交往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领导者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艺术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的信任。

领导语言的准确性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是十分必要的。领导者语言的准确运用,首先是指领导者语言运用的条件限定;其次是指准确地使用语言。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领导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领导者,不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其中包括决策等领导行为的表露)。但是,由于领导者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所以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就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领导内容,来予以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领导者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

当这种语言运用场确定以后,就需要领导者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这里来说,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领导者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文字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炼上,即需要领导者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而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2)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中,与自己以外的个体、组织相接触时,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语言。领导者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要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领导者不论是主持会议,还是同下级谈话,都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准确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这就很难使领导活动获得成功。

(3)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领导者运用语言进行领导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准确,不准确地使用知识,既害自己,又害别人。

当今社会是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领导者所面临的决策方式,既包含社会科学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内容。因此决策者的思想、业务素质,就不单单由社会科学所提供,还要加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决策更加完善。

3.群情振奋:领导语言的激励性

激励是人本身的干涉变量。它是根据外界的需要,接受外界的信号,从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变量对人起到加强、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并引导行为指向应达到的目标。领导者为了使被领导者将预定的目标完成,就要运用语言的技巧,对被领导者发出某种信号,以刺激被领导者,使干涉变量值达到一定较佳状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预定目标圆满地完成。

领导者运用语言艺术,对被领导者进行有效激励,这种激励因素在领导活动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1)有效激励的系统性

激励与被激励是由复杂的精神状态形成的。领导者运用语言技巧的激励,必须要分清被激励者的品性以及活动的客观环境,这是达到激励效果的变量。如果不充分地考虑这些条件,那么激励的结果就可能导致领导活动的失败。因为人类的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运动,而要把这种行为看做是一个由各个变量和某些重要的激励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

(2)有效激励的随机制宜性

领导者在对被领导者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时,必须要立足于随机制宜的基础上。因为领导者对被领导者进行激励,是为了实现行为的目标而进行的。由于被领导者的个体、时间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差别,都使得语言激励要充分地考虑条件。激励的随机制宜性,决定了语言激励几乎是没有什么现成的答案,没有适合任何情况下的灵丹妙药,应因人、因事、因地、因时而灵活运用。运用语言进行激励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课题。过去曾有许多运用语言激励成效显著的典型事例,今天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又有许多新的创造、新的经验。领导者应该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以提高领导工作水平。

4.形象鲜明:领导语言的生动性

生动性是领导者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之一。领导者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需要使用易被对方接受,鲜明生动的语言,而忌讳那种干涩难懂、空泛乏味的说教。这就需要领导者在报告、演说、对话、交谈等各种场合下,努力把握好以下几点:

(1)语言的生动性

领导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使用自己的语言。有些领导者往往愿意使用一些现代的“时髦词”,或者是流行的套话,把这些东西生拼硬凑在一起,乍听起来挺“新鲜”,实际上细细回味起来,有的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有的是似曾相识,改头换面;有的似是而非,很不准确。这些语言不仅不能给自己的语言增色,反而使其逊色。加里宁曾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一书中感慨地指出:“斯大林同志曾说过,最坏不过的事便是用现存的公式和现存的口号来思想。这种做法,当然容易得多,但若用自己的话把某种理论表达出来,那首先得好好地思索清楚,了解清楚,不然你就会犯错误。如果你说话时只背诵那些记得烂熟的公式,那时你的脑子并没有真正起作用,而是在睡觉。”同时他还明确地指出:“为什么你们在发言中,总是力求用现成的公式来讲话呢?……什么叫作说现成的话呢?这就是说,你们的脑筋没有起作用,而只是舌头在起作用。说现成的一些套话,你们就不能够给人家以深刻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套话用不着你们说,大家也知道。你们害怕若按自己的意思来讲话,那就会讲得不很漂亮。其实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大家更愿意听,更容易懂。”“每个人应当力求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用母亲教会的语言说话。母亲所教出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请你们相信我说的是良心话。”加里宁的这番话是颇能给我们以启迪的。每一个领导者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都要大胆地去总结,去思考,去创造,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分析问题,并善于说服人,让人接受,愿意跟你共同去实行。

(2)说明形象的生动性

说明形象的生动性,就是语言叙述所选择的形象应该具有较高的生动性,感人性,并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要真实地描述出其生动性,这就要在形象的选样和描绘上精心筹划,适当使用比喻、拟人、衬托、渲染、夸张等手法。

比如领导者就事论理,以理服人的场合很多,应该做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最好能声色俱备,使听者仿佛可以看到你所讲的事物的形象和情景。

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形象地描绘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形象,他说:原来的货币所有者,现今变成了资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所有者,就变成了他的劳动者,跟在他后头。一个笑眯眯,雄赳赳,专心干事业;另一个却是畏缩不前的,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什么期待,只期待着搜刮似的。这种形象的选择和形象化了的语言十分逼真,人们可以从中比较容易地接受真理,受到教育。

(3)自身形象的生动完美性

领导者自身形象的生动与完美,是领导活动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任何一个领导者在运用语言进行各种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听觉的效应,而且会产生视觉的效应。而视觉效应有时往往会在对方的心目中先入为主,首先形成一种态势,并且会牢牢地打上烙印。而且听者运用这种预先产生的印象来接受感应,调整听觉效应,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并迅速通过心理因素进行评判,以此来认识领导者。

领导者外在形象的生动与完美,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仪表美。每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什么条件、与什么样的人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其最终的心理目的,无一不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那么为了使对方能够接受自己的观点,甚至服从自己的意志,就必须要使对方能够尊重和爱戴自己。要做到这一点,美的仪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恩格斯在平时就很注意自己的仪表,特别是在集会以及各种公开的场合,更注意自己的仪表。保尔·拉法格在回忆恩格斯时曾说过:“恩格斯非常注意仪表,他总是精神抖擞,衣着整洁,就像在普鲁士军队志愿兵时准备参加阅兵典礼似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一套衣服能够穿得这样久而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式样,看起来好像新的一样。”这种生活作风是值得学习的。

二是举止和礼仪要适度。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你要想使别人尊重自己,就必须要首先尊重别人。加里宁曾经说过:“你的一举一动,都应该使周围的人感觉到你诚恳正直。虚伪绝对瞒不住群众,所以应当极力避免这点。群众是欺骗不了的。如果人们发现这个人假仁假义,那他们永远也不会相信他了。”领导者的态度,是领导者形象的一个部分。因此,领导者必须重视自己的一举一动,使自己的举止、礼仪符合文明、道德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