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选成语故事(下)
22641700000012

第12章 成功的故事(11)

◆振臂一呼

【释义】举起臂膊发出号召,人们纷纷响应。比喻号召力量的巨大。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汉武帝时,苏武以中郎将特使的身份出使匈奴,以防不测,又派骑都尉李陵率5000人马驻扎在酒泉、张掖一带,日夜练兵,等候情况变化。

李陵和苏武是好友,临行前两人约定,一定尽心为朝廷出力。苏武到了匈奴,匈奴贵族串通苏武一个副手阴谋策反,结果苏武被捕。但他始终保持汉王朝的使臣身份,显示了他矢志不移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于是,匈奴贵族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

第二年秋天,李陵率领5000步兵北上。队伍经过40多天的行军,与3万匈奴骑兵遭遇,不幸在开阔地上被包围。李陵命令士兵摆开阵式,振臂高呼。一接战,匈奴骑兵没能占到便宜,单于只得下令撤退。李陵下令追击,一举歼灭2000多敌人。

后来,武帝接到李陵战败的报告,十分震惊。又听说李陵不仅已经投降敌人,而且为单于侵袭汉军出谋划策,不禁勃然大怒,便下令处死李陵的家属。其实,当时李陵还并没有这样做。

◆捉襟见肘

【释义】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比喻难以应付困难。襟:衣服前幅。肘:臂肘。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让王》。

孔子的弟子曾参居住在卫国的时候,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穿着用乱麻絮、破布条缝制的袍子,里外都无法分辨。吃得太差,营养不良,面部浮肿,一副病态的样子。

曾参经常一连三天不生火做饭,揭不开锅,十年之内没做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也太破旧了,以致正一正它系帽的绳带就断了;一拽衣襟,就露出了臂肘;一穿鞋,鞋后跟就裂开。虽然如此穷困,但他并不因此而忧愁,时常拖着破鞋,高歌《商颂》。他声音洪亮,充满天地,好像是从金石制作的乐器中发出的一样。

就这样,曾参依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为权高位尊者效力,不愿与割据一方者交朋友。所以庄子说,注意培养心志的人会忘掉形体,注意养身的人会忘记利禄,而致力于大道的人会忘掉心机。

◆疾风知劲草

【释义】在大风中只有劲草还昂然挺立。比喻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意志。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西汉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其中绿林军是较大的一支,刘秀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并逐渐得到人们的信任而成为义军的领袖。刘秀有一次路过颍川,当地有个叫王霸的人,约了一群朋友来见他,表示愿意参加他的部队,刘秀便高兴地接纳了他们。

王霸参加了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为义军推翻王莽统治立下了战功。

其后刘秀到河北攻打王朗,一时遭到挫折。这时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人纷纷离去,只有王霸仍忠心耿耿地跟着刘秀,一点也没有动摇。刘秀十分感叹地对王霸说:“在颍川跟随我的人,如今都跑光了,只有你一个人留了下来。真是难得呵!”

刘秀相信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只是暂时的,早晚会胜利的。他勉励王霸说:“努力!疾风知劲草。”意思是说只有在狂暴的大风中,才能考验出哪些是坚韧的草。王霸后来一再得到提拔和重用。

◆破釜沉舟

【释义】不顾一切,要获得胜利。釜:锅。舟:船。形容决心很大。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朝大将章邯在一次战役中大败楚军,楚国将领项梁也战死了。章邯认为楚军已经大伤元气,就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带领大军去攻打赵国,并攻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带着赵军退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章邯率秦军把巨鹿包围起来。赵王急忙派人去向楚怀王求救。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急着想为他报仇,就要求领兵前去,楚怀王就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带领二十万大军到巨鹿去救赵军。

宋义想让秦军与赵军先打起来,等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发动进攻,就把部队驻扎在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按兵不动。项羽报仇心切,性格急躁,就对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情况非常紧急。我们应该赶快渡河过去,与赵军内外夹击,一定能打败秦军。”

宋义根本不把项羽放在眼里,坚持要等秦军和赵军打了以后再说。并且对项羽说:“上阵打仗,我不如你,但说到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你就不如我了。”还下了一道命令:“军中将士有不服从命令的,按军法处死!”

这道命令明显是对着项羽来的,项羽气得要命。当时已是冬天,又赶上下雨,军营里粮食也没有了,士兵们挨冻受饿,都埋怨起来,军心很不稳定。项羽趁着机会,鼓动士兵,找机会把宋义杀了。楚怀王得到消息,也没有办法,就让项羽担任上将军。

项羽马上派一支部队做先锋,渡河过去进攻秦军,然后,他自己亲自率领主力渡河。他渡河以后,命令士兵只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也全部击沉,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是只能进,不能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的勇气和决心鼓舞了全军将士,楚军马上发动进攻,将士们个个士气振奋,英勇无比,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把秦军打得大败。

“巨鹿之战”以后,项羽赢得了威信,被拥立为各路反秦军队的领袖。

◆秦琼卖马

【释义】秦琼:人名。比喻英雄末路。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

唐朝的开国大将秦琼,曾参加河南的瓦岗起义军,是李密的骠骑亲将。瓦岗军覆灭后,秦叔宝又为李世民所罗致,逐步成为高级将领。

秦琼在民间有很大的声望,不少说书的人都很重视他在书中的艺术渲染作用。原因是有两部小说《隋唐演义》和《说唐》,都特别强调秦叔宝。在《隋唐演义》与《说唐》里,都有“秦琼卖马”的故事,说的是秦琼在潞州落了难,穷得连饭店钱也付不出。先是典押了随身的兵器金双钢,后来逼得连自己的坐骑黄膘马也卖了。可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样样不顺心,连马也没有人要,幸而遇见了一位卖柴的老者,动了同情心,指引秦叔宝说:“这西门15里外,有个二贤庄,在上主人姓单号雄信,排行第二,人称他为二员外,要买好马送朋友。”秦琼久闻潞州单雄信的大名,就由这位老者介绍到二贤庄,与单二员外见面。秦琼羞于说出真名实姓,只称姓王,拿了马价而去,后来单雄信从别人口中,获知卖马的人,就是山东济南府的秦琼,便立刻追赶,捧着秦琼的脸说:“叔宝哥哥,你真的想杀了单通也。”

所以《说唐》里的秦琼,简直和“水淋”里的宋江一样,到处受英雄豪杰的崇拜。

◆胯下之辱

【释义】形容受别人侮辱,也可比喻忍辱负重。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朝末年,有一位少年叫韩信,家中很穷,常常吃不饱饭,跑到别人家里就不想走,人们常常给他脸色看,时间一长,他就住不下去了。

一天,韩信来到护城河边,想钓一条鱼来充饥,可怎么也钓不上来。有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妇人见他实在可怜,把带来的饭给他吃。见有饭吃,韩信就天天来河边钓鱼,一连吃了十天,最后他对那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报答你。”不料那妇人反而骂他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立,还谈得上报答么?我同情你,才给你吃,谁希罕你的报答!”韩信羞愧地离开了那妇人。

接着,韩信来到市场里,一群无赖少年就围上来对他指手画脚地说:“韩信,别以为你长得高大,身上佩着剑,我们就怕你!其实你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要不我们打个赌:如果你胆大,就拿剑把我们杀死;如果你胆小,那就从我们胯下钻过去!”说完,这群少年都张开双腿。

韩信想:一个人连这点侮辱都不能忍受,将来还怎么能有所成就?于是,他趴下身子,从他们胯下慢慢地爬了过去。果真,韩信后来成为汉高祖刘邦手下最著名的将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胸有成竹

【释义】成竹:完整的竹子。比喻做事已有相当大的把握。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文同传》。

北宋仁宗时,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人。他的诗、文、书法都写得很好。他喜爱画花鸟虫鱼写生画,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很受人们的赞扬,故有“墨竹大师”之称。

文与可学画认真,一丝不苟。他在房前、屋后种满了竹子,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打,或烈日当空,他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在晴天或雨后,在茂盛或落叶等不同时期的状态和生长情况下,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

文与可通过长期种植竹子的实践和细心的观察、揣摩,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胸中形成、积累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为这样,在他动笔作画之前,怎样构图、着墨,在他的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因而就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画出各式各样的竹子。

苏轼被贬以后,也很喜欢画墨竹画,文与可画竹的经验使苏轼受到很多启示,所以他说画竹子,要预先详细观察竹子,在胸中形成竹子的形态,认清想要画的东西,一经发现,便振笔急书,心手合一,以画表现出自己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不立刻捕捉住,稍一疏忽,就会很快消失。

◆起死回生

【释义】用来形容医术高超,能把快要死的人救活;也比喻手段高强,能把没有什么希望的事情挽救过来。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秦越人是战时齐国人,是家喻户晓的神医。他能够一眼就看出病人的病症在哪里,无论什么疑难杂症,他都能够手到病除,人们都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时间长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都称他为扁鹊。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王宫里乱哄哄的,原来正在为太子办丧事。他听见别人在议论,说太子本来身康体健,早上不知怎么突然就得病死了。扁鹊了解了一下太子得病的情况,就问:“`太子的尸体收殓了没有?”当得知太子还没有收殓时,扁鹊就对宫里的侍从说:“你去禀告国君,我能把太子救活。”

那个侍从听了,根本就不相信,认为扁鹊是在说大话。扁鹊就对他说:“你要是不信,就去看看太子,现在他的耳朵里有响声,鼻孔张得很大,下半身还是热的。”

侍从惊奇得把嘴巴张得老大,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赶紧跑去报告国君。国君听说有人能把太子救活,急忙出来接见扁鹊,请扁鹊去救太子。

扁鹊来到太子床前,看了看他的脸色,又切了一下脉,对国君说:“太子的病叫做‘尸厥’,看起来像是死了,其实没有死,完全有救。”

扁鹊取出银针,在太子的头上、胸前、手脚上各扎了几针。不一会儿,太子果然苏醒过来了。扁鹊又熬了汤药给太子喝,还给他做了热敷。经过扁鹊的治疗,太子已经可以坐起来。又过了二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好了。

消息传开以后,扁鹊更是名声大振,人们都说他有起死回生的本事。扁鹊说:“我并不能让死人活过来,而是他本来就没有死。”

◆堕甑不顾

【释义】在错误和挫折面前,切不可陷入无穷无尽的忧虑之中,失去前进的勇气。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提倡“破甑返顾”,回过头来看一下,是为了总结失败的教训,避免再犯错误。

【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郭太传》。

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

他在太原的时候,一天上街不小心弄掉了煮饭的罐子,摔得粉碎。可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

郭泰见了觉得十分奇怪,就问他原因。孟敏回答说:“罐子已经摔烂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呢。”

◆悬梁刺股

【释义】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防止瞌睡。比喻学习刻苦,发愤读书。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纵横家,名叫苏秦,他在出名之前有一段很坎坷的经历。

苏秦家里很穷,父母、兄嫂、弟弟都是农民,日子过得很辛苦。苏秦曾与张仪一起到在嵩山隐居的鬼谷子王诩那儿学习过兵法,学成归来,他就想去各国游说,好求个一官半职。他曾到秦国去求职,在一个小旅馆里住了两年,一连给秦惠文王上了十次奏章,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可是,他的主张并没有被秦惠文王采纳,到最后,他身上的衣服穿破了,钱也全用光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回家以后,父母、兄嫂都瞧不起他,邻居们也嘲笑他,使他感到很难过,也很惭愧,于是,他决心发愤读书。

从此,他闭门不出,日夜埋头苦读。到了晚上,有时疲倦了打瞌睡了,他就用冷水冲头。到后来冷水也不管用了,他就拿把锥子放在身边,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了出来,他也痛醒了,就又继续读书。

通过几年的苦读,苏秦终于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兵法也更加精通了,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也了如指掌。于是,苏秦再次出去游说,终于成为一名大纵横家,身披六国相印,使秦国在十几年之内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西汉时,也出了一名像苏秦一样靠苦读成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孙敬。他家里也很穷,没有办法供他上学,但他非常想念书,就借来书本在家里自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早到晚,人们从他家门前经过,都可以看到他正在认真地学习。

他日以继夜地刻苦读书,有时觉得累了,一边读书,一边就打瞌睡。他想了很多方法来刺激自己,到后来都不怎么有效果。有一天晚上,他读着读着又打起瞌睡来,夜已经很晚了,睡意不断地侵袭上来,他坐在那里,脑袋不由自主地往下栽。他狠狠地拍了一下脑门,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来。

他找来一根绳子,把一头栓在房子的横梁上,另一头绑住自己的头发。这样,他只要一打瞌睡,头往下一栽,绳子拉住了头发,非常疼痛,睡意马上就消失了,他就又打起精神来读书。

孙敬后来又想出各种办法来逼迫自己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为一个知识非常丰富的大学问家。

“悬梁刺股”就是把头发悬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刻苦学习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