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上)
22641600000014

第14章 神话传奇的故事(1)

【女娲升天】

女娲费尽了很大的努力,把天补好了,把地填平了,使灾祸平息了,使人类获得了新生。大地上欣欣向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依序而过,该冷的时候自然冷,该热的时候自然热。据说连野兽们也都不一样了,恶禽猛兽都死去了,剩下的也都改变了性情,非常驯善,成了人类的朋友。

人们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着。不用费什么心神,就可以丰衣足食。人们把吃不完的粮食放在田间地头,根本不要放到仓库里,因为人人都有,谁也不去拿别人的,生下来的婴儿,人们干脆就把他们放在树上的鸟巢里,鸟儿和他们一起玩耍,睡在那里,树儿摇来摆去,就像天然的摇篮一样。老虎豹子也不伤人,孩子们扯着它们的尾巴玩。就连人们踩在大蟒身上,它只是打个滚翻到一旁去。那里,可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得那么美好,心中真是万分高兴。为了让人类能更快乐些,她还制造了一种叫笙的乐器。这种笙一吹便能发出声音来,它的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个葫芦里面。女娲把笙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吹起它,便禁不住地要手舞足蹈起来,有了笙,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了。

女娲制造的笙,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吹奏着。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这种笙和少女少男们的纯真爱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的春天,当桃花盛开的时候,月光明媚、晴朗无云的夜晚,人们便来到地面平坦的地方,少女少男穿着节日的盛装,吹起悠扬的芦笙,围成圈子,唱歌跳舞。他们或是两人对舞,男的吹着芦笙在前面引导,女的摇着响铃在后面跟随,跳到情投意合时,便成了最亲密的人。这时,他们并不知道,这给人们带来快乐的笙是女娲留给他们的。

女娲看到人类安居乐业了,她觉得自己也已十分劳累,便要休息了。于是,她登上雷车,驾起飞龙,让白螭在前面开路,让腾龙在后面跟随,黄雀簇拥着她的车子,天地神灵前呼后拥围在她车子的周围,护送着她上天去了。

女娲这时十分欣慰,她回想着自己所做过的一切:用黄泥造人,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使自己不再孤独寂寞,历尽千辛万苦补天,填地,杀黑龙,收洪水……在回忆中,她乘龙驾云,不知不觉一直升到了九重天顶。进了天门,来到天庭,向天帝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报告了一遍。

从此以后,女娲便在天庭里住下了。她悄悄地生活着,像位隐士一样。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更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大自然,她觉得她自己只不过是顺应着自然的意愿,为人类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

【太阳神炎帝】

太阳神炎帝是女娲神升天若干年后,又出现在大地的一位大神。他和他的玄孙火神祝融共同治理着南方一万二千里的大地,是南方的上帝。

炎帝曾是位非常慈爱的大神。当他出现在世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由于生育繁多,自然界生产的食物已经不够人们吃了,于是,仁爱的炎帝便教给人类如何播种五谷,收获五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生活所需要的一切。

当他要教给人类种五谷时,从天空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他把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一次,他看到一只遍身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禾苗在空中飞过,穗上的谷粒落在地上,炎帝把它们拾起来种到了田里。这些谷物长成后,人们吃了不但可以充饥,而且还可以长生不死。人类从此有了足够的粮食,生活就十分安定了。

那时候,人类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既没有主人,也没有奴隶,人们收获的果实大家平均分配,感情像亲兄弟姐妹一般亲密。为了能让人类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炎帝又让太阳发射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使人们生活在灿烂、温暖的光明中。从此,人类再也不愁衣食,人们非常感谢炎帝的恩德,便尊称他为“神农”。那时,炎帝的样子是牛头人身,这大约是与他的这一贡献分不开的。

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因为,太阳光是健康的源泉。炎帝有一根神鞭,被称做“赭鞭”。他用这根鞭子来抽打各种各样的药草,药草经过赭鞭的抽打,有毒无毒或寒或热的各种药性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于是,他就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药性来给人们治病。为了更加确定药性,他还亲自去品尝百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里中毒过七十多次。一次,他尝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竟然被烂断了肠子。

炎帝看到人类衣食虽然富足了,但在生活上却还有许多不方便,于是又让人们设立了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交换。在市场上,可用五谷换兽皮,或用珍珠交换石斧等。有了这种交换,人们的财富更丰富了。那时没有钟表,也没有其他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又不能放下手中的劳动整天地守在市场上。于是,炎帝又教给人们一个方法,当太阳照在人们头顶上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大家便自动离去,也就是散市了。人们实行起来,感觉到真是又简便,又准确。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后代也为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如他的重孙殳制作了射箭用的箭靶;鼓和延又制作出了一种叫“钟”的乐器,后来,他们两人又经过努力,制作了许多歌曲,使音乐在人间得到普及。

【天将救人间】

很久以前,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呆烦了,便命手下打开天门,想欣赏一下人间景象。他向下一看,只见大地上山青青,水绿绿,百花争艳,处处传来欢歌笑语。

玉皇大帝看着看着,竟吹直了胡子,瞪圆了眼睛,气愤愤地说:“原先,总觉得天宫是最美好的,哪里想到,下界竟超过了我们天上。”于是,他连天宫也没有回,便发出一道圣旨,命手下的一员天将,速速去放一把火把人间烧光。那位天将怎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只得离开天宫,直奔人间。

他来到人间一看,人间的生活和天宫截然不同。人们的美好生活,不是依靠别人的血汗获得的,而是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他非常羡慕过这样的日子。但这位天将知道,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他反复地想了又想,最后他决心牺牲自己保住美好的人间。

他拿定主意后,便回到天宫禀明玉皇大帝说:“已经遵照旨意把人间放火统统烧光了。”玉皇大帝听了,哈哈大笑说:“谁最幸福?只有我玉皇大帝;哪里最美好?只有这超越人间的天堂。”

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又坐得气闷了。他忽然想起了被毁灭的人间,就想看看大地上的一片瓦砾,来解除内心的烦闷。随从们扶他来到天门前,打开天门一看,只见大地比原来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了。玉皇大帝气得快要疯了。大吼着:“胆大的东西,难道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竟胆敢违抗我的旨意!”立刻吩咐左右侍从们,把那位天将押上天庭,不问青红皂白,推出去砍了头。

那位善良的天将虽然被玉皇大帝杀了,可是,他那拯救人间的心并没有死。他的一滴鲜血掉在大地上,被一个老和尚看见了,于是用大红色的绸子把这滴血包了起来。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傍晚,那滴血变成了一个小娃娃,他痛哭着告诉人们:“明天晚上,专横不讲道理的玉皇大帝要派一员天将来到人间,把人间烧毁。快去告诉所有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起火把,要接连不断地点三个晚上,这样就能迷住玉皇大帝的眼睛,逃过这一次大劫难。”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普天下,大家都知道了玉皇大帝要派人来烧毁人间。于是,人们都按着那个小娃娃的指点,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用松树枝扎成的火把;火把一点着,便发出了熊熊的火焰。一天、两天、三天,人间大地上,烈火熊熊,一直烧了整整三个夜晚。

专横的玉皇大帝,亲眼看到人间燃起了大火,才“满意”地笑了。回到天宫睡觉去了。

【万里崂山双花仙】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那崂山的景色,真比苏杭还好,要是你不信的话,听我说说下面这个故事。

早年间,在离崂山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个杨树庄。在杨树庄的大杨树底下,住着这么一户人家老俩口一辈没有三男两女,只有一个儿子,名叫杨生,长得眉黑眼亮,俊秀伶俐。人人都说珠宝贵重,鲜花好看,可老俩口子把儿子看得比珠宝还要贵重,比鲜花还要好看。那时候庄户人家要念书真比上天摘月亮还难,可是老俩口子千辛万苦的,也叫杨生去上学。说起这杨生也真是千里挑一的聪明孩子,只要他过眼的字,便没个忘。别人念书都一行一行地念,杨生念书是一目十行。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杨生书念好了,个子也长高啦。谁知道“养大了儿,栽大了瓜”,老俩口子还没有尝到甜味就都死去了。杨生真是悲痛极了,正碰清明佳节三月三,学房先生劝他道:“杨生呵,外面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你也出去耍耍吧。”杨生说:“先生,我不在近处耍,要到远处去,听说那万里崂山,一片山,一片水,青山连着绿水,绿水接着青山,上面有的是奇花异草,我想到那里去观观山景。”先生把眼一瞪说:“到万里崂山,不知要过多少条河,不知要翻多少架山,从今以后不再这样胡思乱想。”杨生什么也没说,只是笑一笑。

第二天,天还不亮,杨生爬了起来,收拾了个小包,悄悄地离开了庄,朝那万里崂山走去了。杨生跋山涉水,在路上不知走了多少天。这一天,终于到了万里崂山啦。这里果然是一片山,一片水,山连水,水接天的,树绿花明,草青鸟叫。杨生游逛了一天,心里想:“这两天,好花看见了几百种,好草也见了万万千,可是那奇花异草,在什么地方呢?”杨生向前看看:云飘山头,树罩山坡,另是一样景色,看着,看着,不觉又朝前走去,又见了不知多少条闪亮的瀑布,又爬过不知多少个山头,走了足有几百里路,也没个人烟。杨生饿了吃山果,渴了喝泉水。又走了三天,到了一个地方。只见怪石似虎,古树如龙,满眼是花。再往前走,看到了一个石崖。陡得跟刀子削过一样。抬头望望,有几百丈高,仔细一看,石崖上还有一溜脚蹬。杨生顺着脚蹬爬了上去,上面树叶闪着绿光,花香扑鼻,雀鸟双双地飞,蜜蜂围着花心嗡嗡转。杨生这里看一眼,那里看一眼,不知不觉天快黑了,他心里也有些慌了。这山顶风大,寒气逼人,在这深山野林里,不盼着有暖屋热炕,也总是得找个遮风的地方呀。杨生想着想着,抬头一看,啊呀,可是好了,他的眼前,花枝动,青草摆,闪出了一条白光光的小路。杨生顺着小路,身不乏腿不酸地不多时就到了一个山洼。

山洼里,翠的是草,红的是花,迎面却是一条绿光光的大河。路是到了尽头啦,怎么办呢?杨生正在东张西望,忽然听到什么咯咯地叫。回头一看,哈,一对雪白的白鹅,浮浮摇摇,悠悠荡荡顺水而来。杨生喜得手一拍,自言自语地说:“有鹅就有人家呵。”他连忙跷脚向河对岸望去,果然在绿柳红花后面,影影绰绰地看见有一个门楼。

古语说:在家靠亲,出门靠友。在这深山野林里,能看到个门楼,也如同见了亲友一样高兴啊!只是有一桩叫杨生作难的事,他心里犯愁,口里说道:“一无船,二无桥,我怎么才能过河呢?”说话工夫,只见一只白鹅扑拉了一下翅膀,上了河岸,在杨生的脚下安安稳稳地趴下了。

杨生看这白鹅,扬起头,半人高,身子大得像小船。他连忙蹲下,摸着白鹅光溜溜的羽毛说:“白鹅呀,你能不能把我驮过河去?“白鹅点了点头,像是答应他一样。杨生骑在鹅身上,浪不起,水不响的,平平安安地来到了大河对岸。

天更黑了,路又不熟,杨生抬脚走了不多几步,说也奇怪,那门楼已经在眼前了。月光下面,看得清楚楚,黑漆大门,玉台石阶,两边立着一对上马石。他坐在上马石上,等了一阵,不见有人出来,又等了一阵,还是不见有人出来。他站了起来,手刚触着大门,门就吱呀一声开了。探头向里望望,不见人影,只见花影。杨生很是惊奇,试试探探走进了大门,又走进了二门,只见正北一溜大厅,珍珠门窗,雕花窗户,也是冷清清的没个动静。叫了两声,也没人答应。杨生又作难了,进去呢?还是不进去呢?眼看月明也快没了,不进去怎么办呢?又一想,反正这里门也没关,有人也罢,没人也罢,在屋里的凳子上头坐它一宿也好啊。

杨生分开了珍珠门帘,前脚才迈了进去,听到“砰叭!”响了两响。他刚要掉头去看,是谁在那里打火,一对蜡烛却唰地一下亮了。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啦,大厅里收拾得再好不过啦,墙上挂着一溜溜的字画,桌上堆着一摞摞的古书,楠木茶几上,堆着茶壶茶碗,黄杨牙床上,放着红绫被褥,左看右看,一个人也没有啊。他走到方桌前,伸手拿起一本古书,坐在椅了上翻看起来。