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54

第54章 哲理的故事(1)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释义】比喻一个人得势,与他有关系的人也会由此得到好处。

【出处】汉·王充《论衡》。

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热衷于炼丹修道,一心只想着得道成仙。有一天,府上来了八位老人。门吏见他们一个个老态龙钟,就说:“你们八位老得连走路都摇摇晃晃的,对我们王爷有什么用处呢?”

一个老人说:“既然他不喜欢老人,那我们就变得年轻一些吧!”

话刚说完,八个老人居然一下子都变成了十四五岁的少年,满头黑发,面如满月。门吏大吃一惊,赶紧奔进内堂去报告刘安。刘安一听,知道来者决非凡人,连忙出门迎接。

从此,刘安把他们待如上宾,并将他们安排在后院一座豪华的思仙台上,称其为八公。八公点石成金,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果然神通广大,并且传授刘安仙丹灵药的炼制方法。

就在刘安一心一意专等仙丹炼成,吞服升天之时,却发生了一件事。原来,刘安有个儿子名叫刘迁,平日喜欢舞枪弄棒,自以为剑术超群。他听说郎中(官名)雷被剑术不凡,硬要拉住他与自己比武。雷被无奈,只得奉陪。不想刀剑无眼,误伤了刘迁。刘迁恼羞成怒,不欢而散。雷被害怕刘迁报复,便向淮南王刘安提出请求,派他去抗击匈奴,企图以此避开刘迁,刘安不知原委,没有答应。雷被更加害怕,便来个先发制人上书朝廷,控告刘安不准他去抗击匈奴。这可是个大罪名,幸亏刘安是当今皇上汉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两个县的封地完事。

这回,刘安真的恨死了雷被,雷被心想与其成天担惊受怕,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与人联名诬告刘安谋反。这回,汉武帝派人前去捉拿刘安归案。

刘安吓坏了,连忙叫来八公商量对策。八公笑着对刘安说:“这是王爷功德圆满,上天要召王爷去了。”然后就让刘安服下已炼制好的灵丹仙药。

顿时间,刘安只觉身轻如燕,跟着八公飘飘忽忽地升天而去。王府庭院中,八公炼丹的药炉还留在那里,四周壁上未免散着一些灵药,鸡犬们围拢着又啄又舔,结果也都跟着升了天。

◆一叶障目

【释义】比喻目光为眼前细小事物所遮蔽,看不到远处更大的目标。

【出处】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从前有个穷书生,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做,他虽然很迂腐,却整天梦想着发财,由于什么也不会做,家中一切事物全靠他妻子打点。因此,家境仍旧很贫困。

有一天,他坐在家里读《淮南子》,书上说螳螂捕蝉时,常躲藏在树叶后面,用树叶遮住身体,蝉看不见螳螂,螳螂就很容易捉住它了。

书生看了,觉得发财的机会来了,心想:我要是找到这片树叶,也用它来隐藏身体,别人不就看不见我了吗?这样我就可以到集市上去拿别人的东西,也不会被别人发现了。

想到这里,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他马上就跑到树林里去寻找这片树叶。他在树林里转了好半天,终于发现一只螳螂正藏在一片树叶后面准备捕蝉。他忙屏住呼吸,轻轻地靠近那只螳螂,瞅准了那片树叶,一下扑了上去。可是,因为用力猛了一些,那片树叶掉到地上去了。

书生赶紧在地上找。可是地上到处都是树叶,他根本就分辨不清哪一片是刚才螳螂用来藏身的。没有办法,他只好脱下衣服,把树下的落叶全部扫到一起,用衣服装着拿回家去。

他妻子见他用衣服兜了一大堆树叶回来,就惊奇地问道:

“你弄这么多树叶回来干吗?”书生忙把门关上,小声说:“别声张!这里面有件宝贝!”

他的妻子感到更加惊奇了,说:“什么宝贝?”书生也不理她,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体前面,问妻子道:“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如实地回答:“看得见。”书生又拿起另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妻子是否看得见自己,妻子还是回答说看得见。

书生很有耐心,他坚信那片能隐身的树叶就在这一堆当中,于是他一片一片地试。他每拿一片树叶,就要问他的妻子一次,可是每一次妻子都说是看得见。如此折腾到半夜,他的妻子实在不耐烦了,当书生又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她时,她没好气地说:“看不见了!”

书生一听,兴奋异常,赶紧把那片树叶收好。第二天,他拿着那片树叶来到了集市上,把树叶放在身前,伸手就去拿东西。可是,他刚把东西拿在手里,就被主人抓住了。

人们把他扭送到县衙,县官问他为什么那么大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拿别人的东西,书生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并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螳螂捕蝉时就是用这片树叶隐身的,我也用它隐身,你们怎么会看得见呢?”

县官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书呆子,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道这是一个书呆子,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一匡天下

【释义】匡:匡正,改正。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宪问》。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是春秋时齐襄公的两个兄弟。当时辅佐公子纠的是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是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公元前686年,齐襄公不幸死于内乱之中。

两位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心急火燎地赶回齐国争夺国君的位子。管仲对公子纠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了齐国,事情也就麻烦了,请公子允许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地往齐国赶。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挠。管仲张弓搭箭,瞄准公子小白射去,只见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他哪里知道,他射中的只不过是公子小白的钩带罢了。待到公子纠等人兴冲冲进入齐国国境的时候,公子小白早已当上了齐国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下令杀死了公子纠。管仲经鲍叔牙的举荐,加之齐桓公宽大为怀,不计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国政的重任。

管仲尽心尽职地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齐国变得越来越富强了。

这时候,管仲又替齐桓公出主意,让他借周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国发号施令,代替周天子召开诸侯国的会议;若有不听从的,就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去讨伐。这样一来,齐桓公就成了霸主,各诸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齐国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起了管仲,师生双方各抒己见,褒贬不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却活下来了,如此看来,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

孔子说:“不能这么看,管仲还是有仁德的,是他使齐国强大起来的。”

子贡提出异议:“管仲怎么能算仁人呢?公子纠被齐桓公杀了,作为师傅的管仲按礼节按情理都应该以身殉难,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辅佐仇人,对齐桓公忠心耿耿,这能叫‘仁’吗?”

孔子耐心地解释说:“看一个人,仅仅盯住他的小节是不行的。你们好好想一想,假如没有管仲,齐国会强盛起来吗?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于诸候,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吗?”

◆一场春梦

【释义】春梦:春天所作的梦。比喻人生变幻无常,世事转眼成空。

【出处】宋·赵令畤《侯鲭录》。

苏东坡年纪大了,告老后住在昌化。有一次,他背着一个大瓢,漫行在田野间,不时还哼着曲调。行了不久,遇到一个年过70的老婆婆。她对苏东坡的经历比较了解,知道他做过大官,经过很多豪华的场面,想不到如今竟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乡民。她对苏东坡如此悠闲自在,很是羡慕,便对东坡叹道:“昔日内翰的荣华富贵,只不过像是一场春梦罢了!”

后来,附近的乡民知道了这件事,很赞成这个老婆婆对人生和荣华富贵的看法,便称她为春梦婆。

◆一网打尽

【释义】全部捉在网中,一个也不漏。比喻把自己的对立面或坏人全部逮住或彻底消灭。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进奏院主官苏舜钦是当时著名的诗人,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是被当时政治革新派首领范仲淹推荐提拔起来的。

他豪爽激进,屡次上书宋仁宗皇帝,议论时政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引起吕的强烈不满,致使吕夷简想伺机陷害苏舜钦及其改革派。

有一年秋天,恰逢赛神会。以往,各官署衙门都要在此时拿出多余的东西变卖成钱,然后大家用这钱尽兴地吃喝玩乐。

苏舜钦为了在赛神会这天让大家玩乐得更痛快些,照例把进奏院里拆下的旧公文封套纸卖了,而且自己也拿出了十千钱来资助,作为玩乐的花费。其他接受聚宴邀请的人,也分别拿出钱来凑份子。

正当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苏舜钦又叫了一些歌女来陪酒助兴。

当时,有个名叫李定的太子中舍官也想参加聚会,却未被邀请,李定怀恨在心,便在京城里到处宣扬苏舜钦和一批官员铺张浪费,寻欢作乐的事。

御史刘元喻素与苏舜钦不和,知道了这件事后连忙上奏章给仁宗皇帝。宰相吕夷简一见有机可乘,也跟着在皇帝面前推波助澜。

皇帝听了大怒,把苏舜钦卖掉拆下来的旧公文套一事定为“监守自盗罪”,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

那天参加宴会的其他人,有的免职,有的降职,有的被调到边远地方去任职,致使革新派受到沉重的打击。

刘元喻见此情况,便得意洋洋地向宰相吕夷简表功说:

“我总算替您把苏舜钦一伙一网打尽了。”

◆一抔黄土

【释义】抔:手捧。一捧黄土,意为不值钱的东西。古意中专指坟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法官。他执法很严明,不受权力的干扰,甚至不惜违抗皇帝的圣旨,坚决维持法律的尊严。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可贵精神足以垂范后世,令人景仰不已,但他并非法律专家而是军官出身。

张释之最初时任骑郎,平时守卫皇宫,皇帝出巡时担任警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

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于是向皇帝推荐,不久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后又升为公车令。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车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上前制止,并立即向皇帝说:

“太子在公门不下车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应追究法律责任。”

这件事使汉武帝看到了张释之的不凡之处,立即升他做中大夫,当年又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事务。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行至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

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那是个乡下人,见了皇帝的车驾赶忙躲到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已经过去了才出来,谁知不巧正撞上皇帝的车队,对他已经作了罚金处理。

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说:

“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这匹马性情温和,不然,岂不将我摔伤了,你这个当廷尉的仅仅作了罚金处理也太不重视皇威了。”

张释之解释说:

“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既然是法律,就必须共同遵守。如当时你将他处死谁也没办法。既交付廷尉,廷尉只能依法办案。况且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执法机关,如廷尉都视法律为儿戏,老百姓就会吓得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合适,这样岂不天下大乱。请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

“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

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

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家灭九族。

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

“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抔土(取长陵一杯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

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结果。

◆一国三公

【释义】原意是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禧公五年》。

春秋时晋献公即位后,下令士大夫士蒍,在蒲地,屈地分别为公子重耳、夷吾修筑城池。后来夷吾大骂士蒍为他修得不坚固,并向晋献公告状。献公大骂了士蒍一顿。

士蒍辩解说:“我听说,无缘无故而忧愁的人,忧愁必定会来;没有战事而筑城,城一定会被贼寇所利用。现在我奉命为二位公子修城,若不筑得坚固,恐怕要担负对君主不恭敬的罪名;若筑得坚固,则为敌寇提供了阵地,又要负有对君主不忠的罪名。”晋献公哪里肯听士蒍的话,把他罢了官。

士蒍回到家里,作了一首诗,诗中说:

穿狐皮衣服的贵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个国家竟有三个君主,

让我听谁的才好?

后来,被士蒍不幸而言中,公子重耳发动叛乱。晋献公派宦官寺人披率军去蒲地讨伐重耳,重耳跑到狄国去了。

◆一举两得

【释义】做一件事却有两种收获。

【出处】汉·司马迁《张仪列传》。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出了名的勇士叫卞庄,他非常勇敢,敢同老虎搏斗。一天,听说山上有两只老虎,他就提剑上山,要去刺死它们。旅馆的僮仆劝阻他道:“且慢,那两只老虎,此刻正在争吃一头牛,二虎相争的结果,一定是力气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但力气较大的老虎也要受伤,那时,你上山去,同一只受伤老虎搏斗,就容易取胜,而且只要刺死一只伤虎,就可以获得刺死两只猛虎的美名。”卞庄听从了他的话,后来果然轻易地把那只存活的老虎杀死了,并因此而美名传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